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晨 (泰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肺病科,江蘇 泰州 2253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為臨床常見肺部疾病,主要特征為氣流阻塞特征的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疾病,隨病癥進展會引發呼吸衰竭、肺心病,具有致殘率、致死率高等特點,易受呼吸系統感染引發COPD急性加重(AECOPD),出現咳嗽、咯痰癥狀加重情況,影響患者通氣質量,增加患者肺功能損傷,加速呼吸衰竭進程,需積極護理干預。對該病常規護理中以遵醫囑治療、排痰護理等為主,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肺部通氣能力,改善其肺功能指標。隨著近年來中醫護理干預在臨床重視程度逐漸增加,中醫特色護理方案在COPD臨床護理中應用頻率隨之增加[1]。穴位貼敷為中藥皮膚滲透治療方式,通過中藥治療聯合穴位刺激,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2]。耳穴壓豆護理干預指通過耳廓周圍相應穴位按壓刺激,以調和其臟腑功能、改善器官障礙癥狀[3]。為此,本研究以92例AECOPD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聯合穴位貼敷、耳穴壓豆護理干預對AECOPD患者的影響。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間收治的92例AECOPD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n=46)與觀察組(n=46)。對照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43~75歲,平均(62.34±5.18)歲;體重指數(BMI)18~32 kg/m2,平均(25.15±1.95)kg/m2;COPD病程2~14年,平均(6.57±1.28)年;急性加重病程1~3 d,平均(2.07±0.56)d;并發癥:高血壓16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8例;觀察組男28例,女18例,年齡42~78歲,平均(63.03±4.77)歲;BMI 18~35 kg/m2,平均(25.30±1.82)kg/m2;COPD病程2~16年,平均(6.61±1.30)年;急性加重病程1~4 d,平均(2.11±0.69)d;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均符合COPD西醫[4]及中醫[5]診斷標準;②均處于急性加重期;③無精神性疾病,可有效護理溝通;④臨床資料完整,可保持完整護理過程;⑤對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肺部疾病(肺結核、肺部腫瘤等);②心、肝、腎等臟器嚴重功能障礙;③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④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⑤凝血功能障礙、血液系統疾?。虎弈繕搜ㄎ黄つw破損、感染。
1.3方法:對照組(常規護理):①基礎護理:遵醫囑用藥治療、環境護理、口頭宣教等基礎護理;②排痰護理:指導患者正確咯痰,必要時應用振動排痰、吸痰等干預,促進痰液排出。
觀察組(常規護理+耳穴壓豆+穴位貼敷):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耳穴壓豆+穴位貼敷護理:①耳穴壓豆:75%酒精對患者耳廓中支氣管、皮質下、神門、肺俞等穴位常規消毒,以探針探測耳穴敏先點,確認穴位后,取王不留行籽粘貼在醫用膠帶(0.5 cm×0.5 cm)上,并粘貼在耳廓對應穴位上,按壓直至穴位感覺酸、麻、脹痛,每處穴位按壓時間為2 min/次,3~5次/d,睡前取下,第二天對側耳廓壓豆干預;②穴位貼敷:選定喘、大椎、肺俞、天突等穴,皮膚表面常規清潔后,取延胡索、萊菔子、紫蘇子、細辛研磨成分,以姜汁調成糊狀,制作成2 g重藥餅,應用防水敷料粘貼在對應穴位上,持續粘貼6 h/d;關注皮膚病變情況,若出現發紅、水腫情況,囑患者為正?,F象,無需過于擔心;若出現水皰,則遵醫囑對癥處理,并叮囑患者避免抓撓。兩組均持續護理15 d后進行護理效果評價。
1.4觀察指標:①護理前后肺功能指標,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FEV1/FVC,均應用肺功能檢測儀(美國麥加非公司,ELITE)檢測;②護理前后咯痰相關癥狀積分,包括咯痰、氣短、咳嗽、喘息、肺啰音,評分范圍0~3分,分數越高表示癥狀越重;③護理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包括CD3+、CD4+、CD8+、CD4+/CD8+,均以流式細胞儀(貝克曼庫爾,Cytomics FC 500)檢驗。

2.1兩組護理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護理前兩組FVC、FEV1、FEV1/FVC水平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FVC、FEV1、FEV1/FVC水平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2.2兩組護理前后咯痰相關癥狀積分比較:護理前兩組咯痰、氣短、咳嗽、喘息、肺啰音積分水平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咯痰、氣短、咳嗽、喘息、肺啰音積分水平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咯痰相關癥狀積分比較分,n=46)
2.3兩組護理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護理前兩組CD3+、CD4+、CD8+、CD4+/CD8+水平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CD3+、CD4+、CD4+/CD8+水平較對照組高,CD8+水平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AECOPD為臨床常見呼吸系統疾病,痰液量增加為該病主要特征,表現為肺啰音、喘息、咳嗽、咯痰等癥狀加重,影響患者肺部通氣質量,出現血氧水平下降情況,引發相關氧化應激反應,加重患者肺功能損傷,影響患者肺功能康復質量。因此需加強對AECOPD患者咯痰癥狀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以滿足其肺功能康復需求。在對該病常規咯痰癥狀護理中,除基礎護理干預外,多通過指導患者正確咯痰、振動排痰、吸痰等操作減少其氣道內痰液殘留量,但對減少其痰液生成效果相對有限。
中醫認為,AECOPD病機為臟腑失調,使津液分布失調、聚而生痰。該病屬本虛標實證,因外邪入侵而致氣血運行不暢,使肺氣郁閉、肺失宣降,久病而肺虛、痰熱郁結[6]。因此在對該病治療中,需瀉熱宣肺、祛痰散結。耳穴壓豆、穴位貼敷均為中醫傳統干預方案。其中耳穴壓豆中,因耳穴分布于人體結構相似,且耳廓血管、神經分布豐富,通過相應穴位按壓、刺激,通過耳部神經可加強人體經絡刺激,達到調理臟腑功能的效果;本次研究中所選耳穴中,支氣管、肺俞刺激,可達到宣肺止咳之效,皮質下、神門可起到鎮靜、養心、安神作用,所有耳穴聯合刺激,可起到化痰宣肺、清心安神的作用[7-8]。穴位貼敷中,主要利用穴位刺激聯合藥物皮膚滲透作用完成理想干預效果;本次研究中所用藥物中,萊菔子、紫蘇子可降氣化痰,細辛可薪水開竅、祛風散寒,延胡索可活血化瘀;諸藥以姜汁調和,可溫通經絡,促進藥物吸收;在選穴中,大椎穴可清熱祛風,定喘穴可平喘,天突穴可理氣鎮咳,肺俞可宣肺化痰,藥物聯合穴位刺激,共奏止咳化痰、活血化瘀之效[9-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FVC、FEV1、FEV1/FVC水平均較對照組低,咯痰、氣短、咳嗽、喘息、肺啰音積分水平均較對照組低,提示常規護理基礎上聯合耳穴壓豆、穴位貼敷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標,減輕其咯痰癥狀嚴重程度,分析原因為,在對其實施常規護理干預中,通過指導患者正確排痰、振動排痰等干預,可減少患者氣道內痰液聚集,改善其氣道通暢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促進患者肺功能康復,但單一應用常規護理效果相對有限[11];聯合耳穴壓豆、穴位貼敷護理干預后,可通過穴位刺激作用,改善患者臟腑功能,并通過宣肺化痰、活血化瘀作用,改善肺循環狀態,抑制痰液生成,因此可改善氣道內痰液淤積引發的咯痰、喘息、肺啰音等癥狀,促進其肺功能恢復,達到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標之效[12-13]。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CD3+、CD4+、CD4+/CD8+水平較對照組高,CD8+水平較對照組低,分析原因為,患者通氣障礙狀態下,會出現氧化應激反應,出現免疫功能異常癥狀,兩種護理方案聯合后,可進一步減少患者氣道內痰液淤積現象,改善患者肺部通氣障礙癥狀,促進其血氧水平及免疫功能恢復,對提升患者炎性反應清除能力、促進其肺功能恢復具重要意義[14-15]。
綜上所述,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對AECOPD患者應用耳穴壓豆護理聯合穴位貼敷護理,可改善其肺功能水平、降低其咯痰相關癥狀積分,改善患者免疫水平,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