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 仁
(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000)
在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當中,應用文寫作教學是一門重要的公共課。當前,國家對應用型本科教育和職業教育進行了重新定位,以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技能的應用技術型人才作為總目標,應用文寫作能力也成為學生必備的就業技能之一。目前應用文寫作教學通常以講解定義、特點、分類、寫作格式、注意事項為慣用模式。這種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與此同時,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學生掌握不夠扎實等現象也普遍存在。因此,需要著重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目前應用文寫作課程教學實踐活動還是以寫作理論教授,教材范文分析和課后練習為主。但是,很多教材里的范文和練習題與學生生活實際和所學專業的相關性不高,學生無法結合實際生活進行寫作練習。而寫作選題不當、結構不分明、內容不完整、格式不規范、語句不通順等問題更是比比皆是。因此,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可以為學生的知識素養與實踐能力搭建橋梁,實現理論聯系實踐,擺脫單調枯燥的理論教學,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自動生成寫作構思,形成自己的寫作圖式。
現在很多學生不愿意學習應用文寫作的原因是無法通過寫作理論授課體會到應用文寫作技能在真實生活工作場景中的重要作用。如果創設接近學生學習生活的任務情境,讓學生體會到應用文寫作在生活工作場景中使用的廣泛性與專業發展的聯系性,可以豐富學生的真實體驗與學科認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應著重于提高學生的寫作動機,朝向培養應用型、技術型、技能型人才,增強學生就業能力、創業能力,使學生輕松應對工作崗位上面臨的各種寫作場景。
這里講到的針對性教學的時效性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講。第一個層面是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傳統的理論講授很難在課堂中把握學生的掌握程度,很多時候只有完成應用文寫作練習后才能看出學生的寫作內容和寫作方法中存在的問題。這個過程一般由簡單的教師評判作業和學生修改作業兩個步驟組成。最終學生看到的只有教師標記出的錯誤點,而未能清楚了解錯誤的原因是什么,下一步該怎么去修改。第二個層面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應用文體中一些文種的寫作形式、應用場景和表達方式已經有明顯的變化。應用文寫作教學應針對學生所學專業的行業發展情況創設與時俱進的教學任務。
應用文寫作教學時間一般安排在8—32學時之間??梢?,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很難系統完成所有文種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活動。改革后的應用文寫作教學是教師提前布置寫作任務,告訴學生創設的應用文寫作任務情境,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查找相關材料。課堂上學生進入任務情境,解決情境中遇到的問題,并加以反思,構建寫作圖式。而教師只承擔引導、輔助指導、補充點評和課后總結等任務。通過完成應用文寫作任務情境,學生可以主動鏈接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這樣既節省了教師理論授課的時間,又鍛煉了學生的寫作實踐能力。
情境教學成為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和實踐的重要措施之一。情境教學研究領域已滲透到各個教育層次,研究方向已經多元化,研究文獻數量也逐年增加。雖然“情境教學”的研究成為國內近幾年的熱門主題,但結合“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用文寫作”的情境教學研究結果卻寥寥無幾,對應用文寫作教學任務情境設計的研究更是鳳毛麟角。高職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院校都屬于職業教育范疇之內。培養具有較高文化水平和專業技術的應用型人才是職業教育的辦學理念。與普通高校教育比較,職業教育和應用型本科教育都側重于學生就業能力和實踐技能的培養。
高職院校教師在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過程中進行了多種嘗試。如鄭泓在《高等職業教育中應用文教學的探索》中提到應用寫作教學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結合學生所學專業、實際學習和生活,創設寫作情境,開展應用文寫作實踐性教學,從而提高高職院校學生搜集、分析、思考、總結寫作材料的能力。
從以上職業院校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研究現狀來看,教育教學研究者已經嘗試創設情境,并通過模擬生活情境、角色扮演等形式來豐富應用文寫作教學內容。目的都是借助創設情境來調動學生情感、增加生活體驗、保障學生應用文寫作能力的提升。
3.1.1 情境教學理論
情境教學法是教師在課前有目的地創設相關課程內容的情境,如圖片、視頻、音樂、語言描繪、VR體驗、角色扮演等,讓學生進入情境,體驗情感,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課文內容的一種教學方法。情境教學不僅將教學內容更加具體形象地展現給學生,而且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內化知識、深化知識,給學生的認知活動增加積極效能。情境教學就是課堂上讓學生從感官認識到理性頓悟的一個中介,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3.1.2 具身認知理論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有一句著名理論:“我不唱歌,因為我快樂;我快樂,因為我在唱歌。”這句話指出了“先身體,后心理”的觀點。他與卡爾·蘭格(Carl Lange)共同提出了具身性情緒論斷:人類的情緒,是對外圍植物性神經系統的一種反應。他們將產生情緒體驗的過程分析為:刺激—生理反應—對生理反應的直覺—情緒體驗。這個過程闡釋情緒是身體變化的感覺體驗,人的身體在具身體驗的過程中才能產生認知。他們的情緒心理學研究對具身認知思想和具身認知理論的興起發揮了重要作用。從傳統教學重視心智的認知到越來越認可人體—心智—環境共同作用下產生的認知,具身認知對教育者重新認識身體在課堂活動中起到的作用產生了積極影響。
3.1.3 任務驅動教學理論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基于構建主義教學理論的一種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制定相應的任務,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來達到學習目標。這種教學法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而非理論學習能力。教師在課堂中扮演引導者和輔助角色,學生扮演主導者和主要角色。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了學生“做中學”的學習形式。任務驅動教學法適用于實踐性強、操作性強、應用性強的教學內容。任務驅動越富有趣味性,就越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領學生進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課堂氛圍。它是以完成任務為主線,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為暗線的教學活動。
3.2.1 基于學情基礎上的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
從學習能力方面,學生比較厭煩簡單枯燥的理論知識,很難從教材內容中主動提取重點內容和關鍵詞句。從行為習慣方面,純理論寫作教學中學生注意力較分散,意志力也會相對薄弱。根據以上學情分析,傳統的理論教學無法更好地服務于應用文寫作教學,而且學生還未參加社會生產,無法切身實際地參與到應用文寫作活動當中。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要基于日常生活、工作實踐當中的實例,突出應用文的實用性、實踐性和應用性特點。所以,適宜的任務情境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重塑學生的應用文寫作知識構架,積累學生的寫作經驗。
3.2.2 基于學生專業性質的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
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專業性質顯現了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職業核心能力為目的的教育價值體系。所以應用文寫作教學可以基于學生專業性質,創設與專業相關的真實生活情境。然而創設基于學生專業性質的應用文寫作教學任務情境不是單純的創建實習場所那么簡單,它的深層含義是將知識作為聯系“學生”與“社會情境”之間的互動產物,將學習的焦點集中到學生與社會的互動當中。換句話說,就是給學生創設一個學習環境,這種學習環境不是傳統教學的學習環境,而是有利于學生構建應用文寫作知識的學習環境。
3.2.3 基于真實生活場景的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
情境理論認為,脫離個體生活的真實環境來談論學習或能力是毫無意義的,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是形成能力以及社會化的必經途徑。在應用文寫作教學任務情境設計中創造社會生活中使用應用文寫作的真實場景或相對真實的模擬場景,有助于構建學生的“身份意識”和“實踐共同體意識”。首先,應用文寫作是人在社會化生存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它是達成社會活動和溝通人際的一種常見的路徑。真實生活場景是學生共有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體現共同價值觀的實踐場所。其次,掌握了日常應用文寫作技能,能更好地促進自身發展,實現個體、集體和社會的有機融合,也能更好地服務他人和社會。
3.2.4 基于“實踐共同體”“參與性學習”教學隱喻的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
基于情境學習理論對知識的認識,情境學習理論者提出學習不是個體構建活動的過程,而是個體與情境互動,參與實踐的過程,是社會協商過程。換言之,學生在共同的社會、文化、身份、興趣、目標背景下參與共同體活動,形成一個“實踐共同體”。值得一提的是,學習者的身份并非在某一個實踐共同體中形成,而是在多種成員關系的交匯處形成,其過程離不開協商、意義制定與認同。在共同參與學習過程中,發展和再生“實踐共同體”。J.萊夫等人在《情境學習:合法的邊緣性參與》一書中就提到過,學生作為知識和技能的“新手”,不可避免地要參與到“實踐共同體”中去。只有參與到共同社會文化實踐活動時,學生的學習動機才能被調動起來,實現意義和身份的雙重建構。
因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專業性質顯現了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職業核心能力為目的的教育價值體系。所以,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用文寫作教學的內容、形式、方法必定要適應時代的變遷、學生的發展以及專業性質的需要。然而創設任務情境設計為主的教學改革不是單純的創建實習場所那么簡單,它的改革意義是將應用文寫作知識作為聯系“學生”與“社會情境”之間的互動產物,將學習的焦點集中到“實踐共同體”中,學習者與社會的互動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