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樂麗,楊桂蘭
(1.哈爾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2.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與研修基地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強調:“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大力開展以美育為主題的跨學科教育教學和校外實踐活動。”國家已明確提出各學科應融合美育的要求,中學生物教師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開發初中生物學的美育資源,探索初中生物學中蘊含的美育資源和融合路徑,培養具有崇高審美追求的高素質人才。
相較于其他學科,生物學科的特別之處在于它研究的對象是最具審美價值的生命體,生物學教學的實質是師生一起探索生命科學的真理,進而尋求美和創造美的過程。
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不僅契合國家提出的加強各級各類學校美育工作的要求,也充分彰顯了生物學特有的美育功能、提升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的路徑。
在初中生物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從生物多樣的形態美、與中華文化相融的傳統美、突破創新的科研美三方面來構建美育活動,以增加生物課堂的趣味性,而且能培養學生美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生物多種多樣,包括各種動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生物又無處不在,廣泛分布于海洋、陸地和空中。豐富多樣的生物便是誘導學生自主學習生物的“天然引誘劑”,教師在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媒介讓學生感受生物多樣性的美麗。
利用教材中精美的圖片展示生物之美。比如,學習植物的分類和動物的分類時,無論是從藻類植物到被子植物還是從腔腸動物到哺乳動物,教材都配置了形象生動的圖片,這些圖片不僅能讓學生直觀地體會到生物的形態美和結構美,也能增加生物課堂的趣味。
要想將各種生物的美精彩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教師需要借助視頻類影視資源。視頻類的影視資源極具感染力,可提供大量的科學信息,也具備豐富的感性材料,可激發學生情感的共鳴和加深其對事物的認識。在學習概念“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調節能力”時,教師可選取紀錄片《小小世界》第二季第一集《草場》中部分鏡頭作為教學素材,它展現了當草原生態系統被人類當作草場時,對草等生產者及生活于其中的收獲鼠等消費者和蚯蚓等分解者帶來的影響,體現草原生態系統在被破壞程度較輕的情況下,仍具有一定的自我恢復能力。在利用視頻呈現真實生動的實例的過程中,學生在欣賞美麗的草原生態系統時,也學習了生物學知識,深化了珍愛生命、保護環境等意識。可見,視頻資源的合理選用是促使教師更好開展初中生物教學的途徑,同時也是學生感受生命之美、開闊眼界的“鑰匙”。
生物之美,源于生物種類和生物性狀的多樣性。生物性狀除了受基因的控制外,也受環境的影響。生物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形成了特殊本領,如擬態,或獨一無二的體色,如保護色。生物特定的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這便是生物與環境適應的協調美。諸如鳥類能適應飛行在于其優美的流線型身體、中空的骨骼等,教學時,優美的語言配合生動的圖片或視頻,學生也會不禁感嘆鳥類身體和環境的完美契合。從古至今,人類不乏發現美的眼睛和善于把思考付諸行動的雙手。人類模仿鳥的翅膀設計出了最早的飛機雛形,之后,模仿魚類流線型身體減少了飛機飛行時的阻力。此外,通過模仿一些生物的結構或功能,人類設計出了許多能造福自身的儀器設備,如模仿長頸鹿脖子設計的抗荷服等,這些都是人類對生物協調美的認可。
2012―2013年版初中生物教科書創造性地設置了生物學與藝術、生物學與文學等欄目,這些欄目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更為多元、更為顯性,又不顯突兀。翻開初中生物教科書,不難發現與中華傳統文化有關的古詩詞、成語、國畫、書法、年畫等極具中國特色的藝術作品,這些內容貼切地與生物學內容融合在一起,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2.2.1 古詩詞、諺語、成語中的生物學知識
許多古詩詞能形象生動地表現生物學相關知識,如與生命的共同特征、影響生物的生態因素等有關的內容。充分利用這些文學資源,能增加生物課堂的趣味性,彰顯生物學科與中華傳統文化融合之美。
優美的古詩詞中蘊含著豐富的生物學現象,值得教師深入挖掘和探索應用。生物的應激性是指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應,李清照的“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體現的就是這一生物特性。在學習“植物的生殖”一節時,可采用古詩詞來刻畫植物的無性繁殖,如周希陶的“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諺語和成語中也存在一些有趣的生物學現象,它們也承載著生物學知識。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學生開始不易理解遺傳和變異的概念,而朗朗上口的諺語可以解決這一問題。“種瓜得瓜”體現了生物的遺傳,而“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體現的是生物的變異。可見,比起枯燥的概念教學,巧妙運用諺語更能幫助學生理解學習。此外,許多成語也極具啟發性。如:“弱肉強食”體現了生物的競爭行為;“老馬識途”體現了動物的學習行為;“螳螂捕蟬”體現了物種間的捕食行為。合理運用成語和諺語進行初中生物學教學,不僅能增加生物學科的文化底蘊,而且對提高課堂氣氛具有積極作用。
2.2.2 傳統工農藝中的生物學原理
傳統發酵工藝、傳統農業生產技術等背后就涉及許多生物學原理,值得教師帶領學生深度探索。在學習細菌和真菌時,涉及許多利用微生物發酵制作相關食物的內容。傳統的發酵技術因為比較簡單,一直被沿用至今。諸如傳統家庭制作腐乳或米酒時,除了稍微控制溫度,一般不會嚴格地做防止雜菌污染的處理。筆者認為該部分內容是向學生弘揚中華傳統美食文化的契機,教師可開展一系列用酵母菌、霉菌、乳酸菌等微生物制作美食的居家生物探究活動。由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制作一道發酵的美食,該活動不僅能帶給學生親身體驗,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識,也能升華與家人之間的情感。
傳統的農業生產系統是農業文化遺產,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豐富的生物資源和完善的技術體系。將仍在使用的循環種養、間作套種等傳統農耕技術引入初中生物教學中,可使學生體會到中華民族悠久的農耕技術中蘊含的智慧,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一節,可向學生介紹“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它能通過“魚食昆蟲雜草—魚糞肥田”的方式維持自身的生態平衡,完全沒有破壞生物的多樣性,相反,它可保留動植物的遺傳資源和相關的生物多樣性。
生物科學發展極為迅速,取得了許多重大突破,例如DNA 分子雙螺旋結構的發現、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等,生物科學已經日益呈現出主導學科的地位。在初中生物學學習階段,教師也有必要從古至今、從基礎至前沿地向學生介紹生物科學領域的研究進程,以拓寬學生視野,引領學生感受科研成果之美,提升學生對生物學科的熱愛。主要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教學。
2.3.1 科學家的精神美
翻開初中生物課本,無數科學家躍然紙上,袁隆平、孟德爾、達爾文等。他們之所以名垂青史,除了他們的成就外,還有他們的科研精神。以孟德爾為例,他一生幾乎都是在逆境中度過的:進修道院之前一直為生計所困,豌豆實驗研究不被人理解,遺傳規律遭受冷遇,無妻無子孤獨一生。盡管孟德爾的一生無比悲慘,可也不難發現孟德爾所具備的艱苦奮斗、頑強拼搏、堅持不懈的精神。如若不然,他就不會八年如一日地重復豌豆雜交實驗,不會堅定地在布爾諾學會上發表兩次否定“融合學說”的觀點。顯然,科學的發現并非一帆風順的,而最讓人贊美和敬佩的是孟德爾的堅持和專注,他的精神值得師生共同學習。
合理地把科學家的故事融于教學過程中,能在潛移默化中向學生傳遞科學家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學習“種子的結構”一節內容時,教師可和學生一起觀察水稻種子的結構,同時也是向學生弘揚袁隆平科學精神的好時機。“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直有“禾下乘涼夢”,而他也用了實際行動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始終扎根田間地頭,憑著敢于挑戰權威的創新精神,終于1973年成功地實現了雜交水稻的三系配套。以故事作為載體的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美的感悟,也啟發了學生主動向科學家獲取精神力量。
2.3.2 科研成果美
初中生物學教材中許多科研成果也值得我們關注,如仿生、植物組織培養等。利用大腸桿菌合成胰島素是轉基因技術,教師可以利用這一實例,提前向學生講解轉基因的概念和原理。通過“生長激素基因導入小鼠體內實驗”,教師也可和學生深入探討轉基因技術的特點和應用前景。人類觀察和模仿生物的結構或功能,創造出了仿生學。仿生技術被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模仿生物形態設計的鼠標、杯子等用品,模仿壁虎的吸附能力設計的手機支架等。初中生物教材中蘊藏的科研成果還有很多,如青霉素的發現、用胰島素治療糖尿病等。這些成果離我們的生活很近,教師應善于在教學中融入這些科研成果,在活躍學生的思維的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總之,初中生物學蘊含著豐富的美育素材。在教學中,教師既要傳授知識、技能和方法,也要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在初中生物教學活動中融入審美教育,不僅能增加生物課堂的趣味性,而且能培養學生的美感,獲得師生之間情感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