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美珍,涂容芳 (南華大學衡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湖南 衡陽 421001)
肺結節可見單發或多發肺結節,對患者雙側肺門淋巴結、皮膚、眼睛等部位均造成嚴重侵襲[1]。隨著低劑量CT篩查的開展,肺內結節檢出率呈不斷升高趨勢。我國肺結節發病率為10%~20%,如治療不及時則容易發展成為肺癌[2]。目前臨床治療肺結節主要采用胸腔鏡肺結節切除術,但由于手術時間較長,創口較大,容易破壞機體胸壁組織完整性,可能產生一系列不良反應[3]。肺康復是多措施結合的綜合干預方案,旨在穩定或逆轉疾病的全身表現,促進患者預后恢復[4]。健康教育是根據肺結節病情、手術方式制定的宣教管理模式,可提高患者疾病認知度和依從性,改善患者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多模式呼吸功能訓練可增強患者機體免疫力,緩解患者癥狀,有利于肺組織修復,保持機體各個器官和系統代謝水平,提高患者肺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討多模式呼吸功能訓練結合健康教育對提高肺結節患者肺功能的效果。
1.1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2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肺結節患者92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聯合組(n=46)與對照組(n=46)。聯合組男27例,女19例;年齡29~78歲,平均(54.44±6.36)歲;單發結節41例,多發結節5例。對照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25~81歲,平均(56.04±6.28)歲;單發結節39例,多發結節7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肺部結節診治中國專家共識中肺結節診斷標準[5];②患者均經CT、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③患者均行胸腔鏡下肺結節切除術;④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1.2.2排除標準:①患者合并其他肺部疾病;②患者有肺部手術史;③患者合并凝血功能或免疫功能障礙;④患者存在意識障礙無法正常溝通。
1.3研究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聯合組采用多模式呼吸功能訓練結合健康教育干預:①多模式呼吸功能訓練:縮唇呼吸:患者取平臥位,嘴唇保持半閉狀態進行呼吸訓練,5 min/次,2次/d;腹式呼吸:患者取平臥位,頭部稍稍仰起,開始吸氣時全身用力,隆起腹部,呼氣時腹部收縮,盡量延長吸氣和呼氣時間,兩者時間占比為1∶2,10 min/次,2次/d;運動訓練:病情嚴重患者可在床上做一些簡單運動,如活動四肢、翻身等,隨著病情好轉,指導患者進行如散步、慢跑等運動,每周至少鍛煉2次,每次鍛煉時間不超過40 min,保持運動強度,合理安排運動時間。②健康教育:針對不同肺結節患者具體情況,采用針對性個體化健康教育干預,對患者語言、肢體、心理等方面進行評估,了解患者一般資料;對所有護理人員進行培訓,使護理人員樹立以人為本的健康教育理念,提高護理質量水平和護理人員責任心;給予肺結節患者及家屬心理疏導,減輕其焦慮、恐懼、抑郁等負性情緒,對患者進行針對性健康教育,普及肺結節發病機制、治療方法、術后康復方式,積極帶動患者情緒,使其能夠主動與護理人員或其他人進行交流。
1.4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肺功能指標,使用肺功能檢測儀檢測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第一秒用力呼氣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②采用電化學發光生化分析儀檢測患者干預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包括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TNF-α)和C-反應蛋白(CRP)水平;③采用胸腔鏡肺結節切除術患者自我管理調查問卷評估患者干預后自我管理能力,包括疾病認知、癥狀管理、日常生活管理和情緒管理評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強;④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負性情緒;⑤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包括肺不張、肺部感染、胸腔積液、切口感染。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t檢驗與χ2檢驗。
2.1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干預后聯合組FVC、FEV1、FEV1/FVC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指標
2.2兩組干預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干預前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聯合組IL-6、TNF-α和CRP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炎性因子水平
2.3兩組干預后自我管理能力比較:聯合組患者疾病認知、癥狀管理等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730、6.681、7.214、5.613,P<0.001)。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后自我管理能力分,n=46)
2.4兩組干預前后焦慮抑郁情緒評分:干預后聯合組SAS評分和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焦慮抑郁情緒評分分,n=46)
2.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聯合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392,P=0.020)。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n(%),n=46]
對于肺結節患者的治療,目前多采用胸腔鏡手術切除結節,具有術中失血量少、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特點[6]。但術后容易發生肺部感染、肺不張等并發癥,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術中麻醉、氣管插管等因素,手術引起彌散功能減弱、肺部表面活性物質大幅度減少、肺間質水腫,增加血流壓力,導致氣體交換功能降低,且患者術前常伴有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因患者對肺結節認知不夠,內心對肺癌充滿恐懼,故對肺結節手術患者需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7-8]。
健康教育的原則是以患者為中心,以人為本,充分考慮患者治療、康復、預后等多方面的護理需求,應提高護理人員責任心,主動關心和尊重患者,盡量滿足患者需求,提高患者治療和護理配合度,術前通過協助患者進行專項檢查,講解肺結節特點和治療流程,有利于保證患者順利完成手術治療[9-10]。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護理人員應為肺結節患者營造舒適、和諧、積極、健康的治療氛圍,以促進其盡快康復[11]。
多模式呼吸功能訓練可提升患者肌肉力量和胸廓順應性,改善呼吸肌肌力,維持呼吸道通暢性,改善患者通氣功能[12]。究其原因可能如下:①通過手法叩擊患者背部可誘導患者呼吸道內分泌物排出,促進患者氣體交換,促使肺復張;②縮唇呼吸訓練和腹式呼吸訓練可在吸氣時使肺泡盡可能再膨脹,呼氣時使阻力增加,改善患者肺部換氣和缺氧狀態,從而提高患者肺通氣功能[13];③咳嗽訓練可盡量避免分泌物沉積于肺部及氣道,減少肺部炎性反應和呼吸困難狀態[14]。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聯合組FVC、FEV1、FEV1/FVC高于對照組,提示肺結節患者通過多模式呼吸功能訓練結合健康教育干預,其肺功能明顯提高,原因可能為通過以上干預措施提高了呼吸機和腹肌張力,增加了膈肌移動幅度,使肺能夠復張,患者二氧化碳潴留和缺氧癥狀得到改善;干預后聯合組IL-6、TNF-α和CRP低于對照組,提示多模式呼吸功能訓練結合健康教育可減輕肺結節患者炎性反應;聯合組患者疾病認知、癥狀管理等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多模式呼吸功能訓練結合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糾正其不良生活習慣;干預后聯合組SAS評分和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多模式呼吸功能訓練結合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焦慮狀態,糾正患者負性情緒,究其原因,多模式呼吸功能訓練結合健康教育可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給予針對性護理,關注患者護理需求和心理狀態,如患者出現負性情緒應及時進行干預;聯合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多模式呼吸功能訓練結合健康教育可減輕患者并發癥,此結果與韓星芬[15]等研究一致。
綜上所述,多模式呼吸功能訓練結合健康教育可提高肺結節患者肺功能,減輕炎性反應,患者負性情緒和不良反應均較少,自我管理能力明顯提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