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以表友好在中國文化中頗有淵源。甲骨文、金文中的“友”字由兩個“又”字構成,形同兩只手伸向一處,也有人認為狀似兩只右手緊握,但均意指協調、配合。據此衍生出成語“握手言和”。
今年7 月30 日是第12 個國際友誼日。在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動的當下,國際友誼日的到來再度喚起人們對于國際友好交往的思索。
實際上,對“友誼”的重視與追求無分南北與西東。友誼作為一種互惠性的特殊雙向互動,是人們獲得幸福感的重要來源。源于此,友誼成為東西方由古而今的恒久共同話題。
《論語》對交友法則的論述,迄今仍滋潤著廣大學者的交友觀。譬如《季氏篇》有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子罕第九》有云:“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詩經·國風》中“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慷慨歌頌更是膾炙人口。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則將友誼定義為基本的善,并劃定三種類型:建立在善的基礎上、與政治無關的友誼;建立在利用基礎上、政治的友誼;建立在尋歡之上較低層次的友誼。亞里士多德對于友誼的剖析似與中國哲人形成呼應。
作為世界“友好”通用語的握手禮,或可算作東西方關于友誼認知相通的例證。“握手”與“言和”,東西方表現出何種默契?
握手禮在西方由來已久。公元前9 世紀亞述國王撒縵以色三世的寶座上就刻有握手圖案,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也出現與握手有關的情節。由于握手會占用原本持有武器的右手,因此被視為釋放尊重與善意。
握手以表友好在中國文化中亦頗有淵源。甲骨文、金文中的“友”字由兩個“又”字構成,形同兩只手伸向一處,也有人認為狀似兩只右手緊握,但均意指協調、配合。《說文解字》(本刊有售。全4 冊。原價696元,現價180元。訂購熱線:027-87927015)注曰:“友,同志為友。從二又,相交友也。”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李通傳》有云:“及相見,共語移日,握手極歡。”據此衍生出成語“握手言和”。
“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結者,謂之知心。”“握手”這一形式與表征下,其內核是交往雙方滿懷善意的“相知”(相互理解)。唯將追求善意之理解作為交往法則,才可抵達“握手極歡”之境。
世界各國歷史脈絡與文化基底多元,自然產生了不同的政治選擇。通過“握手”促進“對話”,無疑才是促進和平,實現多元包容的正途。小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個體,如中國詩人艾青和智利詩人聶魯達的情誼;大到文化機構的跨國協作,如時下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意大利國家級博物館等合作舉辦的“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在各國之間交往的過程中,文化交流的雙方都能受益。
“友誼地久天長”“友誼萬歲”,從蘇格蘭語版《逝去已久的日子》到日文版《螢之光》,再到中文版《驪歌》,這首歌曲被廣泛翻唱翻填,流傳世界。縱版本異、風格迥,但關于友誼的吟詠與紀念構成不變的主調,形成一個給人以希望的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