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玉廷
(涼州區南園學校,甘肅 武威733000)
“雙減”政策于2021 年7 月提出,目的是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其主要內容是降低學生校內的負擔,同時避免增加校外負擔,提升學校育人水平,規范校外培訓。2021 年10 月,“雙減”擬明確入法。“雙減”政策出現的背景是校內減負,但校內減負導致的提前放學和作業量減少等現象,使得學生在放學之后有時間在校外參與補習,補習所占用的時間和作業量又增加了學生的負擔,由此,“雙減”政策應運而生。2021 年度我國相繼出臺了多個關于學生減負的政策和條文,不斷完善“雙減”政策的具體要求,與此同時,各省市也逐步推進“雙減”政策相關舉措,包括放學時間調整、作業批改情況、校外機構監管、相關輿論控制等。根據2021 年10 月的某調查結果顯示,“雙減”政策實施后,學生的作業負擔有明顯減輕,同時校外培訓也趨于合理,因作業量減輕,大部分學生也能按時完成作業。綜合而言,“雙減”政策的實施在降低學生的作業負擔、減少校外補習的同時,也要求學生能以更高的效率去學習,保證學習任務有效完成,在減負的同時不降低學習成效。
雖然目前多媒體教學已經基本覆蓋至全國絕大多數學校,但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目前多數教師主要是將閱讀材料顯示在多媒體課件上,對多媒體和網絡信息的利用還不夠充分。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方法相對也比較死板、單一,并未引入更多的新型教學方法,對于某些文章也是更多注重理解和背誦,而非通過該文章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想水平。從教學環節的角度,在課堂時間的分配上,閱讀時間和閱讀理解分析時間也不夠合理。從教學安排的角度看,目前語文閱讀的實踐性不強,并未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并且學生整體課外閱讀較少,雖然教師經常布置課外閱讀作業,但是對課外閱讀的檢查卻并不多,這也導致很多學生在課外閱讀上只是敷衍了事,并未認真完成閱讀任務。
在初中語文閱讀的教學中,由于閱讀本身在試卷考核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而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過多注重學生的成績,忽略學生能力的培養和閱讀本身的重要性。也正因為如此,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教導學生閱讀答題的技巧、解題方法等,顛倒了教與學之間的主體關系,使“學”占有的比例相比“教”要低。目前,語文閱讀的主要講授流程是學生閱讀、分析討論,之后教師講解,整個流程中并無太多趣味性,初中生正處于好奇心強且活潑好動的階段,這種教學方式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
通過學生的試卷閱讀答題情況和學生的閱讀課表現情況,可以得出目前很多學生雖然可以分析出某些文章和問題的答案,但是整體而言,學生分析的結果相對死板,總是從答題的角度去分析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事實上,在閱讀同一篇文章時,不同的人的理解也不會完全相同。比如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些學生閱讀之后可能更多記得“美女蛇”的小故事,認為魯迅先生的童年非常幸福快樂,但也會有學生認為這是魯迅先生對童年美好時光的懷念,這些說法可能都不完全正確,但這并不代表學生的想法全是錯的。同時,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很多時候都是按照教師的要求被動學習,某些學生由于對閱讀不感興趣,除了教師布置的閱讀任務之外,并沒有主動進行閱讀的想法和相關行動,這也使得一部分學生很難在閱讀中積累更多知識。
3.1.1 創設閱讀教學情景
教學情景創設是教學環節中重要的一步,情景創設能幫助學生迅速進入到學習的氛圍中,并且合適的情景創設也能使學生在閱讀之前了解閱讀背景、任務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初中語文閱讀主要可以分為詩歌、文言文和現代白話文,詩歌和文言文一般距現在時間相對久遠,學生很難僅通過個人想象了解那個時代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情操,教師在教學情景創設時,可以使用對應時代的影視作品、歷史故事或者某些有趣的野史故事,幫助學生初步了解時代背景。比如《觀滄海》,該詩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所作,教師在創設情景時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播放曹操的相關影視視頻,以及山與海的視頻和圖片,讓學生思考自己如果是曹操看到這樣的場景會想表達什么,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獨立思考的能力。
3.1.2 調控教學流程和時間分配
閱讀課是初中語文重要的課程之一,在上課過程中,由于課堂時間有限,且在“雙減”政策的影響下,課后作業量減少,因此教師必須把握好各教學環節的時間,提高授課效率和質量,保證教學任務能順利完成。一般而言,教學導入和情景創設的時間不宜過長,教師要把握好課堂的整體動向,引起學生對于閱讀文章的討論,但不應過多討論。學生閱讀文章的時間可根據所閱讀文章的類型、篇幅長短決定,一般不宜超過十分鐘,過長的文章可以分成兩部分,用兩節課的時間進行閱讀。學生的討論環節能幫助學生分析文章中的重點和中心思想,但需要把控好時間,否則學生可能借討論環節聊天、做與上課無關的事情,同時可能難以從討論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教師的講解時間可以根據文章的具體情況延長或縮短,如果該次課所閱讀的文章是文言文,那么教師就需要適當加長講解的時間,保證學生能理解文章所講的主要內容。
3.1.3 靈活選用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選用對課堂的整體效果有直接影響。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結合多媒體課件及其他計算機技術開展信息化教學,利用網絡資源,將原本作為學生預習作業的文章背景、內容通過視頻、圖片、音頻等展現出來,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由于此類作業的完成情況一般難以評估,這種教學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作業質量。文章屬于藝術創作的一種,但也是來源于生活,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可以采取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在選取課外閱讀材料和閱讀練習材料時,選用與生活相關的如汪曾祺先生的《做飯》《蘿卜》等文章,此類文章不僅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還與生活息息相關。另外,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引入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梳理文章脈絡和中心內容,由于思維導圖需要大量文字描述,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室的電腦中置入思維導圖制作軟件,通過投影儀,在帶領學生分析的過程中制作思維導圖,當學生已經基本熟悉使用思維導圖梳理文章結構的方法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適當的時間讓其獨立進行分析和思維導圖的繪制,但在此之前,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學會使用簡單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宜在圖的繪制中使用過多時間。
3.1.4 強化閱讀實踐性
校外的某些培訓機構在教授閱讀時,除了傳授閱讀技巧之外,還包括對文章本身的分析、思考,結合“雙減”政策對培訓機構遏制,教師必須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在傳授技巧的同時注重閱讀的實踐性。閱讀與生活并不遙遠,很多文章都能給閱讀的人相關啟發,教師在教學中要教導學生學會通過閱讀獲取更多有益的知識和思想。比如歐·亨利的小說《麥琪的禮物》,通過這篇文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現為何兩位主人公所送的禮物實際都“毫無用處”,本質原因是為了驚喜而沒有進行溝通,愛情固然值得贊頌,但通過這篇文章,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到有效溝通的重要性。
3.2.1 少教多學
結合“雙減”政策對校內減負的要求,教學中必須注意教與學之間的平衡,在課堂上增加學生“學”的比例,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進一步降低學生在作業上耗費的時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的方式,增加學生的閱讀時間,比如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令學生獨立思考并總結表達,或者在課外閱讀課上,教師可以提前布置閱讀任務,讓學生自選文章進行閱讀,并且在課堂上通過自薦、他人推薦或者抽簽的方式,安排學生進行相關的文章推薦和演講,使學生在分享的過程中總結文章內容、歸納文章中心思想和內涵。
3.2.2 注重能力
閱讀水平提升需要通過長期的教育和培養。減負也不能僅從減少作業入手,最主要的還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讓學生能用更少的時間學會更多的內容。在閱讀教學中,初期教師可以為學生明確閱讀目標,在學生已經基本了解各類文章的類型和內容之后,學生可以自行確定閱讀目標,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相應的指導和修正。在學生獨立進行閱讀之前,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閱讀的同時向學生傳授閱讀的方法,比如關鍵詞和重要的語句、段落用彩筆標記,方便后期提煉文章內容等。在閱讀練習和課外閱讀材料選擇時,教師需要選擇高質量、適合學生的學習階段和年齡層次,并且具備趣味性或者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閱讀材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3.3.1 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一切學習、工作、任務的起點。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減少學生的作業時間,需要學生主動提高自身水平,即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是完善和改進教學方法,使閱讀教學更有趣;第二是使用趣味性更強的閱讀材料,使學生愿意主動參與到閱讀中;第三是培養學生的閱讀意識,讓學生意識到閱讀的優點和幫助性;第四是合理進行閱讀評價,不打擊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保持學生的閱讀熱情。
3.3.2 培養歸納總結能力
閱讀能啟發人的思維、影響人的思想,因此在教學中需要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分析文章內容,使其減少對參考答案的依賴,在閱讀中具備批判思維。教師可以通過大量的閱讀練習,盡可能地使用課堂時間,訓練學生的閱讀速度和閱讀技巧,培養學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時,可以適當布置閱讀作業,考慮到文章的長度問題,作業周期可以相對較長,比如一周閱讀一篇中篇小說,并寫一份五百字的讀后感,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閱讀和總結思考。
綜上所述,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學校需根據國家的相關要求降低學生的負擔,減少學生的作業量。但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和教學成果,必須結合當前實際調整教學方法。在降低學生負擔的基礎上,有效利用課上時間,適當使用課外時間,通過調整教學方法、增強閱讀的指導和練習,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幫助學生完善閱讀技巧和提高閱讀水平,實現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