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向陽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南鄭州 450046)
農業是確保國計民生的基礎性產業,不僅為工業、服務業的發展提供基礎,而且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是農民心中的保障性工作。一般來說,農業增長依賴于2個途徑:1)要素投入的增加,即粗放型的增長方式;2)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即集約型的增長方式。近年來,耕地質量退化、水資源污染等環境資源制約問題不斷凸顯。單純依靠增加要素投入來提高農產品產量已經不再可行。因此,合理利用資源,將先進生產技術運用于農業生產中,提高農業投入產出效率迫在眉睫。
安徽省地處中國華東腹地,近海鄰江,區位優勢明顯,農業資源豐富,農產品比重大,是典型的農業大省。截至2018年底,全省第一產業就業人數1 353.6萬人,占全省就業人數的30.87%,農業生產總值達4 672.71 億元,農業發展在安徽省的經濟發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來,安徽省積極落實中央有關“三農”的政策,一直致力于夯實農業基礎,比如推進農業機械化生產、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實施節水改造工程,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建設現代化農業投入了大量資金,修建農田道路、水渠等農業基礎設施。近幾年來,國內許多學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農業生產效率情況??茖W評價安徽省近幾年的農業生產效率變化情況,評價其農業生產資源的配置情況,有利于調整生產要素的配置情況,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本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基于2009—2018 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和《安徽省統計年鑒》數據,利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EA)對安徽省農業生產效率進行測算,找出影響安徽省農業生產效率的關鍵因素,為提高安徽省農業生產效率提供參考。
從資源利用的角度看,效率可以分為資源配置效率和生產技術效率。資源配置效率是指在價格已知的條件下,為獲得最大產出或最低成本,各種資源能夠達到最佳配置比例的能力。技術效率是指在一定的投入要素組合下,獲得最大產出的能力。技術效率與資源配置效率組合就能得到總的經濟效率。綜合生產率的大小也由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共同決定。近年來,安徽省農業生產呈現出農業生產總值不斷增加,資本投入和科技等生產要素也在增加的趨勢。
2018 年安徽省的農業產值為4 672.71 億元,比2017 年增加了1.63%。而在2003 年以前,甚至還會出現產值減少的情況。但自2003年以后,安徽省的農業產值增加迅速。截至2010年時,安徽省的農業產值尚為2 815.02 億元,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安徽省的農業產值已經翻了一番。2009—2018 年安徽省的農業生產總值及情況見表1。在2018 年,安徽省的農業產值達4 672.71 億元,在全國排名第11 位。安徽省的農業產值雖然一直在增加,但是與其他農業大省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因此,安徽省應該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合理生產,繼續提高產值,減少與其他農業大省的差距。

表1 2009—2018安徽省農業產值與人均農民收入情況
安徽省是全國糧食主產省,常年農作物種植面積超過0.086 7 億hm2,其中糧食作物面積占75%以上,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稻谷、玉米、大豆、薯類和其他旱糧作物,大宗經濟作物主要有油菜、棉花、蔬菜等,其他如茶葉、蠶繭、水果、中藥材等都是重要的經濟作物。除種植業的生產以外,安徽省的畜牧業也很發達。在2018 年,安徽省的肉蛋奶總產量達610.8萬t,占農業總值28.2%,產量在全國排名第11位,家禽產量在全國排名第6 位,生豬出欄量排名第11 位。安徽省也是中國淡水水產品的主產省,2018 年水產品產量達到224.9 萬t,在全國內陸省份中排名第4 位。因此,安徽省并不是傳統的種植業大省,而是一個農業多樣化的省份。
安徽省農業生產目前呈現出向資本密集型轉變的趨勢。自2009—2018年,安徽省農林牧漁從業人員數量一直在減少,已經從2009 年的1 566.1 萬人減少到2018 年的1 353.6 萬人,10 年來勞動力的數量減少了13.57%。而且這10年來,農作物的播種總面積也呈現出減少的趨勢,農作物播種總面積從2009 年的901.21萬hm2減少到877.11 萬hm2。但是安徽省的農機總動力、有效灌溉面積、農村用電量卻是呈現出增加的趨勢。在2018年,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6 543萬kW,農作物耕種收割綜合機械化率79%,在農作物播種總面積下降、農業生產勞動力下降的情況下,農業機械總動力、有效灌溉面積不斷增加,并且帶動農業產值的快速增加。由此可見,安徽省的農業生產從傳統的依靠勞動力生產轉向高效的機械化生產。
數據包絡分析(DEA)是以相對效率概念為基礎的一種針對多投入、多產出生產單位的效率分析與評價方法,它最大的優點是不需要一個預先已知的生產函數,而且不必事先確定各指標的權重,不受投入、產出指標量綱的影響[1-9]。使用DEA 方法測算時,有基于2 種導向的測算方法,包括基于投入導向模型和基于產出導向模型。根據已有學者的研究,如果生產者可以自由調整生產要素,那么可以用投入導向模型。根據農業生產的特點,本文采用投入導向型模型。由于農業生產效率的綜合評價對象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大系統,系統中輸入和輸出的單位很多,故評價方法的選擇顯得很重要。就目前的農業生產效益評估中,DEA 方法較為適用,得出的數據和結果也較為有效可信。
本文以安徽省2009—2018 年10 年的生產情況作為決策單元,對這10年的生產效率進行評價,然后又以2018 年當年的數據為準,把安徽省16 個地級市作為決策單元,比較各地級市的生產效率??紤]到數據的可得性和代表性,以及已有學者的做法,本文選取農作物播種總面積、農業從業人員數量、化肥使用量和農業機械總動力作為投入指標,分別代表土地、勞動力、資本和技術投入;選用農業產值為產出指標。本文中的農業都是廣義的農業,數據來自于安徽省統計年鑒。
選取安徽省近10 年的農業生產數據,運用DEAP 2.1對安徽省的農業生產情況進行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結果(見表2)。

表2 2009—2018年安徽省的農業生產效率
2009—2018 年安徽省的綜合效率平均值為0.854,從2017年開始達到綜合技術效率有效。其純技術效率一直在0.9 以上,接近有效,但是規模效率無效,不過規模效率一直在增加。從表2 中可以看出,2017 年和2018年的效率最好,無論是技術效率還是規模效率都達到1,這表明2017 年和2018 年的投入產出處于最佳狀態。從2009—2018年,安徽省的技術效率值一直是增加的,表明安徽省的農業生產一直在優化進步,而且其規模報酬一直處于遞增狀態,因此安徽省的農業生產整體上呈現出優化趨勢。在2017年以前,其投入產出尚未達到最優狀態,無論是綜合技術效率還是純技術效率都有待提高。
通過DEA 模型分析,安徽省近10 年的農業投入存在不同程度的松弛,具體松弛情況見表3。

表3 2009-2018安徽省農業投入松弛量
由表3可以看出,農作物播種面積沒有產出松弛,說明安徽省農作物播種面積不存在過多投入、冗余現象,土地利用合理。但是勞動力存在浪費現象,2010—2016 勞動力投入的松弛量都是大于零的,說明這幾年勞動力投入過多,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尤其是在2011年,勞動力松弛量達98.643萬人,當年的勞動力投入為1 598.9萬人,冗余數量占勞動力投入總量的6.17%,說明勞動力的投入極不合理,但是到2017年,勞動力投入已經不存在冗余現象,投入達到最優化?;适褂昧恳泊嬖谒沙冢释度脒^量不僅會造成資金的浪費,而且會帶來環境污染,破壞土壤肥力,反而對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不利。農業機械總動力這個指標代表的是技術投入,它只有在2016年出現松弛,其他年份的松弛量都為0,可以說明安徽省的技術投入合理。
由以上分析可知,安徽省農業生產雖然在一些年份出現要素投入不合理的現象,但是整體上來說,其農業生產效率一直在改進,規模效率一直遞增,直到2018 年達到有效。綜合技術效率也一直在提高,直到達到投入產出的最佳狀態。
安徽省16個地級市的產業發展重心不同,農業生產情況不盡相同,農業生產效率也不一樣。根據結果可以看出,皖南地區生產效率普遍高于皖北地區,具體生產效率見表4。

表4 2018年各地市農業生產效率
2018年安徽省16個地級市的綜合技術效率平均值為0.804,純技術效率平均值為0.894,規模效率平均值為0.899。而且技術效率達到1 的比規模效率達到1的城市多,表明在不考慮環境和隨機因素前提下,影響這些地區農業效率主要原因在于生產規模。從結果來看,合肥市、蕪湖市和黃山市的農業生產效率最高,都達到規模有效和技術有效。
除了這3 個市,還有宣城市、馬鞍山市、安慶市和池州市的農業生產效率也很高,都達到了0.9 以上,高于全省的平均值。其中,馬鞍山市和宣城市的純技術效率為1,說明有效,但是規模效率不夠,有一定的生產潛力,若下一步調整生產規模,達到生產規模最優,則其農業生產有望達到最佳狀態。
農業生產效率最低的是淮北市,綜合技術效率只有0.51,規模效率只有0.578,這可能是由于淮北市地處蘇豫皖交界,有許多塌陷土地,規?;霓r業種植難以實現,而且淮北市易受夏、秋自然災害影響,農業生產條件不利。所以淮北市應該提高其規?;潭龋瑑灮r業種植方式,提高其農業生產效率。
農業生產效率同樣低的還有亳州市,亳州市與淮北市的生產效率情況相反。亳州市的規模效率比較高,達到了0.938,但是其技術效率只有0.649,說明其技術效率遠遠不夠。因此,亳州市下一步農業生產重心應放在提高技術效率,比如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改善灌溉方式,同時要保持目前的規?;潭龋饾u提高其綜合效率。
安徽省各地市的農業要素投入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松弛,有的市不存在松弛,有的市存在多種生產要素松弛。具體松弛量見表5。

表5 2018年安徽省各地級市農業投入松弛量
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合肥市、阜陽市、六安市、馬鞍山市、蕪湖市、宣城市、銅陵市、安慶市和黃山市的農業生產要素投入沒有出現浪費現象,處于技術前沿面。淮北市的勞動力投入不存在松弛,但是其農作物播種面積、化肥使用量和農業機械總動力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尤其是代表著科技投入的農業機械總動力要素,松弛量為122.129 萬kW,冗余比例達到45.63%,而且其農作物播種面積也存在松弛,但是其規模效率卻不足1,這更加說明淮北市的農業生產都是小農戶零散生產,農戶經營分散,難以形成較大的規模化種植,因此淮北市可從規?;a入手提高其農業生產效率。亳州市的農作物播種總面積存在松弛,說明其土地要素投入過多,而且目前亳州市的農業生產處于規模報酬遞減階段,因此亳州市接下來的農業生產重心應該放在提高技術效率,采用先進農業生產科技,適當減少土地投入,采用優良種子,避免粗放式的純粹靠增加播種面積來增加產量?;茨鲜械耐度胍厮沙诂F象也很明顯,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松弛量為63.528,化肥使用量的松弛量為75.974,農業機械總動力的松弛量為82.244。從農業生產的投入要素來看,松弛量個數最少的是勞動力要素,只有3 個城市存在勞動力松弛,分別是宿州市、蚌埠市、池州市,而且松弛量并不多,說明各城市在農業生產中勞動力投入過多的現象不明顯。
通過對安徽省近10 年農業生產效率及2018 年安徽省各地市的綜合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等的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1)從2009—2016 年,安徽省農業生產的綜合技術效率雖然沒有達到1,但是綜合技術效率一直在增加,說明安徽省農業生產一直在改進,農業生產效率在逐步提高。而且純技術效率值一直大于規模效率值,說明技術對于安徽省的農業生產貢獻較大,農業技術生產潛力得到了很好的發揮。規模效率一直遞增,說明在2017年以前,安徽省的規模效益還沒有發揮出來,農業生產潛力較大。在一些年份,安徽省的農業生產要素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特別是勞動力投入和化肥使用量這2 種生產要素。因此,安徽省應該合理分配勞動力,合理運用資金。
2)安徽省各地級市的純技術效率值較高,但是規模效率值相差較大,說明一些城市的農業生產規模還有待調整。安徽省部分地級市農業生產尚未達到有效,主要是生產要素投入冗余,比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農業機械總動力、化肥使用量等。特別是農業機械的利用效率不高,存在較大的改進空間。淮北市、淮南市、蚌埠市存在投入冗余的指標數量較多,而且冗余量也比較高,應該進一步調整農業投入結構,合理配置土地資源、資金、技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科學合理地施肥,發展循環型、經濟型農業。
3)安徽省農業生產不均衡。在2018 年,只有處于皖南的合肥市、蕪湖市和黃山市的綜合技術效率達到有效;但是處于皖北的淮北市、亳州市、淮北市、蚌埠市、淮南市綜合技術效率都很低,不到全省的平均值。農業生產效率高的地區應進一步發揮優勢,帶動周邊地區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生產相對較弱的地區應該找出影響農業生產效率的因素,或是從加強規?;a,或是從深化農業技術應用兩方面入手,有針對性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尤其是綜合技術效率最低的淮北市,其綜合效率只有0.51,其農作物播種面積、化肥使用量和農業機械總動力存在浪費,故淮北市應合理配置農業資源、合理利用資金、優化科技投入、有效轉移鄉村勞動力,從而提高其農業生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