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
“隨文練筆”是指挖掘和利用語文教材內容或寫作方法,開展寫作訓練,讀寫結合、以讀促寫的教學手段。隨文練筆一般伴隨著文本閱讀進行,與學生課堂學習的感受貼得很近,能夠引導學生將課上閱讀和掌握的知識、技能運用到寫作中,遵循了從模仿到發展,最后有所創造的寫作規律。課堂的閱讀和學習是為了吸收,寫作是為了表達,隨文練筆是閱讀和寫作的中介,是吸收和表達的橋梁。因此,隨文練筆不論對閱讀還是對寫作都很重要。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源頭。教材文本具有典型性,文質兼美,其寫法特點往往又極為鮮明,是學生練筆學習的好樣板。為此,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學生練筆的資源,活用教材,并基于學情設計訓練,調動學生參與練筆的主動性,努力發展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可以就近取材,設計學生隨文練筆的內容。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提煉寫作訓練的價值點,如文章的層次結構、語言特點、手法技巧等,之后再設計隨文語段寫作訓練,要求學生模仿并創造,并適當輔以示例、點撥,會有較好的成效。例如,學習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后,教師可以設計練筆任務,讓學生仿寫課文第七段景物描寫片段。比如讓學生描寫校園的早晨,教師可指導學生用教材段落使用的“意象描述法”和“關鍵詞融入法”來描寫景物,從感官、視角、動靜、虛實等角度進行仿寫,細致揣摩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多角度描寫景物和感受,努力提升寫景的境界。
學習散文可以進行仿寫、改寫,學習其他體裁的文本時也可以設計練筆任務。例如,在學習《項脊軒志》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將第一段改寫成現代散文。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寫文言文,如仿照《寡人之于國也》的形式和邏輯,試寫《鄙人之于學也》;還可以將古詩翻譯成韻文,如將《蜀道難》翻譯為現代韻文等。教師只要開動腦筋,多角度使用教材,挖掘文本價值,巧妙設計隨文練筆任務,便會使學生獲得寫作的進步,發現寫作的樂趣。
學完教材文本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文本中的人物形象進行總結,或摘錄幾句感受最深的話,或摘錄一段或幾段精彩語段。這樣的隨文練筆既是對教材文本學習的深化,又是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例如,在學完《我與地壇》一文后,教師可要求學生篩選文中細節,適當添加材料,勾勒作者形象。當然,在總結提煉時,教師要先給出示范:如何選取有價值的材料細節,如何引用文中詞句,如何整合材料,選取什么句式,怎么才能寫得飽滿等。每篇課文選取一個角度進行提煉概括,日積月累,學生的作文素材便會如滾雪球似的快速增長,寫好片段乃至寫好作文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除了對單篇文本進行總結提煉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學過的教材內容,對話題進行橫向或縱向聯系與概括。例如,學習《我與地壇》時,由史鐵生面對“生死”的態度教師可以適機引導學生,從時間角度聯系其他所學人物的生死觀進行提煉概括。如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做的就是激活學生的記憶和思維,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記憶庫搜尋同類的“珍珠”,然后串起來,當然也可以回憶相反的例子進行對比感悟。
這種素材積累的方式對學習任務重的高中學生極為有效。一般來說,學生對教材文本的印象會深一些,理解也較為深刻,只要形成這種動筆練習、積累素材的習慣,靈活運用現有材料,文章內容就會變得豐富一些,思維就會變得活躍,語言也會逐漸流暢靈動,對提升作文水平有較大的幫助。
隨文練筆和閱讀密不可分,常常以讀促寫,有時也可以寫促讀。教學時教師還可以抓住教材中文本刪選、節選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閱讀,這樣的閱讀是深度閱讀,是提高思維品質的好辦法。當然,學生必須真正理解文本,融會貫通,才能對兩種文本在語言、意蘊等方面的差異進行辨析、品評,同中求異或異中求同,寫對比閱讀探究隨筆,以此增加閱讀的效度、廣度和深度。
例如,《項脊軒志》一文,教材中刪減了歸有光19歲時寫的最后一段文字,和原文對比可以發現,保留刪減文字,能充分表達一個負載家族期望的少年發憤圖強、振興家業的愿望與自信,更能突出作者的形象,可以幫助學生了解19歲的歸有光悲而不傷、平淡而不失昂揚的內心。教師可以對此組織學生展開對比閱讀,要求學生寫出自己的感受,在寫的過程中深化讀的感受,實現以寫促讀。
要提高隨文練筆的實效,需要教師深入研讀教材,活用教材,找準練筆的方式方法,適機訓練;還需要教師精準了解學情,有效指導,及時評價,給予肯定和鼓勵。葉圣陶先生認為,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的確,我們要千方百計用好“教材”這個“例子”,幫助學生提升閱讀和寫作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