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月
(桂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在融媒體背景下,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深入推進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團結教育這一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講道:“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加強中華兒女大團結”。中華民族大團結包括各民族之間以及各民族內部之間的團結,是國家昌盛和社會安定的必然條件,各民族彼此間的緊密團結是我們做好各個領域建設的重要保障。在融媒體背景下加強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在宏觀、中觀和微觀這三個層面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是全國各民族的最高利益。在融媒體時代,信息資源十分豐富,信息傳播并沒有時空的限制,傳播的范圍很廣,而且由于信息傳播的互動性強、個性化特點突出,使各民族在融媒體創設的場域中,實現更加深入的交流、交往和交融。因此,加強融媒體建設能夠促進民族團結教育的發展,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和交流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我國是一個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就是在多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各民族有著共同的利益,彼此友愛,互相尊重。在融媒體背景下,加強民族團結教育,使各民族大團結的觀念深入人心,以此來反對民族分裂,增強各民族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這有利于維護我們國家的統一、構建和諧安定的社會以及更快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高校能夠傳播知識、培養人才,是開展大學生民族團結教育的前沿陣地。融媒體的不斷發展為高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提供了許多出色的硬件和軟件支持,這使得學校師生之間的溝通與合作變得更為便捷,有利于維護學校師生團結,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高校中的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個省份,包含漢族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這種多民族的學生構成,使大家同處一個大環境,互幫互助、共同進步,為各民族學生的學習、溝通和交往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氛圍。但是由于全國各個地區高校大學生的成長環境不同,不同地域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想觀念等也會存在一定差異性,這就難免會使各民族大學生在交往過程中產生一些摩擦和隔閡,不利于同學之間的團結以及和睦相處。民族團結教育可以將中國偉大精神、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各種民族理論等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學生的精神領域中,通過各種活動轉化為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表現,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因此,教師應通過對大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引導他們正確認識民族問題,處理好民族關系。實踐證明,積極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對維護學校師生團結、創建和諧穩定的校園環境并推進學校的協調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學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梁之材,是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的中流砥柱。在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互動性和共享性很強,民族團結教育的海量信息資源能夠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方便大學生學習有關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等方面的知識,吸引他們主動積極地去了解國內外存在的民族問題,形成正確的認知,進而使他們能夠妥善處理好以后可能會面臨的各種民族關系問題。
民族團結教育可以凝聚力量、爭取人心,對大學生起到塑造和發展作用。借助融媒體不斷加強高校的民族團結教育,能夠更好地幫助大學生去認識和把握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理解民族團結對我們國家的重要意義,促使大學生自覺承擔起反對民族分裂、增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安全和統一的神圣使命,幫助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和規范自身的行為,更好、更全面地促進大學生的成長成才。
“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時代新要求。高校在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時,要充分利用好融媒體,以融媒體豐富的資源內容為基礎,豐富高校教育的內容。既要不斷學習和掌握以往民族團結教育的基本內容,也要順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及時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牢牢把握“團結”這個核心,不斷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及“四史”教育,從中汲取前進的智慧和力量,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和歷史觀,凝聚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為民族團結凝聚起最大的合力。另一方面,要將融媒體中積極的、有價值的知識資源融入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核心內容中去,根據社會熱點或新奇事件自主選擇、設置議題,使內容更具有針對性。運用融媒體手段,將那些與大學生聯系密切的新聞事件和熱點話題展現給大學生,培養和提高他們對于熱點、新聞事件的自主辨別能力,使他們能夠自主地篩選掉那些無效的、負面的信息,吸收其中最精華、最有營養的內容。
在融媒體背景下加強民族團結教育,一方面,在利用好課本、圖片和視頻等資源的同時,要綜合考慮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以大學生的興趣點和關注點為主要著力點,借助各種融媒體資源有針對性地采用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和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方法,開展多樣化的互動式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融媒體信息資源豐富、時效性強等優勢,在開展民族團結教育過程中有效結合各種時事熱點以及與各民族人民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實例,使民族團結教育內容更加接地氣,更加貼近大學生的實際生活,更好地入腦入心,并且還可以通過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現代教育形式,將課堂延伸到更多層面,培養高校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在思想上能夠逐步達成共識,進而轉化成一種外在的行為表現。
首先,每一位從事學生工作的教育人員都必須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要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并勇于開拓創新,注重將理論和實踐聯系在一起。其次,要加強培育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骨干人員力量。高校要加強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對教師進行民族團結教育專業的培訓和教學實踐,讓教師定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幫助教師隊伍更新自身的業務知識、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水平,進而更好地指導民族團結教育的創新化發展。最后,要提升高校教師的媒介素養。面對融媒體背景下信息復雜化、碎片化的特征,高校要想更好地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就應深度融合信息技術,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培訓,支持和鼓勵教師進一步深造,提升教師的信息化素養與應用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優秀的、綜合素質能力極高的教師隊伍。
要靈活運用融媒體各項平臺和載體開展宣傳教育,一方面,要不斷完善線下教育平臺。第一,加強課堂教學主渠道建設,重視傳統課堂教學載體的運用,不斷優化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第二,打造民族團結教育實踐基地,組織學生去參觀民族博物館、歷史紀念館、革命戰爭遺址等,更好地解讀民族的歷史發展,掌握歷史的脈絡和內容。第三,開展多樣化的社會實踐活動,借助融媒體積極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公益活動、社團活動和各類競賽活動,同時還可以利用民族節慶活動日等載體融入教育。另一方面,加強線上教育平臺的創新。在采取傳統渠道如校園網絡、校園電子論壇等進行宣傳教育的同時,可以構建更多新型的、多樣化的信息載體和平臺,比如實施智慧課堂和智慧教學等新型理論課堂;設置專門的QQ 群、微博賬號和微信公眾號;創建民族團結教育主題網站和互動社區,設置與民族團結教育主題相關的學術議題;深入組織實施“易班”“學習強國”“青年大學習”等學習平臺,引導學生理性地看待各類新聞和相關熱點事件,提高大學生的覺悟和理性認知能力。
加強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就要為大學生創設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首先,要繼續推進校園物質文化環境的優化。通過加強學校園林綠化的設計和建設,為學生的學習生活創設優美的校園風景;還可以通過改善學校教學和生活的環境,以及不斷完善校園內的設施裝備,為學生的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其次,要營造積極的校園精神文化環境。學??梢猿浞掷煤诎鍒蟆蠹?、宣傳櫥窗、校園廣播和網絡等工具宣傳我國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國家的法律法規等,并且借助融媒體,定期開展各類健康文明、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如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征文活動、微電影大賽、微課大賽以及各種知識競賽等,同時還可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對學生進行管理和約束。最后,建設和諧的校園網絡輿論環境。學校要建設數字化校園,加快建設數字化圖書館和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同時要注意那些不實信息和負面信息,及時澄清謠言,凈化輿論環境,把控好輿論的傳播,為民族團結教育創造和諧的校園環境。
高校民族團結教育是黨和國家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深入研究責無旁貸?!鞍倌昵∈秋L華正茂,回首過往,展望未來,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全國各族人民的緊密團結,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p>
高校只有借助融媒體的發展優勢對大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才能更好地完成這項工作任務。只有適應融媒體時代的發展要求,從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大局出發,凝聚起各民族的強大力量,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充分挖掘和融合各媒體的優勢來開展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才能培養全面發展的高質量人才,更好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