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林明
項目化學習(簡稱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倡導組織學生開展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以科學技術與合作為支撐、以學生為主導的科學探究活動,注重創設真實情境,以問題為驅動。將科學課程與項目式學習有機結合,是學校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路徑。為了讓青少年深入了解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激發青少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于創新的熱情,我校依托《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項目化學習為載體,于七年級開設“多層次探索太陽系”等科創項目式課程。下面,筆者將以此為例,進行具體闡述。
以“太陽系”為核心概念,通過開展基于項目的“實驗探究+模型制作+科普/科幻閱讀”等系列活動,逐漸加深學生對太陽系的基本認知,發展學生的建模思維、空間想象等能力,養成嚴謹、細致的實驗態度和探究精神。
對于青少年來說,浩瀚的宇宙具有無窮的魅力。七年級學生需要糾正宇宙是虛無縹緲的錯誤認識,從宏觀角度和系統層面來認識和了解宇宙的結構,建立正確的太陽系概念。本項目活動利用校本選修課時間開展,總計12課時,每周三授課,具體教學任務及課時安排見下頁表1。

表1 “多層次探索太陽系”項目規劃
觀看視頻《宇宙到底有多大》后,教師提出問題:假如你是一名星際探險家,你喜歡追求刺激的體驗,在探險過程中,你從不知道你下一次會在什么樣的星球著陸,這些星球有些很冷,有些很燙,有些晝夜溫差可以達到上千度。為了適應這樣的極端環境,你應該帶上什么樣的裝備?你的航空服和庇護所應該是什么材質的?
任務1:“日—地—月”建模
活動內容:(1)閱讀日、地、月的相關資料,了解三者的基本特征;(2)了解日、地、月三者的關系及運動規律,并按等比例建立“日—地—月”模型。
【設計意圖】“日—地—月”是學生較為熟知的,也是太陽系中的三類主要天體——恒星、行星和衛星。三者的運動是太陽系天體運動的主要方式,通過數據換算、建模,學生可初步感知天體的大小,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為后面太陽系建模做鋪墊。
任務2:“太陽系”建模
活動內容:(1)閱讀太陽系資料,初步建立太陽系的科學概念;(2)通過比例換算,動手實踐,建立太陽系距離模型或者大小模型;(3)閱讀資料,了解八大行星的典型特征及發現歷史,了解太陽系的其他天體。
【設計意圖】在此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中的Excel表格函數進行等比例換算,為動手設計并制作太陽系模型提供數據支撐;選擇合適的參照物進行建模,幫助學生制定設計方案。學生通過計算、建構太陽系模型,使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任務3:太空探險
活動內容:(1)了解地球大氣層的作用和地球大氣層的垂直分布規律及特點;(2)實驗探究——體驗大氣壓強(見表2);(3)對八大行星的環境分析、比較(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均以地球時間表示)。

表2 體驗大氣壓強
【設計意圖】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大氣壓強”是抽象的,較難理解。在本環節的教學中,教師設置三個有趣的實驗探究,讓學生親身體驗并感知大氣壓強。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查找相關資料,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遷移和運用所學知識,去類比、了解和分析八大行星的環境。
任務4:航天工具
活動內容:播放視頻《飛天之箭》,展示中國古代的火箭,讓學生學習火箭的發展史。在此基礎上引出演示實驗“飲水桶中酒精燃燒實驗”(見圖1),模擬火箭發射的原理。(見圖2)

(圖1)

(圖2)
【設計意圖】在此環節中學生可觀察到酒精燃燒,產生淡藍色的火焰,釋放大量的熱和氣體,從桶口排出,飲水桶向上沖去。此時教師告知學生這是反作用力的效果,說明此化學反應的本質是乙醇+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此實驗模擬火箭發射原理,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火箭的內部結構及發射原理:火箭發動機點火以后,推進劑在發動機燃燒室里燃燒,產生大量高壓氣體;高壓氣體從發動機噴管高速噴出,對火箭產生的反作用力使火箭沿氣體噴射的反方向前進。
任務5:成果交流——“探索太陽系”發布會
活動內容:學生分小組進行設計,選擇自己所要登陸的星球,并自主選擇喜歡的方式進行展示、交流與評價(可建議學生采用科幻寫作、科幻畫、科普劇、微電影、模型展示等方式)。
【設計意圖】開放性、多樣化的項目成果表達方式,促進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充分尊重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在以“項目化學習”為載體的科學課堂中,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通過實驗探究、自主閱讀、交流討論,鼓勵學生的行為參與、思維參與,充分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從具體的探究活動中獲得體驗,培養其嚴謹、細致的實驗態度和批判質疑的精神。
項目化學習不僅有助于學生對科學概念的深度理解與遷移運用,更能增強他們對整體知識的融會貫通。“太陽系”這一科學概念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是抽象的。建立等比例太陽系模型,使學生經歷材料的選擇、參照物的選取等過程,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能力。另外,在分析、比較八大行星的環境時,學生能遷移和運用已有的關于“地球大氣層”和“大氣壓強”的知識,也促進了對已學知識的深度理解,發展了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第一,主體多元化。在“日—地—月”建模活動中,學生首先進行自評和互評,不同組別之間進行他評。自評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自我反思,互評則有助于激發學生思維,進一步優化或改進模型。第二,方式多樣化。教師要靈活運用即時性評價和延時評價。即時性評價能夠給予學生肯定和鼓勵,糾正學生的不當之處;延時評價則更多體現了師生之間的平等、友愛和尊重。第三,多維度評價。針對整個項目活動,最后通過創意寫作或科幻畫、科普情景劇等多種形式展示,給予學生更多自主選擇的空間。
在開展項目化學習活動時,教師要將科學知識一個個零散的點形成問題串或任務鏈,以真實情境為背景,讓學生參與復雜的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