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建
(廣州康復實驗學校教務部,廣東 廣州 510635)
主題式教學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圍繞某一個主題內容為核心而開展的教學活動。各部分教學內容之間是緊密聯系的,都是服務于中心主題內容的,實現從主題中來,到生活與經驗中去。
主題式教學的內容不再是傳統的以固定教材內容為中心,而是采用開放式的、發散式的內容。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教師可以有較大的自由空間。因此,教師可以靈活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文化背景來選取教學內容。
教師在選擇具體的教學內容時,要緊繞主題,要符合小學生的年齡與心理特點,聯系當下的社會生活熱點,融入當地的傳統文化特色。這樣所選取的教學內容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學生想學和能學的內容。
主題式教學可以打破僵化的傳統教學模式,實現課堂角色的轉變。在主題式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不再是傳統的“我講你聽”的關系,而是轉變為“共同學習、共同探討”的關系。學生可以充分參與到主題式教學的過程中,是課堂的探索者。課堂能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課堂的引領者和組織者。主題式教學給學生提供了主動接受知識的機會,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1.3 具有綜合性和趣味性
信息技術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課程的內容會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會與其他學科的知識相互滲透、綜合應用。在信息化的校園環境中,學生會經常使用到信息技術的知識與技能去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如:在線課堂、云課堂、微課的學習等。學生在應用實踐中,又會進一步鞏固所學習到的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
目前,信息技術也融入學校的教育教學中,數字化的智慧校園將會是一種趨勢,學生也將會在智慧課堂中進行學習。所以,學生要想適應智慧化的教學環境,就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信息技術也會成為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知識的基礎能力。學校開設的信息技術課程可以培養學生的基本信息素養,讓學生更好地適應信息化的校園環境,也為將來更好地適應信息化的社會環境奠定基礎。
2.1.2 具有實踐性和應用性
由于學生的能力與水平是存在差異的,要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須根據學生實際的能力與水平來選擇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應該是動態的。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前需要對學生進行評估,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操作能力、興趣愛好等,并以此作為選擇教學內容的參考因素。這樣選擇出來的教學內容,對于學生來說難易程度適中,有趣味性,能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主題活動的全過程,教師都要保持著與學生的緊密互動。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源,引導學生探索主題任務中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提出解決方案嘗試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經驗。
首先是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采用了訪談、問卷調查、過程觀察、表現記錄、主題作業、自評與互評等方式。其次是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可以由教師、學生本人、同學、家長等多主體共同參與,實現學校評價、社會評價和家庭評價之間的結合,能多方面地獲取評價的信息與數據。最后是多元化的評價內容,除了傳統的學業評價外,還可以是非學業內容,如:行為與品德、集體意識、學習習慣、人際關系、勞動能力等方面,從多個維度對學生進行評價,能較真實地反映出學生的綜合素質。
通過PING命令對4臺終端計算機進行連通性測試,以局域網VLAN60 所屬網段終端計算機C1為例,分別測試訪問終端計算機C3的連通性(二者同屬于VLAN 60網段)和終端計算機C2的連通性(終端計算機C2屬于VLAN 70網段).測試后發現,C1與C2、C3之間均可以正常通信.連通性測試結果如圖4所示.
教師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應用各種多媒體技術,用生動有趣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大量的人機互動操作和生動的軟件界面變換,這些都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外,在信息技術課程的實踐任務中,學生可以有較大的自由空間去創作和發揮,可以靈活地選擇和應用各種素材去完成作品,這也是學生普遍對信息技術課程有強烈的學習興趣的重要原因。
2.2.1 主題設計要貼近學生日常的學習與生活
①寫景抒情類。杜安世《卜算子》上闋寫滿院鋪遍落紅,天氣陰沉,看著水榭風亭般的景物,“又別是、愁滋味”。下闋首句緊承“有情奈無計。漫惹成憔悴。”上下闋寫景、抒情承接緊密,由看到的蕭瑟凋殘之景引發的“愁滋味”立即漫上心頭,更是無計可施,轉變為身體、精神上的憔悴。
2.2.2 教學內容要符合學生實際的能力與水平
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慢性腎臟病的臨床發病率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且該疾病已發展為繼心腦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腫瘤等疾病之后對人類健康存在嚴重威脅的重要疾病。美國20歲以上人群CKD患病率高達11%,我國40歲以上人群患CKD人數約4400萬。CKD已經逐漸發展為對我國人民健康產生嚴重不良影響的主要疾病,對CKD進行有效的防治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社會和諧以及社會發展有重要關聯。本文主要分析腎康注射液聯合前列地爾注射液治療慢性腎臟病的臨床療效,旨在為疾病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其具體研究內容見正文所闡述。
2.2.3 教學過程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與空間
主題式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要體現以學生為本,教師在主題式教學的過程中是以引領者和組織者的身份存在的,教師需要為學生創設適合主題學習的環境。在主題學習的環境下,教師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大膽嘗試和勇于創新,學生可以自由地選擇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自主與協作相結合等學習方式。這是一種自由和開放的學習氛圍。在這種學習氛圍下,小學生的天性得到了釋放。由于信息技術課程自身的特點,學生在完成主題學習任務時,可以自由選擇素材、軟件工具、設計與制作流程等,這些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探索精神。
2.2.4 教學評價要考慮學生不同的個性與特長
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和主題式教學的開放性,所以主題式教學的評價方式是多元化的。學生在主題學習的過程中選擇了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方法也是不同的,那么學生最終所呈現的學習成果也會是多樣化的。因此,需要從多方面和多維度對學生進行評價,這樣的評價貫穿整個主題式教學的始終,力求使評價能關注到每位學生的個性與特長,讓評價的結果更加客觀和精準。
教學內容分析。本課的主要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并掌握了WPS演示軟件的基本操作和使用上網瀏覽器查找信息之后,使用WPS軟件加工處理從網絡上查找和存儲的信息,制作成能表達某種主題思想的多媒體作品,是對學生已有知識和技術的一次綜合應用。同時,本課的內容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靈活性,非常適合采用主題式的課堂教學,可以增強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
Selection of material and writing the text: Archakova T Design and correction of the review: Nedosugova L
(2)放線:根據建筑物的位置及場地的平面控制線和水準控制點,進行軟墊層位置檢查和復測,并及時辦理預檢手續。
筆者以廣州信息技術教科書小學第三冊第10課《多媒體作品的制作》為例,介紹主題式教學的具體實踐過程。
3.2.1 學情與教學內容分析,確定主題
學生情況分析。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對信息技術課有強烈的學習興趣,喜歡動手操作,思維活躍,有自己的獨立意識,能積極主動地探索問題,學生之間有較大的個性差異。
依據主題式教學的應用原則,主題式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要按照一定的流程有條不紊地進行。實施流程如下:
確定主題。以學情分析和教學內容分析為基礎,再結合講授本課的時間恰逢端午節,最終確定了本課的主題是“端午節主題文化展”。主題該要求學生使用WPS演示軟件,綜合處理從互聯網上收集的端午節相關信息和素材,制作一份以介紹端午節文化為主題的多媒體演示文稿。最終的作品要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可使用動畫、音樂、視頻等素材。該主題結合了學生當下的生活文化環境,把主題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使學生對主題產生天然的親近感和代入感,讓學生在完成主題任務的過程中真切地體驗到學以致用的收獲感。
3.2.2 制定方案,布置任務
學生可以自由協商組成3人任務小組,組員之間討論劃分主題活動任務,如:有人負責搜集素材信息、有人負責幻燈片的設計與制作、有人負責作品的演示與解說等。當教師講解完操作的要領和任務的要求后,各小組就開始主題任務的實踐活動。在任務的過程中,各小組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學習,最后以小組作品的形式進行展示,由教師和學生一起對各小組的作品進行評價,評選出最佳作品、最有創意作品、最佳團隊等。
3.2.3 學生完成主題任務
學生在完成主題任務的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審美角度和表達的想法等自由選擇素材,可以小組討論作品的版面設計。在完成整個主題活動任務的過程中,學生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的協作精神、學生探索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都能得到充分的施展。教師要全程參與其中,仔細觀察學生完成作品的情況,及時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鼓勵學生大膽地創新,讓學生的作品能充分體現出各自的個性和想法。
3.2.4 作品的展示與評價
主題學習活動的成果是以各小組演示文稿作品的形式呈現。各小組在展示自己作品的時候,需要對本小組作品的構思、使用的技術和素材、作品表達的思想等方面進行介紹,作品展示環節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每個小組的作品展示結束后,教師和學生需要對該作品進行評價。因為主題式教學采用的是多元化評價方式,所以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時不但要看主題作品完成的質量,還要看學生在主題活動全過程中的表現,包括學生的操作能力、溝通與協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的積極性。
活動結束后,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對本次主題活動進行總結和經驗分享,學生之間通過交流學習彼此的優點。教師既要肯定學生在主題活動中的積極表現,也要指出學生仍需努力的方向,鼓勵學生繼續發揚自主學習與探索的精神。另外,教師還要對本次主題式教學進行反思和總結,找出教學活動中存在的不足,力爭在下次主題式教學中改進,努力完善教學的各環節,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基礎信息素養的重要時期,可以為學生將來更好地適應高度信息化的社會,更好地應用信息技術服務于學習、工作和生活奠定扎實的基礎。主題式教學能夠使小學生的性格特點與信息技術的學科特點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完成主題任務的過程中體驗學以致用,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挖掘創造力,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