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陜西西安 710100)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國家高度重視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明確要求“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師范生培養成功與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社會和民族的未來。師范生培養目標不應只局限于掌握基本教學理論、具備基本專業能力、懂得基本教學技能,重中之重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具備對國家和社會的基本認識,胸懷深厚的愛國情感,肩負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實踐是一個生動鮮活的平臺,可使在校大學生零距離貼近國情、社情、民情,檢驗自身本領,磨礪自身意志,提升自身素質,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實踐是高校常規工作,以“三下鄉”為載體,針對性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育人功能和效果上是學校教育的有效補充,可與校內專業知識學習達到相互促進、互相完善的作用?!叭锣l”實踐活動開展幾十年間,取得了不錯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實際問題。
大部分高校對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重視程度不夠,部分高校甚至認為“三下鄉”活動僅是必須完成的當年工作,對“三下鄉”實踐思考不深、探索不夠。活動的組織開展中,常常出現團委部門單兵作戰的現象,各部門之間、上下級組織配合度嚴重不足。團隊之間活動方案與內容大同小異,缺乏創新,活動過程流于形式,活動總結缺乏升華,嚴重影響“三下鄉”實踐活動的開展效果和育人目的。
大學生“三下鄉”實踐作為在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最主要形式之一,應當緊密結合社會發展熱點和需求,同時應高度結合學校特點和學生專業特色,精準制定活動方案和服務內容。嚴格遴選優秀團隊成員,避免出現學生專業結構、知識能力與實踐服務內容嚴重不相符的情況。[此外,各高校在開展“三下鄉”活動中,還存在實踐模式單一、實踐內容相近的情況。許多實踐隊伍都采取了大學生紅色教育、山區支教、參觀走訪各類教育基地等形式,對專業學以致用和基層的本質需求缺乏考慮。
前文提及,因為各部門配合度不高,在各高校,工作往往由校級團委部門分派至二級學院的團學組織,變成學工管理部門和各級團學組織的內部事務。各系部教學單位和專業教師參與度過低,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實踐內容與專業融合度不高,黏合度不強,難以達到校外實踐與專業學習相互促進的作用,使得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收獲感不強。
地方和高校聯系不足,校內外機構疏于配合,使得三下鄉實踐活動基地時常難以長久維持。很多實踐隊伍都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甚至需要帶隊老師自己聯系實踐地點。實踐地點的經常性變更,導致實踐隊伍難以深度了解一個地區,也造成了實踐項目持續開展和深度挖掘的現實障礙,有時甚至出現難以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參與暑期實踐鍛煉的機會。高校與實踐基地的低緊密度合作,使得“三下鄉”社會實踐知行合一的育人功能難以得到有效發揮。
許多高校對“三下鄉”活動經費支持上非常有限,許多團隊反饋經費匱乏是限制實踐活動順利開展的最大問題,有限的物資支持無法滿足諸多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參加暑期實踐的學生往往需要自己出資購置實踐活動的必需用品,節省成本成為實踐團隊開展一切活動的首要考慮因素。團隊負責人進行方案設計和活動內容實施上,往往也會首要考慮縮短活動時間,降低費用成本,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服務項目的實踐效果。
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開展“三下鄉”實踐活動應考慮社會現實因素,將院校特色、專業特點與地方社會需求緊密聯系?!叭锣l”實踐活動既可與教師教學科研相結合,也可與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相結合,要充分發揮學校優勢、師生優勢、專業優勢,結合實踐服務地區的具體要求制定服務方案和實踐內容,使“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接地氣、有意義。例如,心理學專業可在留守兒童地區開展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作為開展實踐活動的主體,參加“三下鄉”實踐的團隊成員決定著實踐服務團隊的整體能力。為了貫徹落實好相關工作,并保證實踐整體效果,高校應該對參與“三下鄉”實踐服務的師生進行擇優選擇。成員甄選應首選專業技能優秀、政治素養過硬的教師和學生。實踐活動過程中,校內要建立相關機制,考核評定師生綜合表現,形成獎勵機制,正面引導師生投入參與。下鄉實踐中,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和意識培養,引導教育學生志存高遠、心有擔當。
首先,參與“三下鄉”實踐的主體必須多元化。組織機構和團隊成員的構成都應該遵循此原則。實踐團隊的參與成員既要輔導員,也要相關專業的教師,還要搭配不同專業比例的學生。團隊成員應該從眾擇優選擇。黨、團、學生組織中的優秀成員可考慮優先納入。各年級學生要形成年齡梯隊。團隊人員的選擇上可采取分專業組隊形式。
其次,實踐指導必須專業化、團隊化。“三下鄉”實踐是需要多方配合的工作。開展實踐過程中,需要從不同維度對學生進行管理和指導。帶隊老師團隊作業,指導教師除輔導員老師外,還應包含專業課老師,如有條件可配置團委老師1名,以保證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可及時獲得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指導、活動保障等各方支持。團隊老師要全程參與,分工協調,既要把握實踐活動的進度和方向,保證實踐與專業的高匹配度,也要保證學生安全,處理緊急問題,合力保證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
學??衫眯S奄Y源與政府、社會資源積極對接,拓展校地聯合實踐基地。校地共建實踐基地,積極構建分類別、有主題的實踐平臺。同時,結合學校專業特色,針對性開展下鄉定制服務,鞏固校地聯系,加強校地合作,進行校地共同育人。注重打造校內特色實踐項目和品質實踐隊伍,保證實踐活動可長期有效開展,產生積極社會影響力。
各高校應加大對“三下鄉”實踐活動的資金投入與支持。利用一切可利用社會資源為學生社會實踐提供保障。可設立大學生“三下鄉”實踐活動專項資金。整合政府、企業資源,通過社會資金來源籌集專項經費??膳c相關部門聯合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降低實踐團隊資金壓力,有力支撐實踐團隊深入開展各項活動,保證實踐育人效果。
“三下鄉”實踐是青年大學生檢驗自身專業能力素質的絕佳平臺。通過實踐鍛煉,有助于學生發現自身知識學習漏洞和專業技能短板。實踐過程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知識創新意識,促進學生提高知識學習熱情。下鄉經歷有助青年學生塑造積極健康向上的心態和精神。社會實踐需要學生適應社會環境,特別是艱苦環境。實踐中需要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專業知識,還需要人際交往、適應環境、了解社會、應急處理等能力,這些對青年學生而言都是校內環境或書本上難以學到的生存技能,通過實踐可有助大學生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為走向社會打下前期基礎。
“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睅煼对盒J桥囵B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搖籃,教育師范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是靈魂鑄造的第一步。大學階段是青年學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時期,大學生應當對國情、社情、民情建立初步認識,對于國家社會需求和地域文化風貌基本了解。讓大學生在實踐中接受價值觀的改造教育,達到內塑靈魂的效果,是一堂絕對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課。
大學校園壓力較小,氛圍相對輕松,青年學生無法直接感受社會,對于現實缺乏清晰認知和深刻了解?!叭锣l”社會實踐引導青年大學生走進基層、走進農村,使大學生能夠親身投入國家建設第一線,了解社會現實需求和國家發展需要,感受新中國建設成果和新農村發展變化,激發民族自豪感、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為國家奮斗的崇高理想。
“三下鄉”實踐可以鞏固校內育人成效,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還可培養青年學子的愛國熱情、自身認同、社會責任。在新時代發展趨勢下,師范類院校更應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搭建好、利用好“三下鄉”社會實踐這個大平臺,引導師范生積極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利用社會實踐做好二次育人,使實踐育人與校內教育可真正做到互促互補,強化育人效果,為國家和社會培育優質的師范人才。高校作為育人單位,在“大思政”的環境下,應積極搭建育人平臺,形成高校和社會的共同育人新局面,實現校內育人與實踐育人相互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