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剛,汪 鵬,李 然,王玉祥
(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林業生態監測總站,新疆烏魯木齊 830011;2.新疆農業大學草業學院,新疆烏魯木齊 830052)
紅三葉又名紅車軸草(Trifolium pratenseL.),主要分布在歐洲、俄羅斯、新西蘭、美國東部等地區,屬溫性植物,為豆科三葉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廣泛栽培的牧草品種之一[1]。紅三葉在草原輪作中占重要地位,為良好飼料、綠肥,具有生長速度快、產量高、品質好、適口性好等特點,也是花蜜來源之一[2-3]。紅三葉壽命3~5 年,高35~110 cm,長茸毛;小葉橢圓狀卵形至寬橢圓形,長34~44 mm,寬17~28 mm;主根入土深,一般90~150 cm,側根主要分布于表層6~45 cm 的土層中;分枝能力強,一般為15~30 個,多者40 個?;ㄐ蛞干?,近頭狀,有大型總苞,總苞卵圓形,具縱脈;花萼筒狀,萼齒線狀披針形,最下面一齒較長,有長毛;花冠紫色或淡紫紅色;莢果包被于宿存的萼內,倒卵形,長約2 mm,果皮膜質,有縱脈;花期5—8 月,壽命較長,莢果小,每莢有種子1 粒,種子腎形或橢圓形,千粒重1.5~2.2 g[4-5]。
紅三葉屬于異花授粉植物且自交不親和,其種群是一個具有不同類型個體組成的雜合體,在紅三葉種群內和種群間存在高水平的基因變異。紅三葉可作為飼料用于牧草和水產動物食用,在世界各地廣泛用作優質牧草、綠肥植物、水土保持植物和藥用植物。我國紅三葉育種工作起步較晚,育成的品種不多。截至2020 年,我國育成的紅三葉品種有7 個,其中地方品種3 個,分別是巴東、岷山、巫溪;育成品種2 個,分別為鄂牧5號、甘紅1號;引進品種2個,分別是希瑞斯、豐瑞德。育成的品種少,且有關紅三葉品種選育的研究也不多,尤其是關于新疆紅三葉的研究資料極少。目前,有關紅三葉的研究集中在形態特征、組織培養、表型多樣性、抗旱、耐熱性等方面[6-9]。
新疆紅三葉具有資源豐富、產量高、品質好、抗性強等特點,但研究資料不多。基于此,本研究以自主選育的紅三葉新品系為試驗材料,在花期和成熟期對其花、種子的主要形態指標進行比較,以期為紅三葉新品種的申報登記提供基礎數據,也為新品種合理利用提供理論依據。
試驗地設在新疆農業大學三坪農場。三坪農場土壤類型單一,無鹽堿危害,主要特點是成土母質為沖洪積物的黃土和紅土狀物質;土類簡單,80%的土壤為黃板土、灰黃土,另有少量的黑紅土和火崗白板土。區內大部分土壤土層較厚,土壤理化性狀和土壤質地良好,多為含礫砂壤土,有機質含量1.2%~1.5%。
供試材料為新疆農業大學三坪農場牧草與草坪草育種實驗室選育的10 個優良株系(HSY01~10),材料親本來源于新疆和國內外25個群體,開放授粉條件下在其后代中通過多次混合選擇的優良株系后代種子。2017 年9 月秋播,行距30 cm,采用隨機區組試驗設計,5 次重復,同一區組應放在同一地塊,小區之間過道寬50 cm,整個試驗地四周設1 m保護行,小區面積15 m2(5 m×3 m)。
2019 年7 月中旬,在紅三葉開花期,每個株系隨機選取10 個單株,測量株高、單株分枝數、葉片長度、葉片寬度、莖長、莖粗,在盛花期(8 月上旬)測定單株花序數、花序長度、花序直徑、單個花序小花數等,記錄每個株系種子成熟時期。
1)株高:用直尺測量植株從地面至最高點的絕對高度;2)單株分枝數:以植株的一級分枝為準,記錄每個單株的分枝數;3)葉片長度和寬度:選擇已生長完全的復葉中間葉片,測量葉片長度和中間最寬處的距離;4)單株花序數:不統計現蕾期花序,記錄每個植株所有已經開花的花序數;5)單個花序小花數:選擇完全盛開的花序計數小花總數;6)莖長、莖粗、粒長、粒寬等用游標卡尺(±0.02 mm)測量,千粒重用千分之一天平測量。
采用Excel 2016、IBM SPSS Statistic 19.0 等軟件對數據進行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類分析。
10個紅三葉草材料的形態指標如表1所示。1)絕對株高最高的是HSY8,為109.40 cm;最矮的是HSY5,為83.00 cm;一般情況下株高的紅三葉可用作牧草,矮的紅三葉可用作觀賞草。2)單株分枝數最多的是HSY10,為37.40 個;單株分枝數最小的是HSY2和HSY8,均為17.60個,其余株系在21~25個;單株分枝多的可用作牧草。3)HSY4 的莖粗最大,為4.66 mm;HSY5 的莖長最大,為97.50 mm。4)10 個株系的紅三葉葉片形狀均為橢圓形,莖稈直立中空,葉被有直立長茸毛。從葉片長度來看,HSY5 的葉長43.19 mm,葉寬32.82 mm,均顯著高于其他株系。5)單枝花序數中,HSY10 最少,為4.00 個;HSY2 最多,為11.00 個。單序小花數中,HSY8 最多,為117.60個;HSY10 最少,為56.2 個;單枝花序數多的株系可作為觀賞草和蜜源植物利用。6)紅三葉種子一般為倒三角形、倒卵圓形或橢圓形,兩側扁。HSY8 的粒長2.16 mm,粒寬1.79 mm,呈小突起、淺褐色,是10個株系中種子最大的。HSY7 的千粒重最輕,HSY1 的千粒重最重,表明HSY1的種子質量較好。

表1 紅三葉表型性狀比較分析
在不同株系之間,各性狀的差異程度各不相同。為進一步了解各性狀的差異是否顯著,對不同株系的相同表型形態性狀數據進行了顯著性檢驗。葉長、粒長、粒寬指標差異達到顯著(P<0.05),其余指標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通過F檢驗結果可看出,葉片寬度的F值最大(10.796),而后依次是單株葉片數(10.714)、莖長(8.49)、單序小花數(6.277)、單枝花序數(6.126)。
為進一步分析影響紅三葉花部和種子性狀差異的主要影響因子,對花部和種子性狀的12個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見表2)。4 個主成分累計貢獻率達61.01%,代替了原始因子所包含的主要信息。第1 主成分貢獻率為19.605%,對其作用較大的性狀有絕對株高(0.776)、粒寬(0.677)、千粒重(0.505),與第1個主成分有較強的正相關關系;第2個主成分貢獻率為16.093%,對其作用較大的性狀有粒長(0.668)、莖粗(0.572)、單株分枝數(0.492);第3個主成分貢獻率為13.599%,對其作用較大的是單株葉片數(0.632)、單枝花序數(0.569)、葉長(0.525)和千粒重(0.514);第4個主成分貢獻率為11.713%,對其作用較大的是單株葉片數(1.406)、葉長(0.607)和千粒重(0.601)。通過對試驗數據進一步分析可以說明,前4個主成分對應的特征值均大于1,說明前4個主成分在紅三葉表型性狀變異中的作用較大。10個株系的表型差異主要來自葉片大小和單株葉片數、小花數。

表2 紅三葉表型性狀主成分分析
如圖1 所示,通過對10 個紅三葉株系的12 個表型性狀進行聚類分析,結果顯示,可在距離10 處聚為3 類。1)HSY9 和HSY10。這類紅三葉莖長較長(超過90 mm),莖粗較粗(超過4.03 mm),此類型的品種可以考慮作為育種材料。2)HSY1、HSY6、HSY8。這類紅三葉單株葉片數少且葉片窄,不適合作為牧草利用。但HSY8 花序多,可以作為觀賞草利用。3)HSY2、HSY3、HSY4、HSY5、HSY7。這類紅三葉單株分枝數較少(不超過24.20 個),葉寬中等(18.12~32.82 mm),但單株葉片數多(至少有140.40個),此類型的紅三葉可作為牧草利用。
植株生長狀態、形態學特征、生產性能等都是評價紅三葉生態適應性的重要指標。生長速度越快,物候期越早,植株越高,葉片面積越大及葉綠素含量越高則說明生長狀態和形態學特征越好;莖葉比越低,單株鮮草產量及單株生物量越多則表明生產性能越好[10]。通過對紅三葉10 個株系的12 個性狀進行綜合比較,HSY2、HSY3、HSY4、HSY5、HSY7 單株葉片數較多,可作為牧草利用;HSY8 花序多,可以作為觀賞草利用;HSY9 和HSY10 莖長和莖粗表現較好,可考慮作為育種材料。
楊龍等認為紅三葉株高越高、分枝數越多、產量越高的品種越適宜推廣種植[11]。本試驗中絕對株高最高、分枝數最多的分別是HSY8、HSY10,可作為牧草利用。徐遠東等認為紅三葉的葉、莖、枝等營養器官作為參考指標,營養體部分突出、理論生物量較高的可在以產草量為主的育種方向上進一步選育利用[12]。因此,本試驗中選取了葉片大小、分枝數、小花數等營養器官性狀作為參考指標。
本試驗只開展一年,只選擇檢測了部分形態指標,沒有開展產量、品質、抗性等方面的研究,后續將會對紅三葉的生產性能、抗寒性等進行綜合評價研究,為紅三葉品種選育和示范推廣提供全面科學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