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云青,蔡雅文,陳卓林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廣東廣州 510095
痙攣性偏癱(spastic hemiplegia)是腦卒中后常見并發癥,多表現為下肢伸肌和上肢屈肌的運動模式異常,下肢伸肌的痙攣隨時間的進展有自愈傾向[1],但上肢屈肌的痙攣狀態較難康復,腦卒中發病3個月后,約有55%~75%的患者伴有手功能障礙[2],主要表現為手指精細運動障礙,如手指掌屈,肌張力高、不能自主伸展,被動活動抵抗、廢用性萎縮等。手部動作靈巧復雜,手精細運動約占上肢功能運動的90%,對提高患者日常自理能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手指精細運動時在大腦皮質層上的投射區范圍大[3],受損后恢復緩慢,如何促進腦卒中手指精細運動康復是康復界的難點和熱點。目前康復療法包括運動、作業療法及針灸等,療效較為局限,且這些干預需依賴專科醫生和治療師完成,醫療資源消耗大且費用較高。麥粒灸是指用如麥粒大小的艾柱在穴位上施灸的干預方法,相比普通灸法,具有作用點精確、熱力深透、刺激性強等特點,通過灸火及藥物對機體穴位直接刺激,激發局部持續的無菌性炎癥反應,促進人體免疫調節,具有祛寒溫經、活血通絡、消炎鎮痛等作用[4]。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針灸康復科在常規干預的基礎上,將麥粒灸十二井穴應用在腦卒中患者手指精細運動康復中,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入住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針灸康復科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5]診斷為腦卒中;患者為首次腦卒中,病程在2周至3個月;患者上肢功能Brunnstrom分期[6]在Ⅰ~Ⅵ期;意識清醒,病情穩定;自愿加入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非腦卒中所致肌張力增強者;患者因外周神經損傷、糖尿病等非腦血管病變原因所致的手精細動作障礙;合并有出血傾向、骨關節病、精神疾病等任意一項者。將符合診斷和納入標準的患者60例按隨機數字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通過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倫理科審批,倫理審批號:粵二中醫(2018)倫審第010號。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表1(續)
1.2.1對照組
按針灸康復科常規藥物干預,如降壓、降脂、疏通血管等,實施二級預防。每日在治療區進行康復訓練,包括上肢功能訓練、手功能訓練、日常生活功能訓練,每次30~40 min,2周為1個療程,連續訓練4周。每日行針灸干預,辯證選穴如百會、內關、尺澤、十宣、委中、三陰交、足三里等穴,2周為1個療程,連續針灸4周。避免在患側肢體輸液,予良肢位擺放,按摩患側肢體,避免腫脹等。
1.2.2觀察組
在對照組干預基礎上,予麥粒灸十二井穴,操作由通過科室統一考核的主管護師實施,考核內容包括中醫理論知識、麥粒灸操作手法流程等注意事項,以保證干預的同質性。每次操作前評估患者狀態,避免在患者過勞、過飽、過饑、大怒、大渴時執行,引導患者寧靜安神。麥粒灸制作:選用5年(蘄州產)陳艾絨,先將松散的艾絨壓實,再取0.5 g搓成大小適合的艾團,用拇指、食指、中指將艾團搓揉成麥粒大小的紡錘形艾炷,確保每個艾柱密度、大小均勻(一般每柱直徑約2 mm,高度約2 mm)。取穴:十二井穴為基礎穴,辯證取配穴曲池、合谷、手三里、外關等。施灸方法:用棉簽蘸少許萬花油涂擦于穴位表面,油劑可吸附麥粒灸貼合在穴位防脫落,然后放置麥粒灸,用細香點燃艾炷頂端,待患者局部灼痛或艾柱燃燒至2/5~1/5時,迅速用鑷子取掉殘灰,施灸下一個穴位,以此循環,每次每穴灸4~5壯為宜,以患者局部皮膚潮紅、無皮膚損傷、稍有熱感為度,操作完畢后每穴位涂予萬花油,用于活血通絡,預防燙傷。注意事項:操作者需密切觀察施灸反應,當艾粒燒剩2/5~1/5,或患者呼“燙”,患者出現手指退縮顫動等本能刺激反應時,即刻用鑷子揀除剩余艾火,并在施灸處涂萬花油。操作者不可過分追求麥粒灸燃盡的強刺激。療程:每日施灸1次,連續灸6 d,休息1 d,2周為1個療程,連續施灸4周。
1.3.1簡易Fugl-Meyer評定量表(FAM量表)中的手指部分及協調能力與速度部分[7]
該評估內容包括手指功能評估部分7項,協調能力與速度功能評估部分3項,每項評分按肢體動作完成的程度分為0、1、2分,滿分20分,分數越高,運動障礙越輕。干預前及干預4周后由專職治療師對患者進行評估。
1.3.2改良Barthel指數
包括進食、穿衣等10個項目,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自理能力越好。干預前及干預4周后由科室腦卒中康復專科護士對患者進行評估。
1.3.3Brunnstrom手運動功能評定表(hand brunnstrom recovery stages,BRS-H)
采用BRS-H對偏癱手運動功能分級進行評定。BRS-H被廣泛應用于腦卒中臨床評定,共分為6個階段,Ⅰ期:無任何運動或活動;Ⅱ期:出現輕微的屈指動作;Ⅲ期:能夠全指屈曲,但不能伸展;Ⅳ期:能夠達到側捏和松開拇指的水平,手指能半隨意的小幅度伸展;Ⅴ期:能夠做柱狀或球狀抓握,能達到隨意全指伸開,但范圍大小不等;Ⅵ期:能夠進行各種抓握的全范圍伸展,相比健側,速度和準確性較差[6]。于干預前及干預4周后由專職治療師對患者進行評估。

干預后兩組患者FAM評分及改良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觀察組干預4周后BRS-H評定結果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FAM評分與改良Barthel指數比較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后BRS-H評定比較例(%)
腦卒中后患者常伴有肢體功能障礙,臨床上患者上肢功能康復,尤其是手精細功能康復明顯慢于下肢,僅33%左右患者的手運動功能能夠完全恢復[8],手精細運動障礙是導致患者殘障的重要原因之一。現有較多相關研究[9-11]報道關于艾灸或麥粒灸用于痙攣性偏癱肌力康復等,但鮮有將麥粒灸應用于腦卒中手精細運動康復的研究。本研究結果顯示,麥粒灸十二井穴可改善患者偏癱側手指的協調能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升Brunnstrom手運動功能,促進腦卒中后手精細運動的康復。中醫將腦卒中后肢體痙攣性偏癱歸屬于“痿病”“經筋病”范疇,其病因病機為神機失用、陰陽失調、筋失濡養,肝在體合筋,筋的功能依賴于肝精血的濡養,肝精血充足,筋得其養,運動則靈活有力,如肝精血虧虛,筋脈失養,則運動障礙。麥粒灸是用小如“麥粒”的艾柱放在穴位上施灸用于治療疾病的一種療法,艾絨燃燒有溫通氣血、通暢血脈、儒養筋骨之效[12],相比其他艾灸方式,“麥粒”般的小艾柱著膚所具有定位、定量、定穴準確,持續刺激強的特點。十二井穴位于四肢末端,中醫經絡學說認為井穴為十二經脈連接點[13],為“根”之所在,內連臟腑,為氣血流注的始末點,有溝通陰陽、接氣通經的作用。以十二井穴為基礎再配與辯證選穴施灸,可調理手指末梢氣血、疏通經絡、改善循環、濡養筋骨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艾柱著膚即將燃盡時所出現的瞬間灼痛刺激、熱輻射刺激、局部灸瘡效應,均可刺激改善手指末梢神經血運,手指末梢血運豐富,分布大量的神經,與大腦皮層連通,麥粒灸十二井穴可投影反饋于大腦皮層,從而促進手精細運動康復。
本研究療效顯著,但該操作較費人力,完成1例腦卒中患者1次麥粒灸十二井穴約費時20~35 min,因此,今后擬探究智能化制作“麥粒”灸餅,以減輕操作人員耗時。此次研究樣本量較小,且受時間、經費等因素制約,未對后續康復情況進行隨訪,有待下一步對其干預時機、作用機制等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