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煒 (泰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腦病科,江蘇 泰州 225300)
缺血性腦血管病是因局部腦組織供血障礙而引發的腦部疾病,包括腦梗死、腦血栓、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缺血性腦血管病發病率很高,而且有極高致殘率、致死率,嚴重損害患者生命健康[1]。積極治療是降低該病危害程度的關鍵,但很多患者會殘留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影響運動功能、語言功能及認知功能。治療的同時積極護理,有助于促進患者肢體功能、運動功能恢復,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從而緩解患者身心痛苦,并減輕家庭及社會醫療負擔[2]。然而,臨床常規護理缺乏系統的康復護理措施,且康復鍛煉開始較晚,整體作用效果有限[3]。本研究以收治的110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早期綜合康復護理的應用價值。
1.1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間于本院接受治療的110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參照組與研究組各55例。參照組男29例,女26例;年齡41~73歲,平均(55.67±6.19)歲;疾病類型:腦梗死23例,腦血栓9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23例。研究組男30例,女25例;年齡42~71歲,平均(56.01±6.23)歲;疾病類型:腦梗死24例,腦血栓7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24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入選標準:①符合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標準,經影像學(CT/MRI)確診病情[4];②神志正常;③對研究知情,并自愿參與此研究,簽署紙質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伴心、肝、腎、肺等,重要臟器功能異常,或惡性腫瘤;②神志失常;③生命體征不穩定;④有精神疾病,或帕金森病,或依從性差。
1.2方法:參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配合主治醫生展開治療。②在醫囑指導下,指導并監督患者用藥、接受治療。③常規健康宣教,講述缺血性腦血管病治療要點、配合要點、注意事項等相關內容,提升患者配合度。④予以飲食指導,保持清淡、易消化飲食,并保證營養均衡。⑤至病情穩定后,指導患者做康復訓練。⑥密切監測各項生命體征狀況,發現異常及時上報,予以針對性干預。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應用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在患者接受治療當天即進行綜合康復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心理康復護理:關注患者的情緒與心理變化,評估患者心理狀況,分析其心理問題,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通過舉出與患者病情狀況相近、成功康復的案例,減輕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使患者逐漸恢復康復信心;邀請成功康復病友給患者分享經驗,以堅定患者康復信心;日常護理中,主動溝通、關心患者,適當給患者準備小禮物,使其感受到溫暖,舒緩不良情緒;對家屬、朋友進行宣教,叮囑其多關心患者,讓患者感受到朋友、家人的關心,減輕心理負擔。②被動康復訓練:每天給患者進行肢體按摩,包括肘部、腕關節、手掌、指尖,由遠心端到近心端,依據患者主觀感受調節按摩力度,20 min/次,2次/d;每間隔2 h給患者翻身一次;借助軟枕,進行良肢位擺放。③肢體運動指導:對于能夠自主活動者,指導患者每天做伸展四肢、活動關節鍛煉,活動腳趾、手指、腕關節等,20 min/次,4次/d;病情穩定后,指導患者做站立訓練,分為三個階段:扶支撐物站立、自行站立、負重站立,提升患者下肢肌力,20 min,以患者不感覺疲勞為宜;對于可以行走者,指導患者做行走鍛煉,先邁健側腿、患側腿緩慢跟上、健側腿再次邁出,循環操作,20 min,以患者不感覺疲勞為宜。④日常生活能力訓練:依據患者病情狀況,制定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方案,相關項目包括:飲食、梳頭、洗臉、刷牙、更衣、排泄、步行、使用器具等,循序漸進進行。⑤言語康復訓練:每天指導患者做發聲練習,按照單詞→單音節→短語→對話順序進行訓練,逐步提升患者語言運用能力,30 min/d。


2.1兩組患者FMAS評分對比:護理前,兩組FMAS評分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FMAS評分較參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FMAS評分對比分,n=55)
2.2兩組患者ADL評分對比:護理前,兩組ADL評分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ADL評分較參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ADL評分對比分,n=55)
2.3兩組患者心理狀況評分對比:護理前,兩組SAS、SDS評分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SAS、SDS評分較參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心理狀況評分對比分,n=55)
2.4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n(%),n=55]
缺血性腦血管病因腦部血流障礙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而發生壞死或軟化,造成短暫性或不可逆性腦損害,出現偏癱、失語、感覺障礙等癥狀。本病危害較大,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并會加重患者家庭及社會負擔,使患者心理壓力增大,且伴隨產生焦慮、抑郁情緒[8]。積極開展康復護理干預,能夠幫助患者恢復部分神經功能,提升肢體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然而,目前尚缺乏科學、有效的康復護理方法。常規護理缺乏針對性,作用效果有限[9]。本次研究充分證實,目前缺血性腦血管病臨床治療中采用的護理方法不理想,不利于進一步提升患者的康復效果。因此,有必要優化常規護理方法,探索更為有效的護理方案,以提升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康復質量,提升患者康復質量,幫助患者盡快回歸社會。
本研究提示,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應用早期綜合康復護理,效果優于常規護理。與李曉芳[10]的研究較為相符,其研究顯示早期康復護理能夠改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抑郁癥發生率。充分證實,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具有良好應用價值。
結合本次研究結果與相關研究資料,分析早期綜合康復護理能夠提升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康復效果的主要原因為:①缺血性腦血管病對患者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損害與時間密切相關,隨著缺血時間的延長,腦組織缺血、缺氧加重,導致神經元損害,神經功能受到抑制,發生運動功能、語言、認知功能損害。于疾病早期開展綜合康復護理,進行康復鍛煉,能夠通過感覺輸入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從而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11]。②在缺血性腦血管病早期,進行綜合康復護理,能夠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重組、腦功能重塑,從而激發殘余神經組織發揮代償功能,恢復部分神經支配能力,改善由于神經功能損傷造成的肢體功能障礙、語言功能功能障礙,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12]。③早期綜合康復護理,綜合采用不同康復措施,能夠改善患者的肌肉功能,避免廢用性肌肉萎縮,減少由此造成的肢體功能退化及功能障礙;而且,早期綜合康復護理能夠通過加快血液循環,為運動神經代謝奠定基礎,也有助于提升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13]。④早期綜合康復護理,針對不同問題采取護理措施,解決護理問題,提升護理效果。在心理方面,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康復護理,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減輕焦慮、抑郁,提升其治療及護理依從性,堅定康復信心,積極配合,加快病情康復;在日常生活方面,針對性予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訓練,能夠通過重復性鍛煉,讓患者盡早掌握生活技能,獲得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在肢體功能方面,予以肢體運動功能鍛煉,可以針對性幫助患者恢復肢體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提升康復效果;并針對言語功能障礙,開展言語康復訓練,以提升患者言語功能[14]。⑤早期綜合康復護理,注意兼顧患者的生理狀況及心理狀況,予以積極心理康復護理,使患者獲得周到的照護,不僅能夠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而且能夠優化患者的護理體驗,提高護理滿意度[15]。基于上述原因,研究組患者獲得良好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在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治療中,配合早期綜合康復護理,能夠提升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提升護理滿意度,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