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歆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071)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和文化活動,在我國擁有較長的發展歷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達作曲者的思想感情,同時還可以融入社會現實生活,通過旋律將聽者帶入音樂氛圍中。在當前的高校音樂教學中,作曲理論課是主要的教學內容,高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帶動了音樂作曲理論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需要引起高校音樂作曲理論課程教師的重視,從當前的教學實際出發,探索有針對性的教學模式,為推動高校音樂作曲理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貢獻力量。
解決問題的前提是清楚問題的所在,在高校音樂作曲理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實施過程中,要客觀了解當前音樂作曲理論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溯本清源,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模式改革效率,確保高校音樂作曲理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順利完成。通過分析當前高校音樂作曲理論課程教學現狀,發現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方面:
經濟、文化的全球化發展影響了我國高校音樂教學的發展,就我國當前音樂教學模式看,大部分教學內容傾向于西方音樂的教學理念,以西方音樂理論為主,與我國音樂的實際發展并不相符,忽略了我國傳統音樂傳承的重要性。這就使得音樂作曲理論課程教學內容缺乏合理性,如果不及時解決這一問題,會直接制約高校音樂作曲理論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此外,音樂作曲理論類課程安排也不夠合理,部分高校對音樂作曲理論類課程安排較少,有些甚至將其設置為選修課,教學內容刪減幅度較大,導致大部分學生都不重視作曲理論課,逐漸失去了對作曲理論的學習興趣。
社會的進步離不開教育的發展,在當前的社會發展背景下,我國每年都會在教育事業上投入大量的資金,以確保受教育者能夠擁有充足的教育資源,更好地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但是在教育資金的分配過程中,大部分資金都投入到重點高校的教育中,普通高校的教育資源不夠充足,仍然處于發展弱勢。加之音樂作曲理論課程得不到重視,教育資源的缺失致使該課程不能正常進行,限制了高校音樂作曲理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
在新時代的教育觀下,教師的角色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但是當前高校音樂作曲理論課程教學的實際情況,課堂中教師的教學思想仍然較為保守。大部分教師都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以講為主”的教學方式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利于學生創作思維的發展。枯燥的課堂氛圍無法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目標模糊,制約學生音樂素養的形成。
“改革”顧名思義就是改變舊制度、舊事物,結合當前的發展需求,對原有的制度進行相應的調整,甚至徹底推翻,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途徑。教學模式的改革是當前教育發展的基礎,教師要結合成熟的教學經驗,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探索適合學生學習,有利于學生學業發展的教學模式。
第一,改革音樂作曲理論課程教學模式能夠彌補教學內容的缺失。在改革過程中,教師應立足于學生的整體發展,分析當前音樂作曲理論課程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然后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優化和完善可持續的教學模式,規避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提高教學模式改革的成功率。
第二,改革音樂作曲理論課程教學模式能夠提高教學效率。學生作為學習中的主體,應該充分發揮課堂學習中的主導作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大都以教師的講解為主,無法體現音樂作曲理論課程課堂上學生與教師的互動性,無法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革教學后,學生的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得到重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而提高音樂作曲理論課程的教學效果。
第三,改革音樂作曲理論課程教學模式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是學生發展中需要具備的重要素養,當前的社會發展離不開創新,針對學生的教學應該體現教師的“言傳身教”,但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更加注重“言傳”,沒有充分體現出“身教”。因此,在改革教學模式過程中,學生能夠清楚地看見教師教學模式的變化,隨著教師教學方式的創新,學生的創新思維也會得到一定的啟發,這對于學生未來的作曲創作幫助巨大。
改革高校音樂作曲理論課程教學模式的重要性還體現在更多方面,需要教師在實際的改革過程中積極探索,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總結改革策略,解決存在的教學問題,排除不利于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因子,幫助學生打好理論學習的基礎。
方向象征著人生理想和追求目標,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迷失方向。高校音樂作曲理論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也應如此,要在明確具體的改革方向后再行實施,這樣才能確保教學模式改革更具針對性,使教學模式改革在更短的時間內順利完成。
排斥或者一味地借鑒西方經驗均不能實現高校音樂作曲理論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教師要結合高校教學的實際情況,在充分考慮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將中西方教學經驗相結合,給予學生合理的引導。這樣既有利于音樂文化的全球化發展,還有利于弘揚我國傳統的音樂文化,避免學生受到文化全球化的影響,確保學生更加高效地完成音樂作曲理論相關知識學習,為我國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音樂人才。因此,教師在探尋改革方向時,可以從這一方面出發,杜絕完全照搬西方經驗,了解中西方音樂文化存在的差異性,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融入西方教學模式的精髓。
傳統音樂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長河中,傳統音樂作曲展現了長久以來人們的精神追求,給予了人們向往的精神境界。因此著重突出我國傳統音樂作曲教學應該成為高校音樂作曲理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這就需要教師在改革過程中更加重視對傳統音樂作曲的講述,帶領學生了解我國音樂作曲的發展歷史,幫助和引導學生掌握傳統作曲的技術手法,然后結合現代音樂作曲的要求,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實現傳統作曲文化傳承的同時,使學生的基礎知識更加扎實。
創新是教學改革的基礎,在素質教育觀的要求下,也是學生在發展過程中應該具備的能力之一。高校音樂教師在進行音樂作曲理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中,也應將強化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改革教學模式的一個具體方向,借助教學模式改革的實施,強化學生的綜合素養,有利于學生未來的音樂才能發展,同時進一步提高音樂作曲理論課程教學效率。
教學目標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期望學生達到的學習成果,在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無論課程教學模式如何改革,明確的教學目標都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教師在實施具體的課程教學模式改革過程中,要注重教學目標的制定,圍繞著總體目標設計教學環節,這是確保教學成果的基礎。首先,教師要對音樂作曲理論課程體系進行深入的了解,結合教學大綱的實際要求,篩選出合理的教學內容,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音樂理論基礎。其次,制定教學目標前,教師應增強與學生的互動,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以便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借助制定的教學目標強化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為高校音樂方面教學的持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教師在教學中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和引導,要通過實際的課堂教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大部分以教師講解為主,缺乏與學生的實時互動,使得課堂氛圍沉悶,學生對音樂作曲理論課程的學習興趣不夠濃厚,不利于學生作曲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應該積極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從創新自身的教學思維入手,學習和借鑒先進的教學模式,總結更具針對性的改革模式。例如,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在網絡上搜索相關的教學案例,融入自身的改革中。或者投入到教學研究中,探索全新的教學模式,聽取先進教師的教學建議,以當前的教學發展為基礎,明確高校音樂作曲理論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方向,逐漸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推動音樂作曲理論課程教學模式的實施。
教學改革需要在不斷的嘗試中摸索,教師需要發揮自身的實際作用,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改革中,勇于嘗試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將理論與實際結合在一起,從而快速探索出有效的教學模式,還可以在這一過程中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鼓勵學生在課堂中展示自己的創作想法,開展合作學習模式,由教師給出作曲方向,學生可以自由成組進行小組間的合作和探討,從而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課堂氛圍自然活躍起來。再如,引導學生借助互聯網設備,開闊眼界,豐富學生的教育資源,改變普通高校音樂作曲理論教學資源缺乏的現狀,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認知程度,還可以加強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凸顯音樂作曲理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成果。
綜上所述,高校音樂作曲理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是高校音樂教學未來發展的必要途徑,教師要抓住音樂作曲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的機遇,借助課程改革,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深入分析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便制定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從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出發,進行深入的探索,為促進教學模式改革開辟新的思路,進而加快音樂作曲理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步伐,取得豐碩的改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