劉昱新 (佳木斯市中心醫院口腔矯形科,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
隨著社會觀念的進步,追求美的人越來越多。前牙美學缺陷是導致美學缺陷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現為牙缺失、牙齦美學不良、牙齒排列不良、牙間隙增加、牙體硬組織缺損、牙齒顏色不良、牙齒形態不良等[1-2]。并且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很多前牙美學缺陷的患者伴隨有咬合關系異常、牙間隙分布不良等狀況,為此在臨床上需要進行固定正畸治療[3]。傳統正畸方法多依賴臨床醫生的經驗,雖然在操作中比較快速、方便,但存在一定的手術風險,對于患者的創傷也比較大[4]。隨著口腔衛生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與醫學技術的發展,數字化口腔醫學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特別是數字化正畸技術可在術前通過數字化系統分析患者牙齒形態和排列特點及咬合情況,能精確設計矯正方案,還可以通過模擬明確矯正過程,縮短了矯正的時間,也提高了工作效率[5-6]。特別是當前數字化正畸可視化方案能夠清晰表達磨牙咬合面尖窩關系等細節,有助于托槽光固化粘接,能降低手術過程及術中評估對醫生經驗的依賴,改善矯正中的風險性[7-8]。本文主要探討數字化正畸治療對固定正畸矯正患者牙間隙關閉的影響,以明確數字化正畸的應用價值。
1.1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7月~2021年5月在本院進行診治的前牙美學缺陷患者66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20~50歲;具有固定正畸矯正的指征;無正畸史;符合前牙美學缺陷的診斷標準;前牙牙間隙過大或分配不理想;患者具備完全自主的行為能力和表達能力;不伴有明顯上頜骨畸形;小學及其以上文化水平。排除標準:合并有其他疾病、發育不良、外傷等造成的畸形和功能紊亂;妊娠與哺乳期婦女;合并有惡性腫瘤的患者;精神異常者;患有其他口頜系統或全身疾病無法進行正畸治療者。隨機把患者分為數字組與傳統組各33例,兩組的性別、年齡、體重指數(BMI)、受教育年限、血壓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參與研究的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1.2治療方法:數字組采用數字化正畸治療,具體措施如下:①數字化正畸設備與軟件購自丹麥3shape Ortho system公司,口內掃描儀購自美國GE公司。②使用口內掃描儀掃描并采集患者牙齦、上下頜牙列、頰側咬合三維信息,獲取具有咬合關系的上下頜數字模型。③將上下頜數字模型導入正畸分數字化正畸軟件,由醫師依照軟件使用流程,設定參考平面、分析參數、標志點,然后進行虛擬排牙。④將虛擬排牙后的上下頜數字模型文件導入數字化正畸設備,然后設計矯正模型,患者在正畸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嘗試戴用,并制作壓膜式間接粘接導板,利用間接粘接導板在口內進行托槽定位和粘接。嘗試戴用結束并等待一定時間的保持穩定期后,將矯正模式使用三維打印機加工為樹脂模型,然后進行長期矯正治療。
傳統組采用傳統方法進行正畸治療,不利用數字化正畸設備與軟件,直接加工樹脂模型,然后進行貼面、全冠、固定橋、種植矯正等矯正過程。
兩組正畸矯正觀察時間為3個月。
1.3觀察指標:①療效標準:顯效:牙齒吻合精密,牙根尖組織無炎性反應,無托槽脫落,定位準確,牙牙齒排列整齊,恢復正常咬合曲線,間隙關閉。好轉:牙根尖組織輕微炎性反應,吻合比較精密,無托槽脫落,牙齒基本排列整齊,咬合曲線得到一定的改善。無效:無達到上述標準甚或惡化。總有效率=(顯效+ 好轉)例數/總例數×100%。②在正畸前后采用口內掃描儀測定下頜第二磨牙的軸傾度、牙根長度變化情況。③記錄與觀察所有患者正畸期間出現的牙齦炎、舌體腫痛、發音模糊、牙齒松動等并發癥情況。④在正畸前后測定與記錄患者的齦溝探診深度(SPD)、牙齦指數(GI)等指標。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3.00統計學軟件進行χ2檢驗與t檢驗。
2.1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正畸后數字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正畸后總有效率比較[n(%),n=33]
2.2牙間隙關閉指標對比:兩組正畸后的下頜第二磨牙軸傾度高于正畸前,牙根長度低于正畸前,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正畸前后下頜第二磨牙間隙關閉指標變化對比
2.3兩組并發癥情況比較:正畸期間數字組的牙齦炎、舌體腫痛、發音模糊、牙齒松動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正畸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n=33]
2.4兩組齦溝探診深度、牙齦指數變化比較:兩組正畸后的齦溝探診深度、牙齦指數高于正畸前(P<0.05),數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正畸前后下頜第二磨牙間隙關閉指標變化對比
前牙美學缺陷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其外觀表現為容貌異常,可累及頜骨外形、位置及其口內之間關系發生的不調,甚至或導致口頜系統功能異常。特別是很多患者伴隨有牙間隙過大,可過多的收集食物殘渣等,若不及時清潔,可造成齲壞,也會導致患者的牙齒缺失,為此加強正畸矯正具有重要價值[9]。前牙美學缺陷正畸矯正的原則是恢復正常咬合曲線以及恢復正常的牙軸傾斜度與關系間隙,改善牙周狀況,恢復咬肌和骨縫之間的平衡關系。由于正畸治療周期較長,如何進行正畸設計是當前正畸治療需要解決的問題[10]。數字化正畸矯正依托精密的器械和材料、信息技術等現代化尖端技術,通過數字化正畸設備與軟件獲取數據,可進行快速塑形與數據分析,可縮短治療的時間,有助于在患者滿意的基礎上達到更理想的美學效果[11]。本研究表明數字化正畸在固定正畸矯正患者的應用能提高矯正效果,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當前有研究表明數字化正畸具有定位準確、無托槽脫落等優點,還可通過3D打印等方式實現吻合精密,能改善尖窩鎖結關系,提高患者的舒適度[12-13]。
前牙美學缺陷正畸矯正不僅涉及牙齒排列、外形等因素,牙齦形態、牙間隙等因素也會產生重要影響[14]。特別是在正畸過程中,如果牙間隙過大,會導致牙齒的移動,從而帶來齦緣位置的變化,可造成咬合紊亂。有研究顯示正畸手段矯正第一磨牙缺失間隙通過直立前移下頜第二、第三磨牙可關閉間隙,對牙體組織幾乎無損傷,能夠重新建立完整的健康牙列[15]。本研究表明數字化正畸在固定正畸矯正患者的應用能促進牙間隙關閉。從機制上分析,數字化正畸可對口內牙齒間相對位置進行核對與調整,指導下一步牙齒位置的調整,能更快地關閉拔牙間隙,不用或較少地精細調整牙位合位,從而盡可能減少正畸后結果與數字化模擬設計的偏差[16]。其還可根據實際矯正情況的變化情況,重新設計前牙三維形態,從而達到最佳的美學效果。
傳統固定正畸矯正手段可在相對較短的療程內矯正前牙美學缺陷情況,恢復正常的前牙功能[17]。可導致大量的牙體組織被磨除,引發基牙齲壞繼而發生牙髓炎等問題,也容易導致牙周組織發生炎性反應,影響患者的康復。本研究表明數字化正畸在固定正畸矯正患者的應用能改善牙周狀況。從機制上分析,數字化正畸能更快、更好地排齊整平上下牙列,可以更精確地對托槽加以定位,提高正畸治療的精度[18]。但本研究由于經費與人力的限制,沒有進行長期隨訪分析,也沒有進行模擬數字化分析,將在后續研究中探討。
總之,數字化正畸在固定正畸矯正患者的應用能改善牙周狀況,促進牙間隙關閉,從而提高患者的總體矯正效果,減少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