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則河南省信陽市政府拆掉圍墻的短視頻在網絡流傳,引發網友熱議。在視頻畫面中,市民在信陽市委、市政府大樓前來來往往,有人遛娃,有人搖扇閑坐,儼然一個納涼勝地。
其實,在“拆墻透綠”政策的引導下,越來越多的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主動選擇與市民共享公共空間。那么,拆除圍墻后,機關大院將發揮哪些城市功能?是否會影響正常工作?
梳理發現,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拆除圍墻早已在全國范圍內多個地市開展。
早在1997 年,時任重慶市政協常委李晞朦先后3 次撰寫提案,倡議拆除人民大禮堂周邊的圍墻,把人民大禮堂前的廣場建成一個開放性的廣場。從人民大禮堂開始,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紛紛“拆墻透綠”。
2000 年左右,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拆除了機關大院的圍墻。2008 年,在汶川特大地震災后重建中,石棉縣黨政機關單位的集中辦公區域有所調整,但不設圍墻的慣例沿襲了下來,群眾可自由出入。
2021 年9 月起,黑龍江省佳木斯市陸續開放了全市機關事業單位的停車場和停車位。
今年5 月,湖北省宜昌市點軍區政府大院啟動改造,拆除了圍墻。如今,在政府辦公樓前的廣場上,不少市民在跳舞、騎行、散步……
除了開放停車位和綠地外,部分地區還會在節假日開放大院和食堂。
在浙江省衢州市,政府拆掉圍墻后,在周末和節假日期間,市民的車也可以進去停。碰到大的節假日,政府會把食堂“貢獻”出來,外地很多游客可以去食堂就餐,18 元一份套餐,葷素搭配,還有水果。
在江蘇省揚州市,政府大院在部分節假日開放,讓大院變成旅游打卡點。到了假期,市委大院不僅提供內部停車場,還推出了價格實惠的餐食,大家紛紛稱贊“接地氣”。游客來到當地,都會先到市委市政府“打卡”,然后再去各個景區游玩。
中央黨校教授竹立家說:“拆除圍墻是提高政府親民形象的一種舉措,也是文明進步和工作作風改進的一種表現。”
政府拆除圍墻可以擴大公共資源的有效使用。比如,有些機關大院里邊的綠化、停車位等資源都是閑置的。開放大院后,可以把這些資源拿出來與市民共享,對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和諧程度、方便程度,提升老百姓的滿足感和幸福感都是很有意義的。這是一種城市治理的指導思想,盡量地優化、提升公共資源的使用效率。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陳東輝認為,政府大院拆除圍墻,供群眾休憩、停車、活動,是一件好事,接了地氣、提了人氣、聚了人心。“把過去的政府大院建設成開放式公園,就是為了方便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方便了,黨的凝聚力自然就強了。”陳東輝說。
對此,市民的感覺更直觀。信陽市民劉女士和詹先生表示,市委、市政府大院拆圍墻是與時俱進的新氣象,能讓市民直觀感受到這些單位不再“神秘”。
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政府大院在開元大道上,地段繁華,周圍有寶龍城市廣場和正大廣場。市民谷女士來這邊逛街,經常為找停車位發愁。如今,區政府拆除大院圍墻,提供免費車位70 多個,對她來說是“真正的便民服務”。
在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毛壽龍看來,拆圍墻是黨政機關自信的表現,可以倒逼各單位做好日常工作。這和政府接待日、機關事宜前置到服務大廳等做法類似,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服務理念,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趨勢。
在各地市推進“拆墻透綠”工作的過程中,不免有些機關單位的工作人員擔心此舉會影響機關單位的安保工作,增加管理的難度,甚至有些群眾會去政府大樓門口擺攤、跳廣場舞等。
洛龍區機關事務服務中心副主任史婷婷表示,在接到拆圍墻任務時,他們也有過這方面的顧慮。“但根據我們開放這幾天的情況,感覺對正常工作影響不大。市民來區委、區政府大院散步、游玩,集中在早上和晚上,與機關單位人員工作時間是錯開的。目前來看,絕大多數市民都會自覺遵守規矩。”史婷婷說。
對此,竹立家表示,政府辦公大樓主要是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涉及到老百姓日常生活以及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是黨和政府密切聯系群眾的一個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他建議,拆除院墻時,可以把公共資源使用方面列一個清單,說明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拆圍墻是一件小事,但也體現了一種進步。改革要一步一步來,有反復、有起伏,一步到位的難度比較大。根據老百姓的訴求和愿望一步步來,這才是正常的改革進程。”竹立家說,政府最根本的還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實事求是,解決和回應老百姓對于城市發展的一些訴求、愿望和意見。同時,也要實實在在地為老百姓解決生活過程中的一些難題,真正地改變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作風,從心底里把老百姓放在行動的最高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