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軍 (包頭市第三醫院,內蒙古 包頭 014040)
踝關節骨折是臨床常見由暴力所致的骨折。踝關節由多個復合關節組成,內踝骨折為脛腓骨骨折,外踝骨折為遠端踝關節骨折。臨床較為常見的踝關節骨折為外踝骨折,一般位于脛腓聯合水平,骨折類型多為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等不穩定類型,骨折斷端的穩定性需有堅強的內固定維持。本研究探討后側入路鋼板內固定術對外踝骨折患者踝關節穩定性及并發癥的影響。
1.1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2月~2019年2月在我院就診的外踝骨折患者68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4例。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患者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對照組男18例,女16例;年齡22~62歲,平均年齡(38.23±4.48)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10例,高空墜落7例,扭傷13例,其他原因4例。觀察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23~60歲,平均年齡(38.46±4.74)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11例,高空墜落6例,扭傷12例,其他原因5例。上述組間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滿足研究可比性。入選標準:①行CT等臨床檢查,患者均得到外踝骨折的明確診斷;②來院時間距離受傷不超過72 h;③具有手術指征。排除標準:①伴有凝血功能障礙;②有精神病史;③伴有嚴重的心肝腎功能障礙。
1.2方法:對照組行外側入路鋼板內固定術:連續硬膜外麻醉后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單,在腓骨外側作切口,將筋膜與皮下組織逐層分離,充分暴露骨折端,注意保護腓淺神經;清除骨折端內的軟組織和血腫,臨時固定骨折端采用克氏針與布巾鉗,使用鋼板與螺釘牢固固定骨折端;基于C臂機透視條件,反復核對骨折端復位并獲得滿意固定,生理鹽水沖洗,縫合切口。觀察組行后側入路鋼板內固定術:取仰臥位,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于跟腱后外側側緣做一縱行手術切口,逐一分離皮下、腓骨肌腱與母長屈肌,注意保護腓腸、小隱神經;將患者的腓骨長短肌腱、母長屈肌腱進行牽拉,充分暴露骨折端,于直視下進行解剖復位,在腓骨后采用管狀鈦板固定外踝骨折;確認復位滿意后采用生理鹽水沖洗,并逐層縫合。術后兩組患者均進行抗感染治療。
1.3評價指標:①比較兩組術后6 w的踝關節功能,采用Baird-Jackson踝關節評分[1],評價關節穩定性、踝關節活動度、疼痛、X線結果等,0~100分,分數越高踝關節功能越好。②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外踝內外翻畸形、腓骨肌肌腱炎、創傷性關節炎)發生情況。

2.1兩組踝關節功能對比:兩組術前跑步能力、行走能力、疼痛、工作能力、X線結果、總分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后,觀察組在踝關節穩定性及踝關節活動度上的評分要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前、后踝關節評分對比分)
2.2兩組并發癥對比: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2.94%,低于對照組的8.82%,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對比[n(%),n=34]
踝關節結構復雜,且承載著人體全部的重量,由于其屬于復合關節,包括內踝、外踝、后踝,其中外踝骨折在臨床中較為常見。以往外踝骨折臨床多采用外側入路鋼板內固定治療,但效果并不理想,對踝關節的穩定性有待加強,且易引發并發癥發生。有研究指出,想要保證外踝關節手術治療效果,需注意選擇手術合適入路,準確把握復位固定的順序,不可忽略對下脛腓的聯合處理,做好外踝解剖復位工作等[2]。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觀察組踝關節穩定性、踝關節活動度評分高于對照組,且兩組并發癥總發生率均較低,表明外踝骨折患者采用后側入路鋼板內固定術,利于提升踝關節穩定性及活動度,且并發癥發生率較低,患者可獲得良好預后。在外側入路鋼板內固定術時需對鋼板進行精確的塑形,以利于將骨折部位固定于解剖位置上;但該術式將鋼板置于外側避免螺釘穿入外踝關節面,達不到良好的固定效果。后側入路鋼板內固定術將鋼板放置于外踝后方,有效保護腓骨長短肌腱,降低感染,防止材料穿出;固定螺釘完全穿過皮質骨,達到很強的固定效果,提升患者的踝關節穩定性;腓骨后面比外側面更加平坦,契合鋼板,減少塑形,預防骨折端后移。相關研究認為,后側入路鋼板內固定,可避免螺釘對關節面的損傷,增加螺釘的把持力,但易引發腓骨肌肌腱炎[3]。在材料的選擇上,盡管克氏針具有操作簡單的優勢,但其穩定性較差,不利于患者的踝關節功能恢復。目前,臨床外踝骨折治療的內固定多采用鋼板,包括爪型鋼板及勾狀鋼板,利于提升踝關節穩定性。最后,本次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研究納入的樣本數量少、術后隨訪時間有限,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應盡量以更大的樣本數量、更長的隨訪時間,進一步深入研究,以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外踝骨折患者采用后側入路鋼板內固定術,利于提升踝關節穩定性及活動度,且并發癥發生率較低,患者可獲得良好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