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建軍節前夕,中央軍委在京隆重舉行頒授“八一勛章”和榮譽稱號儀式,杜富國、錢七虎、聶海勝等獲得“八一勛章”。這是一種旌表,更是一種宣示:為祖國奉獻的老兵,配得上至高敬意。
建軍95 周年,一代代老兵或戰死沙場,或逐漸老去,但其精神不滅。聆聽老兵往事,追憶崢嶸歲月。
89 歲的李代相至今還記得入朝作戰的情景。1951 年4月,他隨志愿軍第47 軍入朝到達順川郡,主要任務是防止敵軍從西海岸登陸以及搶修機場。
1951 年9 月29 日至10 月22 日,美軍發起秋季攻勢,第47 軍奉命阻擊美軍進攻。李代相所在的416 團2 營5 連需要守住可俯瞰公路的嚴峴山,他們的對手是美軍王牌——美國騎兵第一師。
嚴峴山的戰役持續了3天,敵人兵分三路,在坦克、火炮的掩護下進攻嚴峴山的主要陣地。戰斗兩天后,5 連180 人只剩下了60 多人,他們舉行了一個宣誓會。為了祖國和朝鮮人民的幸福,他們堅決和敵人戰斗到底。
戰斗的第三天,從上午8點多打到下午4 點多,人越來越少。到最后,全排只剩李代相一人堅守陣地。
在這場戰斗中,5 連只剩下18 人,一共打退敵人進攻29次,消滅敵人1200 余人,該連榮立集體特等功,李代相榮立一等功。
走下戰場后,1954 年4 月,李代相被保送到重慶第二步兵學校學習,畢業后留校任教。
1959 年,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成立,李代相被抽調前往支援建設。援建結束后,他留了下來成了一名解說員。他樂于講述曾經的故事,他想讓年輕一代明白昨日之血淚,更想告訴年輕一代,他曾經用鏗鏘熱血去追求的美好愿景,今日已經成為現實。
95 歲的施光禮和飛機打了一輩子交道。從1951 年2 月3日至1953 年7 月19 日,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經歷了5 次輪戰,施光禮所在的空4 師12 團是唯一全程參戰的飛行團。
最危險的一次是施光禮正在空中飛行,突然發現4 架敵機在他前方。與此同時,還有4架敵機跟在后方。是先打前方還是擺脫后方?他至今還記得自己的選擇:“我二話沒講,首先對準了前面的4 架飛機,想把他們打下來。對方也打我,我一個動作猛沖下來,到了一個很低的高度,順利擺脫了他們。”
“不怕犧牲”的勇猛之下,是冷靜與沉著的智謀。施光禮說,空戰形勢千變萬化,一個動作做好了,有時就能化被動為主動。比如,加快速度和爬升高度,是通常占據優勢的方法。
有時,地面高炮也能“幫忙”。發現自己處在不利的位置時,施光禮往往會將飛機90 度翻轉,“鉆到敵機‘肚子’底下,這樣的話,一般他們打不到,之后找準時機打他們”。
在抗美援朝空中戰場上,施光禮共擊落敵機4 架,被授予一等功,被譽為“中國之鷹”。
戰后,施光禮調到了沈陽。直到離休,他桃李滿天下,其中很多人成為中國空軍的中堅力量,有的成長為中將。
近年來,從中國空軍“殲”字系列戰斗機到國產大飛機C919,施光禮看到中國在飛機制造上不斷突破,由衷地感到自豪。
提起坦克時,92 歲的孫才語氣中總是充滿了感情。作為中國最早一批裝甲兵,孫才17歲參軍,加入了東北民主聯軍戰車大隊。靠著收繳日軍的坦克和零部件,隊伍不斷壯大。
抗美援朝期間,孫才跟隨坦克1 連入朝,在鐵原方向支援第47 軍419 團。由于每團只有40 輛坦克,分散在3 個方向作戰,因此只能配屬步兵。然而,步兵出擊時會因暴露目標遭到敵人縱深炮火狙擊。炮兵射程短,有時沒法壓制敵人,于是便研究怎樣利用坦克打間接射擊。孫才回憶,一次,炮兵參謀告知他,發現敵人有四五百人集結,需要坦克協助。“我們照他說的方向打,敵人死傷150 人左右,我們高興壞了。”孫才說,“之后,我們就時常配合步兵打間接射擊。我們一開火,敵人的炮兵陣地就成‘啞巴’了。”
歸國后,孫才在裝甲兵學院任職。1965 年,他被調去裝甲兵核武器效應試驗大隊,參加第三次爆炸試驗,主要驗證核爆對裝甲兵作戰的影響。
執行任務時,作為戰術組組長,孫才要乘坐裝甲牽引車指揮坦克小分隊。他隱蔽在距爆心10 公里處,是距離爆心最近的人之一。隨著倒計時結束,爆炸的聲音和沖擊波一起到來,孫才塞著耳機都能聽到巨大的響聲。
這個場景也成了孫才軍旅生涯里最難忘的時刻,“那時,我們的心里是火熱的,為了國家而奮斗,是無上的光榮”。
無數為我們鑄就銅墻鐵壁的老兵,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財富。勿忘老兵、珍視老兵、不負老兵,理當成為全社會的精神自覺。那些關乎老兵事功的堅硬內核,也將在一次次紀念、緬懷中,成為中華民族的路標,指引后來者望遠處,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