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菊
摘要在網絡發達的今天,學生具有良好的默讀能力是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人的默讀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慢慢培養和發展的。讓默讀這種閱讀方式重新回歸課堂教學,不再成為語文教學的“雞肋”,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學科素養的關鍵環節。為此,要合理安排默讀時間,訓練默讀方法,促成對文本的深度研讀。
關鍵詞默讀教學默讀時間默讀方法深度研讀
在網絡發達的今天,學生具有良好的默讀能力是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人的默讀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慢慢培養和發展的。從當前的有關調查數據可以看出,語文教學中教師對默讀教學的缺乏足夠的重視,學生的默讀能力達不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主要表現為學生的默讀速度較慢,對文本的理解不夠深刻,提取信息的能力不高,缺少必要的欣賞評價等。學生的默讀能力如果提高不了,就會導致學生對文本知識的理解深入不下去,就很難出現深層次的思考。默讀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文本,完成各種閱讀目標的要求,還有利于促進學生和文本之間的深層次對話,深化學生的獨立思考。讓默讀這種閱讀方式重新回歸課堂教學,不再成為語文教學的“雞肋”,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學科素養的關鍵環節。
一、明確教學目標,在課堂上合理安排默讀時間
默讀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閱讀能力,應成為每個人的閱讀習慣。默讀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密不可分,是人們在生活中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默讀作為一種課程的基本要求和基礎性能力,貫穿于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中。《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小學1–2年級,“學習默讀”;3—4年級,“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5—6年級,“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7—9年級,“養成默讀的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現代文,每分鐘不少于500字。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知識面。”為此,每個教學階段必須明確教學目標,合理安排默讀時間,加強默讀訓練。
我們仔細分析七年級語文教材,在第三、四、五單元的教學提示中,教材對默讀的訓練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和建議,把三個單元的要求連接為一個整體就會發現,這三個單元的要求形成了一個明顯的訓練階梯。第三單元要求學生能夠把握文本的基本內容,第四單元要求學生能夠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第五單元要求學生能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這三個要求是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的。可見,教材的編寫者用心良苦,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把默讀教學一步步落到實處。充分發揮默讀的社會價值和應用價值,就應該這樣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從這第三個單元的教學提示中可以看出,默讀不僅僅指向學生的“讀”,更指向了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概括能力的提升和培育。例如第三單元的要求和高年級的要求進行對比可知,這里和小學階段是實現了有序銜接的。主要簡單的理解都是“了解文章大意”,但是我們如果聯系到小學和初中文本的難度,學生在保證閱讀速度和文本的完整性的前提下來達成這個默讀的要求,可以看出初中階段的要求和難度是加大了的。為了讓學生適應初中單元學習的要求,教材要求學生在默讀的時候做到“四不”,這四個“不要”看似簡單,但是面對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全部完成這一要求,也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我們再來看看文章的組合,其內容的難易度上也體現了循序漸進的特點。文章從開始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到《再塑生命的人》,兩者難度是不一樣的,前者的文本所蘊含的道理深刻,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后者的語言比較直白,適合學生獨立完成默讀訓練,這樣高低搭配,也體現了教材著眼學生能力訓練的目的。教學中必須確保默讀時間,落實默讀訓練。
二、尊重認知規律,引導學生掌握默讀的方法
學生在初中階段大多會進入青春期,這一時期的他們正值變聲期,男生和女生在這一時期不愿意多發聲。隨著他們自身閱歷的增長和智力的發育,他們的思維開始由形象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表現在閱讀方面則是對默讀的需求進一步增強。所以在初中階段引導學生采用默讀的方式去學習不僅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也有利于保護青春期學生嗓子的發育。在對學生進行默讀訓練的時候要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指導他們去掌握默讀的方式方法。
1.整體感知式整理默讀
默讀是一種快速閱讀的方法,因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用學生發聲,這樣學生就可以采用間讀、跳讀的方法去瀏覽文本,閱讀的速度就會加快。訓練學生默讀的時候,需要給學生設置一定的學習任務:找出文章的關鍵語句、梳理文章的思路,記住基本的文學常識,提出自己的疑問等。雖然默讀是學生不出聲的學習,但是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例如《最后一課》這篇文章把普法戰爭濃縮到一節法語課上,書寫了一首壯麗的愛國主義頌歌。這篇小說的篇幅較長,在學生默讀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這樣的閱讀任務:默讀全文后梳理文本的情節并列出提綱;找出文中的主人公并分析出主人公的性格特點;體會小說的構思并分析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學生帶著這樣的默讀任務去讀書,課堂雖然安靜了,但是學生的思維活動卻是活躍的,他們或查閱資料,或獨立思考,或默讀文本。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學生們都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師設定的任務。教師對學生的默讀表現及時給出客觀的評價,并指出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案。這種整體感知式的默讀教學方法,能充分激活學生的思維。從學生的課堂表現可以看出,這樣的默讀設計是到位的,是有成效的,學生在默讀過程中梳理了小說的情節,分析了人物的性格,探究了小說的主旨,這樣,學生的默讀能力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2.優化理解要求,開展咀嚼式默讀
閱讀教學中,可以嘗試著利用咀嚼式的默讀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去激活學生的思維,為學生布置一部分閱讀分析任務,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通過關注文本的關鍵字詞,研讀文本的片段,達到咀嚼消化的目的。初中生在小學語文學習的基礎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言感知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默讀靜思中完成對言語的賞析。為了提升學生的鑒賞水平,教師要給學生設置一定的鑒賞任務,并作出示范。例如在學習《鄧稼先》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對第三部分關于對比描寫的內容進行默讀,梳理出分別描寫奧本海默和鄧稼先的內容后進行比較分析。學生默讀之后對兩人的職務、國籍和性格進行對比,對相關描述進行反復咀嚼默讀,之后,教師要展示學生的默讀成果。這樣能優化學生的理解,取得理想的默讀效果。
三、通過默讀引發學生對文本的深度思考
學生在默讀的過程中需要靜靜地思考、推敲。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提出有研討價值的問題,促使學生和文本之間開展深層次的對話,促使學生靜下心來,用心靈觸摸文本的內涵,感悟本文的情感,這樣學生的深度思維就會啟動。學生默讀的時候,正是深度思維發生的時候。教師在這個時候要慢慢地等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留足時間讓學生去思考、感悟。《孔乙己》中,孔乙己是酒店中唯一一個穿長衫而站著的的客人。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默讀中思考,為什么他是唯一的人?為什么孔乙己這么另類?要解答這個問題,需要學生默讀全文,找出文中描寫孔乙己的句子,再找出對酒店中其他酒客的描寫,進行對比分析。這樣對比思考之后,就會發現孔乙己是卑微而清高的,進而挖掘出孔乙己作為一個悲劇人物的社會根源。
語文教材所選取的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大多數課文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學生只有靜下心來默讀,才能深入文本,體味到作者的內心與作品意蘊。例如《背影》中朱自清寫到望父買橘的片段時,父親和賣橘子的人以及腳夫討價還價、上車撿座位這樣的小事,作者花了很多筆墨作了細致描寫。通過默讀,學生融入自己的情感體驗,就可以發現,正是這些細節描寫觸動了作者的內心,喚醒了作者對父親的理解,作者從內心感悟到了父愛如山的偉大。當父親放下橘子,帶著一份滿足感和兒子告別的時候,在父親那漸行漸遠的背影中,兒子禁不住流下了熱淚。學生自然也體會得到,這淚光里多了一份兒子對父親的牽掛,這是多么美好濃烈的父子深情。這樣的片段描寫,教師指導學生默讀,學生真切感悟到了父親的不易,感悟到了兒子對父親的理解,這樣的父子情感打動著學生,有的學生在默讀的過程中眼睛濕潤了。可見,學生在默讀中領悟,在領悟深化了思維,升華了情感。
總之,語文課堂既需要師生之間的活動,更需要活動后安靜。在安靜的環境中學生默默地思考,在默讀中實現思維的啟動。在默讀課堂上只有讓學生默讀沉思,才能進入文本的深處,去體味作者的心靈,默讀需要以表面的平靜放飛學生活躍的思維,讓默讀不是“雞肋”,我們的語文課堂才更加有效。
[作者通聯:福建廈門雙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