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蕾



摘要重視語文作業的設計具有重要意義?!半p減”政策的實施不僅契合了語文課程的根本目標,更對當下的教學模式和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教師要以學生主體性為原則,從統籌單元整體、根據學情分層、豐富評價形式、合理設置情境四方面優化作業設計,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雙減”政策語文作業設計策略
新課程標準明確了語文課程的性質,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诖?,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致力于教學模式和策略的探究??v觀各項語文教學改革措施,集中于課堂教學改革的措施頗多,針對作業設計的少之又少。“雙減”政策的出臺,為語文作業的設計優化提供了指導方向。合理適量的作業能夠檢驗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和運用效果,進而鞏固、提升學習成效。學生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收獲學習的成就感,進一步增強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渴望,形成良性循環。因此,如何在減輕學生負擔、降低作業“量”的前提下,提高作業的“質”,給予學生個性化發展和思維能力發展的空間,值得教師不斷思考與探索。
語文的學習需要一定的文學積累,課堂的時間有限,學生需要掌握的科目眾多,又面臨著各科繁重的作業,使得他們的課余時間只能沉浸在作業的苦海中,無暇顧及課外知識的積累與拓展。因此,對于作業設計的優化與創新需遵循學生主體性、單元整體性、實踐性、多樣化等原則,切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一、統籌單元整體
傳統作業布置往往在教授單篇課文后,讓學生完成詞語識記、課文背誦、同步練習冊,進而再進行下一篇課文的教學。這樣的作業設計早已不符合《新課標》精神和“雙減”政策的要求。部編版教材對于單元教學的設計是有梯度的,采用“三位一體”的體系,單元內的每一篇課文都指向統一的單元教學目標,將零散的知識點組合成一個循序漸進的整體,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對于作業的設計也應貫穿單元教學之中,遵循單元統籌觀,找尋各知識點之間的有機聯系,設計單元作業。下面將以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進行單元整體作業設計。
作業一:我以我聲繪美景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朗書聲能帶我們走進作者筆下的意境之中。選擇你最喜歡一段話,劃分節奏,標注重音,有感情地朗讀。示例: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作業二:明確特征悟情感
通過閱讀,明確作者筆下的自然景物具有怎樣的特征,并體會作者的情感態度。
作業三:品讀語言析手法
摘抄文中精彩的描寫性的句子,分析該句使用的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并說說其表達效果。
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反復……
表現手法:聯想與想象、正側結合、動靜結合、由遠及近、白描……
作業四:靈思再現創新篇
在你的記憶中,是否有一處景象令你印象深刻、難以忘懷?學習本單元景物描寫的手法,試著將這篇美景以文字的形式再現,不少于500字。
這份作業單將第一單元三篇寫景的課文進行整合,指導學生掌握朗讀、語言賞析的方法。同時與寫作的主題相契合:熱愛生活、熱愛寫作,綜合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由于剛上初一的學生語文素養較為欠缺,教師要做好小升初的銜接工作,以這份作業單為導向,有方法、有示例,指導學生學習本單元課文,讓學生不僅積累知識,更懂得如何運用,為日后的自主探索打下基礎。
二、根據學情分層
學生的發展是存在個體差異的,作為教師,要給予尊重,因材施教。過難的作業會讓部分學生花費太多時間,容易產生畏難情緒。過于簡單的作業又會使得學生無法對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有效檢驗,能力無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提升。因此,設計分層作業時,需要結合本班的學情,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以九年級上冊《鄉愁》一課為例。
1.劃分詩歌朗讀節奏,注意語氣、語調、停連,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詩人為什么要選取“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意象來表達鄉愁?試以批注的形式進行賞析。
3.模仿《鄉愁》的格式,自創小詩??衫^續以《鄉愁》為題,或另創詩題。
這首詩以短小的篇幅、眾多的意象,詮釋了人生中不同階段的鄉愁內涵。因此,對于大部分學生,可選擇前兩項作業,掌握詩歌意象對情感的表達作用。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選擇第三項作業,將所學知識進行整合、再創造。在這節課的學習后,學生能夠掌握現代詩的基本要求,了解意象與情感的內在聯系,通過自己的“消化”“復盤”,進行創作。一方面能夠鞏固所學,一方面也鍛煉了他們的創新思維,進而提升文學素養。
三、合理設置情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特別指出,要“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力,開發創造潛能,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當前的背景下,教學更應側重于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v觀近幾年的期末試卷不難發現,如今的試題考查方式不再是以往靠死記硬背的方式,更多融入了情境的設計,讓學生在情境中解決不同文體的相關問題。合理的情境設置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自主分析、思考、探究,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以《海底兩萬里》名著教學為例。
1.小浦和同伴們準備重走一次尼莫船長的海底之旅,親身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幻詭譎。請你為他們繪制出此次海底冒險的路線圖。
2.哪一次冒險是你印象最為深刻的?說說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3.如果你是這次海底之旅的主導者,你會選擇誰做你的同伴呢?說說理由,并為他制作一張個人簡介,包括照片、姓名、性格特征、傳奇經歷(代表事件)等。
由于篇幅較長,對于許多七年級的學生來說,閱讀外國文學作品是存在一定難度的,抑或是無法體會作品的有趣之處。情境的設置能有效調動他們的興趣,在興趣的加持下,他們能擁有更多的學習期待,走進海底的奇幻世界中。
四、豐富評價形式
完善的作業評價機制能夠確保教師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根據學情合理地安排下一步的教學工作和作業設計。同時,教師及時、恰當的正向反饋能給予學生改進的方向,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并能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真摯的、正向的評價能拉近師生距離,“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作文課為例,布置如下要求:
1.寫完作文后,請你用黑筆在下方寫出你對自己這篇作文的評價,具體指出優點和不足。
2.小組交換,請你以批注的形式,用黑筆寫下你對同學的作文評價,具體指出優點和不足。
3.根據自己和同學給予的建議,對作文進行修改升格。
4.教師根據評語內容,評選出“評改小能手”。并批改學生的作文,指出修改建議。
5.學生二次修改完善作文,教師以分數的形式進行批改,對“優秀作文”和“評改小能手”進行表彰,并將作品展示在公告欄上。
教師將評價的權力交與學生手中,在對自己和同學的作文評價中,取他人之長,補他人之短,發現他人作品中的閃光點,促進學生對自己的反思,又鍛煉了學生文本賞析的能力。兩輪修改作文的過程,促使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作品。教師的評價,給了學生更多的鼓勵,樹立學生自信心,促使他們更好地投入語文學習中。
“雙減”政策要求作業減負,教師更要把握語文作業“質”與“量”的平衡??刂啤傲俊钡那疤嵯拢岣摺百|”的水平,確保作業高效發揮其功效,使學生夯實所學知識,并學會思考和運用,提升思維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的道路仍需不斷探索,教師應牢牢樹立與時俱進的觀念,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根據學生完成情況適時做出調整,不斷優化語文作業設計。
[作者通聯:江蘇蘇州昆山市張浦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