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摘要古詩詞作為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還能夠凈化學生的心靈。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標中主張古詩詞教學為學生創造更多體驗民族文化的機會,使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獲得人生啟迪與生活智慧。但在實際的古詩詞教學中,很多初中學生認為古詩詞枯燥乏味,理解記憶困難,對古詩詞缺乏學習興趣。鑒于此,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積極創新古詩詞教學模式,創建生動有趣的詩味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閱讀和鑒賞能力,使學生體會到古詩詞之美,以此提升初中古詩詞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詩味課堂誦讀感悟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不僅語言精煉含蓄,還具有深遠豐厚的文化意蘊。古詩詞教學方法有很多,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體會到古詩詞豐富的內涵,需要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通過詩詞吟誦、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學生入情入境體會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培養學生的想像力與創新思維。同時,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與專業能力,通過新穎有趣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從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中感受古詩詞的魅力,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情趣,提升其文學素養。
一、初中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未重視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興趣培養
古詩詞在傳統文化中屬于比較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蘊含了豐富的思想情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審美品味。古詩詞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其語文素養。但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更注重學生的成績,只要求學生背誦古詩詞,并不關注學生能否理解古詩詞所表達的思想內容。部分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只是讓學生吟誦。但是僅通過吟誦背誦古詩詞,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一些教師會列舉一些需要學生背誦的語文知識點。但古詩詞中的語文知識點通常比較單調枯燥,對于初中學生而言很難理解其中的涵義,記憶起來難度更大。同時,古詩詞在語言表達方面與現代語言不同,教師不注意引導解決,造成學生學習古詩詞困難。
2.未對學生難以體會的古詩詞意境予以足夠重視
古詩詞通常用詞簡練,內涵豐富,作者在創作詩詞的過程中,融入了自身的思想情感。因此,在古詩詞教學時,部分教師會逐字逐詞進行解讀與分析。這種方式雖能加深學生對詩詞內容的理解,但很難讓學生對古詩詞的意境有深入的理解和體會。部分教師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古詩詞,通常會使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語言去翻譯古詩詞句意。但是,古詩詞中的豐富蘊含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翻譯之后,古詩詞的意境就會被破壞,不僅很難讓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也限制了學生的想像與聯想,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
3.忽視對古詩詞教學的課堂設計
初中語文教材中選取的古詩詞不僅有豐富的內容,且多數內容寄情山水,借古諷今。教師不但可以讓學生背誦詩詞,還需要學生掌握與古詩詞教學內容有關的知識點。同時,還需要細細品味古詩詞的意蘊,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情感。但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很多學生對古詩詞學習不感興趣,甚至部分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產生了抵觸、厭煩心理。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教師缺乏先進的教學理念,對教學方案設計重視不夠,未能正確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進行自主閱讀,使學生對古詩詞的意象與意境缺乏深入的體會與理解,學生感到枯燥無趣,很難掌握古詩詞學習的有效方法,從而對古詩詞學習失去了主動探索的動力。
二、初中古詩詞教學中詩味課堂的構建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古詩詞誦讀
精彩的詩詞導入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興趣,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教師可以利用圖片、游戲或電影視頻等形式激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將不同內容的古詩詞與多媒體元素融為一體,轉變為相應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貼近,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活學生思維,建立高效的古詩詞教學課堂。為了培養初中學生的古詩詞感知能力,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帶領學生朗讀。在誦讀古詩詞的過程中,教師要精準把握詩詞基調,掌握好古詩詞的節奏韻律,要能對古詩詞的意境進行準確詮釋,在感染學生的同時,激發學生模仿教師誦讀的興趣,使其主動參與到古詩詞學習中。比如朗讀李清照的《聲聲慢》詞,在讀到“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時,教師可以示范誦讀疊詞重復的節奏,使學生感受到詩詞中作者所描述的凄慘處境。通過誦讀這些疊詞表現出詩人的凄楚,情緒低落。另外,疊詞的運用還具有一種藝術的美感,學生采用吟誦的方式,從最初感知到詞中所寫的內容,再到深入理解和體驗詞人的情感,再通過教師的指導,能夠從詞中體會到詞人的情感,理解詞中的深層含義。也可以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播放《聲聲慢》詞的朗讀視頻,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誦讀詞的興趣,也可以使學生在誦讀詞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詞的涵義,掌握誦讀的技巧,提升誦讀能力。
2.借助詩詞意象,培養學生詩詞賞析能力
古詩詞中的意象是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種載體,也是構成詩詞意境的關鍵因素。在初中詩詞教學中,欣賞和品鑒古詩詞意象,不僅難度較大,也會影響學生詩詞鑒賞能力的培養。在實際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古詩詞中的關鍵意境有所揣摩,以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古詩詞中作者表達的情感。另外,在古詩詞中,“景”與“物”都是古詩詞中客觀存在的“象”,是為作者營造詩詞意境、抒發情感服務的。作者主觀上的“意”與客觀中的“象”相結合,形成了詩詞意象。其中不僅包含作者的思想情感,也體現了詩人獨特的審美與豐富的社會意蘊。以《天凈沙·秋思》為例,教師要引導學生欣賞詩詞中的意象組合與意境氛圍。分析這首小令的諸多意象組合,諸如“老樹、昏鴉、古道、瘦馬”等,這些組合意象的運用,使小令展現出一種蕭條感,營造出一種悲涼的氣氛,以此表達作者的心境,為“斷腸人”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另外,作者運用白描的方式為讀者描繪出一幅有關秋日旅途的景象,能夠使讀者從中體會到羈旅者的傷心孤寂和悲哀無助。這首小令前三句共展現出九種景物,用詞凝練,卻很好地勾畫出一幅村野秋景圖。在賞析詩詞意象的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掌握鑒賞詩詞的方法,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
3.創新教學設計,提升學生詩詞感悟能力
要提高古詩詞課堂教學質量,還要合理進行教學設計。由于部分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因為對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不了解,導致很難理解古詩詞的內在思想情感。因此,在古詩詞教學時,教師需要先帶領學生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及作者的人生經歷,弄清楚這些背景知識,有助于學生對作者創作古詩詞時的情感和心境有更深刻的理解。以杜甫的《春望》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詩詞創作的歷史背景,比如“安史之亂”方面的知識,當時杜甫在創作這首詩的時候恰逢叛軍攻入長安,憂國憂民的杜甫在得知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后,立刻前往投奔,想要為平定安史之亂貢獻一份力量。但是,由于杜甫被俘,后被叛軍帶至長安,在杜甫被押送長安的過程,看到沿路城池淪陷,百姓因戰亂而顛沛流離,無以為家,不禁為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而憂心。可見,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通過講解詩詞創作背后的故事,使學生能夠深入體會詩詞意境,感受作者的愛國之情。此外,教師可以將課堂教學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調整教學內容,以學情為依據,設計課堂活動。通常情況下,初中古詩詞教學主要為背誦、朗讀,意象與情感分析,教師可以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將詩詞中的美好意境與大自然生活緊密結合,降低古詩詞的理解難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能夠進行自主探索,提升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質量。
4.分析古詩詞語言,提升學生理解品味能力
閱讀古詩詞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分析詩詞語言。詩詞語言是讀者理解詩詞意象與情感的前提條件。因此,為了達成初中古詩詞教學目標,教師要對此高度重視,從修辭手法和語言風格等多個角度著手,對學生進行引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以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為例,學生容易混淆“寄”與“記”的寫法,為了改善這種情況,糾正學生的用詞錯誤,教師要通過進行字詞講解,使學生理解兩個字的意思與區別,真正弄清楚這首詩詞的涵義。這首詩中的“寄”字表達的是囑托人傳送、托付情感的意思,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的“記” 字意思不同。通過向學生介紹有關古詩詞的語言用法,培養學生正確的用詞習慣,理解古詩詞的語言含義。
古詩詞可以用簡練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涵,表現作者的思想情感,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較高的審美價值。掌握古詩詞閱讀與鑒賞的技巧,對于提升初中學生的文學與審美素養有重要意義。語文教師既可以借助詩詞誦讀的方式來教學,也可以通過講解作者的創作背景,分析詩詞的意象、意境與語言等開展教學,使學生明確古詩詞的深刻涵義,提升學生的古詩詞閱讀與鑒賞能力。
〔本文系 2022 年度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課題《初中語文古詩詩味教學的實踐與探究》的階段性成果。〕
[ 作者通聯:福建龍巖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