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文靜,呂麗麗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脈管病科,上海, 200082)
臁瘡多見于長期站立、負重久行者,是下肢靜脈曲張后期的主要并發癥,是因各種原因引起的靜脈阻塞性疾病、深靜脈系統功能不全或深靜脈血栓形成后綜合征,造成下肢靜脈血液回流障礙所致。大多發生在小腿下1/3的足靴區,內踝上方較為多見。局部初起常出現皮膚濕疹糜爛,先癢后痛,顏色發紅,并很快轉為潰瘍。潰瘍創面常附有黃色膿液,膿水穢臭難聞。并多伴隨周圍組織水腫、色素沉著等。臁瘡相當于西醫的下肢靜脈瘀血性潰瘍,是外科常見病、多發病,病程較長,遷延難愈,常見的中醫證候為下肢腫脹、創面膿腐未脫、創面新肌不生、創面周圍瘀積性皮炎、痛癢兼作,更甚者會發生癌變,給患者的身心造成傷害,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生存質量。而且本病易反復發作,治療過程耗費大量醫療資源,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1]。科室采用中醫定向透藥和彈力綁帶加壓包扎,以促進臁瘡患者中醫證候改善和創面修復,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7月—12月科室收治的臁瘡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下肢靜脈潰瘍診療指南相關標準[2];②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下肢瘀血性潰瘍診斷標準[3];③年齡18~85周歲,男女不限;④如合并糖尿病,則須血糖控制穩定(空腹血糖<10.9 mmol/L)。排除標準:①踝肱指數(ABI)≤0.8的患者;②合并全身感染、創面癌變、深靜脈血栓或妊娠的患者;③嚴重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原發疾病、結締組織疾病、精神病等患者;④體內有金屬器械植入的患者。
共納入80例患者,根據入院順序先后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2020年7月—9月收治的臁瘡患者40例為對照組。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51~84歲,平均(64.70±10.70)歲;原發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后綜合征6例,下肢原發性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16例,下肢淺靜脈曲張18例;潰瘍面積最小1 cm×1 cm,最大5 cm×7.5 cm。2020年10月—12月收治的臁瘡患者40例為觀察組。其中 男22例,女18例;年齡49~81歲,平均(65.60±11.00)歲;原發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后綜合征4例,下肢原發性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15例,下肢淺靜脈曲張21例。潰瘍面積最小1 cm×1.2 cm,最大5 cm×7 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患者潰瘍創面采用常規換藥后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通過梯度壓力對患側肢體加壓,促進靜脈回流,緩解肢體的瘀血狀態[4]。使用彈力繃帶時,要根據患者創面肉芽生長情況以及對疼痛的耐受能力,施以適當的壓力進行包扎。密切觀察膿液滲出的量,必要時增加換藥次數。常規落實情志調理、辨證施護、辯證施膳和康復鍛煉的指導。
觀察組患者換藥前進行定向透藥治療。中醫定向透藥技術是將中藥制成湯劑或膏(糊)狀,噴灑或涂抹于電極片上,再直接貼敷與相關穴位,在中醫定向藥透儀的導引下,對穴位進行刺激,激發經絡之氣,促進氣血運行;藥物透過穴位皮膚,經穴位經絡引導,達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調節臟腑的功效。采用醫院協定處方,濕熱下注證以清熱祛濕為治則,方劑組成:黃連15 g、黃柏15 g、馬齒莧30 g、土瑾皮30 g。氣虛血瘀證以活血化瘀為治則,方劑組成:紅花20 g、川芎50 g、丹參60 g、冰片5 g。常用治療穴位:血海穴、足三里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選用,避開潰瘍部位);治療頻率的強度應根據患者的耐受力逐漸由小到大進行調節,一般患者選擇低頻脈沖頻率為20~30 HZ即可,時間為15~20 min,1次/d。定向透藥治療后對潰瘍創面采用常規換藥后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同對照組),落實情志調理、辨證施護、辨證施膳和康復鍛煉的指導。7 d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觀察治療效果。
參照2002年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相關癥候療效標準評定,以及中醫藥管理局《24個專業105個病種中醫診療方案》,將癥狀分為重度(3分)、中度(2分)、輕度(1分)和無癥狀(0分),對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進行評分,得出中醫癥候改善率(根據尼莫地平評分法)=(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00%。根據改善率得出綜合護理效果:治愈:中醫癥候改善率≥95.00%;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95.00%>中醫證候改善率≥70.0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70.00%>中醫證候改善率≥30.0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中醫證候改善率<30.00%。
采用SPSS 21.0軟件,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97.50%(39/40),高于對照組的80.00%(32/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兩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不良反應。

表1 中醫癥候改善評價[n(%)]
引起靜脈潰瘍的因素是多方面,目前公認的是下肢靜脈系統高壓,其主要原因包括下肢靜脈反流和(或)靜脈回流障礙[5]、交通靜脈功能不全[6]、小腿肌泵功能不全[7]。因為下肢靜脈長期處于高壓狀態,引起了局部血液循環和組織吸收功能障礙,導致代謝產物大量累積、組織營養不良,從而引起皮膚營養改變,進而導致潰瘍。
壓力治療是下肢靜脈性潰瘍治療的一項非手術措施,是無伴發動脈疾病的下肢靜脈性潰瘍患者長期維持治療的常規治療方法[8]。其治療原理是通過專門的梯度壓力裝置(彈力繃帶或彈力襪)在下肢形成一定的壓力,通過收縮小腿肌肉對其中的靜脈管腔加壓,使足踝處的壓力大于膝關節處的壓力,從而將下肢血液擠壓回靜脈和淋巴系統,促進靜脈回流,減輕下肢淤血、水腫,保證下肢靜脈血液的良好循環、促進潰瘍愈合、減輕傷口疼痛等[9]。臁瘡創面較大,滲液較多的患者可以在換藥后使用彈力繃帶進行治療,在纏敷彈力繃帶時詢問患者的感受,恢復期的患者可以選擇腳踝處壓力為20~60 mmHg的醫用梯度壓力襪進行維持治療。梯度壓力襪使用時需有專業人員進行腿圍的測量,指導患者正確的保養方法,并根據使用情況每4~6個月更換1次。并指導患者適當鍛煉以激活小腿肌肉泵和增強踝部運動能力,從而強化壓力治療的效果。
中醫定向透藥療法是一種通過電療輔助皮膚給藥促進藥物快速滲透到相應穴位中,達到治療效果的體外用藥手段[10-11]。唐漢鈞教授認為臁瘡急性期以濕熱蘊阻為標,脾虛失運為本;慢性期以經脈瘀滯為標,脾腎虧虛為本[12]。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明代汪機在《外科理例》中指出:“肌肉、脾之所主,潰后收斂遲速者、乃氣血盛衰使然……生肌之法,當先理脾胃。”病房換藥時間為上午8—11時,根據中醫子午流注理論,該時段正是胃經(7—9時)和脾經(9—11時)當令,氣血充盈之時。本研究中選用的足三里穴屬足陽明胃經,血海、陰陵泉穴屬于足太陰脾經,故針對臁瘡患者的患肢在上述幾個穴位上進行中醫定向透藥治療,使得辨證論治的中藥更快滲入肌膚,作用部位更加精準,從而使治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醫學認為,臁瘡的病機為早年長期站立勞作,久勞耗氣,耗傷正氣,氣運失司,水濕內生,濕性重濁趨下,郁而化熱,加之外傷,濕熱毒邪外侵,內外合邪,熱盛肉腐,腐皮傷肉成潰,濕性纏綿,故病情纏綿難愈,故見下肢腫脹、潰爛、滲出。樓映等[13]研究表明下肢慢性潰瘍多伴發下肢淺靜脈曲張,脈管肌肉虛弱不能運血,而成血瘀之癥。本研究運用中西醫結合護理,換藥前通過中醫定向透藥治療促進清熱化濕、活血化瘀的外用藥物吸收,換藥后使用彈力繃帶或彈力襪加壓,幫助下肢肌肉收縮,促進下肢靜脈和淋巴回流,減輕血瘀和水腫癥狀,從而達到利濕消腫,活血生肌,促進潰瘍愈合的作用。
綜上所述,中醫定向透藥聯合彈力繃帶加壓包扎相較于單純的壓力治療對提升臁瘡患者中醫證候改善率有顯著的效果,且操作簡便、安全、無痛苦,無毒副作用,適合臨床推廣使用。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
開放評審
專欄主編點評:本文貼近臨床,文字表達通順,內容詳實,條理清晰,論點明確。作者通過探究中醫定向透藥聯合壓力治療對臁瘡證候改善的療效觀察,在臨床實施過程中貼合中西醫結合護理理念,以中醫理論為基礎,中醫護理技術為手段,對提升臁瘡患者證候改善率、總愈合率有顯著的效果,體現其較強的臨床實用性,并為中西醫結合護理臁瘡病提供了臨床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