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圖]角色多、陣勢大,這些穿著戲裝的村民們是不同于面具儺者的另一只隊伍。
儺祭文化活動從農歷正月十四的迎神開始,直至正月十七送神結束,是集迎神、祭祀、儺儀、隊戲、賽戲和多種民間藝術形式于一體的民間傳統藝術綜合體,正月十五的《捉黃鬼》演出為高潮。祭祀和社火儺戲演出,由村里 4 個莊戶的社首負責,與村級政權無涉。從秋后決定起社,到正月的演出,有許多的準備工作,其花費和物資由村民捐募,有錢出錢,有物出物,有人出人,不足部分由社首們分攤。
在整個活動中,參加演出的有 600 多人,加上各種輔助人員總共不下 1000 人。除了“黃鬼”,所有的任務和角色都由本村村民承擔,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參與。武安固義儺戲其參與人數之多、組織程序之繁雜、戲劇演繹之古老令人難以忘懷。

[右圖]有騎馬、騾巡游的儺戲角色在全國各地的儺戲活動中極為少有。
每逢起社的年頭,凡是有演出任務的人,即使在外地工作,也要在春節趕回來參加演出。由于儺戲中各個角色歷來為世襲制,完整的幾天演出非常難得和珍貴。他們認為參加祭祀演出會使得本人、家庭及村莊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如意、吉利祥和。春節年年過,儺祭活動卻不是每年都舉行,全民上陣的儺祭儺戲在村民心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分量實在是超過了春節。

[左圖]給儺者牽騾的老者,神情中洋溢著驕傲與自豪。

[右圖]田野中一位儺者等待著隊伍的前行。武安固義儺戲的演出人數近千,都為固義村人,正式演出時觀者達幾萬人。
村莊便是舞臺,村民即演員,他們不是靠演技,而是靠心靈的默契、感應來進入情境和角色,與神共舞。儺戲給我的感覺是跟鬼神的一種交流方式,宗教神秘感和儀式感非常強,身臨其境,觀者會有一種感覺就是天人對話,有“巫”的感覺在里面,令人敬畏,原始宗教儀式的延伸感非常強。
神明的有無是一個形而上的大問題。但他們認為是有的,在山川草木間,在風雨雷電里,在每個人的心中。他們就是以這種獨特的方式和心態來安慰自己的心靈,應對生活中的惶恐和驚悸。

[左圖]舞臺后的小儺者及伙伴們,他們是武安固義儺戲新一代傳承者。
武安固義儺俗的根脈之所以能夠久遠扎進太行山這片土地,和村民的廣泛參與及四鄉八鄰的熱情觀演是分不開的,儺戲中有他們的生活理想和人生愿望。身處其中,我用影像記錄并領悟著神與人、神與自然的關系,體會著他們對神靈的敬畏和感恩,用自己的觀看與思考方式擷取了這些田野中、舞臺上的儺者們非正常演出時最自然真實的“神”態。

[右圖]簡易的舞臺幕布后映襯出一位儺者的身影。

[左上圖] 舞臺背后一位較為年長的儺戲演出者。

[左下圖] 武安儺戲曲目之一《吊黑虎》中老虎的扮演者在后臺加緊練習

[右上圖] 《八仙過海》演出中的另“四仙”準備登臺。這些鄉村孩子從小便開始觀看、參與武安固義儺戲的活動,這也是古老鄉村儺戲得以傳承的重要保障。

[右下圖] 院子里化好妝后等待和儺戲隊伍出發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