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焦博
(鄭州商學院 河南 鞏義 451200)
人類社會的發展伴隨著一次又一次的技術變革,藝術作為人類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了數次技術上的變遷,從傳統的手工藝術到如今的數字藝術,藝術創作不斷找到新的載體,釋放新的能量。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動畫藝術的受眾越來越廣,創作題材的多樣化特征越來越明顯,在各個國家、地區都受到了廣泛歡迎,動畫藝術創作擁有廣闊的創作空間,而數字技術的應用需要得到辯證看待。
在數字時代背景下,數字技術對動畫藝術創作的影響幾乎是顛覆性的,從創作的工具到創作的形式,藝術創作的各個環節都在新興技術的輔助下得到優化。在數字技術的輔助下,動畫藝術創作一方面得到制作手段的更新升級,數字化制作工具,如手繪設備、3DMax軟件等,代替了原本的紙筆工具,使創作效率大大提升;另一方面,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動畫藝術創作中的團隊協作擁有了更高效率,過去的團隊協作只能在實地進行,而數字時代下的團隊協作可以借助線上平臺完成。因此,在實際的動畫藝術創作中,創作者可以盡情地發揮創意,將腦海中構想的畫面如實地呈現在動畫中,不再受限于制作技術而削減畫面內容,使動畫的視覺效果得到大幅度提升。
數字技術的應用使創作者的奇思妙想能夠以更加簡便的方式實現,動畫作品中的人物演出效果愈發流暢,角色的刻畫也更加鮮明,呈現出個性化特征。在過去,動畫作品常常被冠以“低齡化”的標簽,大部分動畫藝術創作都是面向兒童的,內容也比較簡單,同時受限于動畫制作技術,作品的時長也比較短。在這種情況下,動畫藝術創作者在人物刻畫上便無法投入過多的精力,但數字技術的應用使原本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創作者利用先進的數字技術,可以制作出電影等級的動畫作品,于是在人物刻畫上取得了顯著進步。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動畫IP獲得成功,動畫作品受眾在人物與故事的吸引下,對動畫作品產生了真實的情感,又反過來推動了創作者對人物的打磨,形成良性循環。
數字技術發展至今,能夠為動畫藝術創作提供的不再只有數字化的繪畫工具,還有各類智能化的制作軟件。目前,在云計算的幫助下,動畫制作軟件的功能更加豐富,實時渲染、虛實結合等功能使動畫藝術創作的范圍變得更廣,創作者在選取創作素材時,可以先拍攝實景,渲染后進行加工創作;此外,數字技術的發展也帶動了三維動畫的發展,三維建模的精細度越來越高,動作也越來越自然,動畫藝術創作能夠以“拍攝”的方式進行,明顯區別于二維動畫的制作過程。
在動畫藝術創作領域,數字技術的出現引領了行業的變革,創作者在適應新的創作工具與作品載體的過程中,跟隨行業發展的最新趨勢調整創作方法,調用各類新穎的創作素材,擺脫了許多原有的創作限制。在這種情況下,動畫創作的題材內容變得多元,創作者的想象力得到發揮,擁有了寬廣的表達空間。
一方面,數字技術降低了動畫制作的門檻,使靈感“落地”的難度大幅度降低。傳統的動畫藝術創作技術比較單一,制作流程對繪畫的依賴程度較高,使得創作門檻極高,創作者必須具備足夠的繪畫天賦與經驗,才有可能完整地創作出一件作品;同時,這種創作模式的成本高昂,過去不乏有潛力十足的作品因缺乏資金支持而胎死腹中。數字技術出現后,創作者在動畫藝術創作中擁有多樣化的選擇,可以利用數字設備完成創作的主要流程,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時可以借助一些輔助性工具簡化創作流程。如此一來,創作者能夠以更高的效率完成靈感向作品的轉化,在使用較少學習與操作成本的情況下表現作品內容。
另一方面,數字技術催生了新的動畫藝術風格,使動畫產業逐漸走向成熟。在數字技術出現之前,動畫藝術只涉及二維動畫,動畫一詞也更多地被理解為“會動的畫”;數字技術在動畫藝術創作中得到推廣后,三維動畫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三維動畫與二維動畫在底層邏輯上存在較大區別,但都是以“虛擬的畫面與聲音”作為表現形式,所以三維動畫并沒有被看作獨立于動畫藝術的存在。二維動畫與三維動畫各有特色,三維動畫的出現并不意味著二維動畫的消亡,反而是為動畫藝術創作提供了新的風格。在實際觀察中不難發現,三維動畫追求的“擬真度”為受眾提供了全新的動畫藝術欣賞體驗,使整個動畫產業的內容更加豐富,進一步推動了動畫產業商業模式的成熟,這是動畫藝術創作良性發展必不可少的。
隨著后來動畫產業的不斷發展以及數字化技術為動畫傳播提供的更多機遇,動畫產業目前的發展模式日漸成熟,為動畫藝術的價值體現和文化傳播帶來了新的有利環境。
一方面,互聯網信息技術為動畫藝術作品提供了多元化的傳播渠道。傳統媒體形式之外更多的數字媒介形式為動畫的傳播提供了適合的渠道,諸如網絡、移動終端等信息技術的產品為動畫藝術傳播帶來了更廣闊的空間。隨著社會娛樂生活的豐富,動畫藝術的受眾越來越廣,各類互聯網社區與視頻平臺上都開辟了單獨的動畫板塊,動畫藝術在文化產業中的所占比例越來越高。如今,動畫藝術不再是冷門的小眾文化,而是受眾遍布各年齡段的熱門話題,這種火爆的局面對動畫藝術創作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另一方面,數字技術帶來的傳播便利也促進了國內外優秀作品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文化交流與技術互補。我國動畫藝術創作的起步并不晚,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甚至居于全球的領先水平,但由于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錯過了黃金發展期,導致現在國內的動畫作品質量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自全面應用數字化技術以來,國內動畫藝術創作者借用互聯網了解到國際上優秀作品的制作方法,在交流溝通中學習了先進的制作技術,對自身作品進行改進,明顯地提升了作品質量。目前,我國動畫藝術創作的質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越來越小,近年來更是時有優秀作品吸引國外受眾的注意,使文化作品實現了“走出國門”的壯舉,這類事件在推動技術交流的同時,也促進了中外的文化交流,使我國在國際上的文化話語權得到提升,也為日后其他動畫作品的“出海”打下基礎。
“技術是中立的”,但任何一項新技術的出現都不可能只帶來有利的影響,數字技術對于動畫藝術創作來說,同樣是一把“雙刃劍”。在享受數字技術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動畫藝術創作者需要主動避免技術濫用,在創作中始終保持“以人為本”的思路,借作品展現“人文精神”。然而,在數字技術的沖擊下,科技帶來的不良影響仍然可見端倪。
一方面,創作者對數字技術過度依賴,喪失了對藝術的判斷能力。目前,動畫藝術創作者在展開藝術創作的時候,傾向于使用數字技術事無巨細地展現心中所想,從視角、題材到喻體,其思維路向都可能潛移默化地受到網絡各種“設計”圖像的影響,藝術創作的材料、語言與形式的運用等等都趨于同化、模式化。在這種情況下,原本藝術獨有的想象空間被打破,作品的表達意圖全部浮于表層,沒有給受眾留下足夠的欣賞余地。
另一方面,創作者對數字技術過于信任,喪失了對風格的把控能力。數字技術在簡化動畫藝術創作流程的同時,也提升了“機器”對“人”的影響力,這樣一來,藝術作品的多樣性會到嚴重的沖擊,個體風格與個性在技術的影響下被不同程度削弱了,而這種濫用數字技術的癡迷很有可能造成藝術審美維度的逐漸喪失。
綜上所述,在極度倡導創新的當今時代,藝術創作與數字技術的結合成為新的潮流,恰如其分的技術應用往往能夠為藝術創作帶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在動畫藝術創作中,許多藝術家都利用數字技術完成了新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新技藝的應用效果,還融合了新形勢下的思考,滿足了當下動畫受眾的審美需求。因此,在動畫藝術創作與數字技術相融合趨勢不可逆轉的情況下,如何正確利用數字技術的優勢,規避可能存在的風險,成為全體創作者共同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