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婷婷,陳玉芳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脈管科,上海, 200082)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由于下肢動脈硬化形成斑塊,引起下肢動脈閉塞、狹窄,進而導致肢體慢性缺血。老年人易患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可造成患者下肢潰瘍、壞疽等現象,嚴重者需要截肢以確保生命安全[1]。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一般采用支架植入術進行治療,但術后受多種因素影響,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影響患者術后恢復效果,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因此,通過開展介入術圍術期的針對性護理,以緩解患者疼痛等不適癥狀、快速恢復健康是十分必要的。中醫特色護理在臨床應用廣泛,通過中藥熏洗、按摩等方式可以促進患者血液循環,起到活血化瘀作用,能夠更好的幫助患者緩解疼痛,促進患者康復[2]。本文探討中醫特色護理在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介入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9月—2021年11月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脈管科收治的行介入治療的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100例。納入標準:①符合《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診治指南(2015)》中相關診斷標準[3]。②高血壓、糖尿病控制理想;③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腦血管、肝腎功能疾病。②靜脈性或者神經源性疾病;③伴有大動脈炎或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者。
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在59~74歲,平均(65.21±1.83)歲;病程在4~33個月,平均(16.23±2.46)個月。觀察組男21例,女29例;年齡在61~72歲,平均(63.27±2.98)歲;病程在5~36個月,平均(18.16±1.78)個月。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方式,包括常規足部護理、飲食護理、情志調理、體位護理、生活指導、術前指導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開展中醫特色護理,包括中藥貼敷、中藥溻漬、穴位按摩、耳穴壓豆、艾灸等。
1.2.1 中藥貼敷護理:紅花、水蛭、乳香、沒藥、麝香各5 g研成粉,蜂蜜調糊,取患者足三里、上巨虛、委中、三陰交、陽陵泉以及昆侖穴穴位進行貼敷,確保薄厚均勻,保持0.1~0.2 mm,4 h/次,1次/d,每周貼敷5 d,。
1.2.2 中藥溻漬護理:中藥溻漬需要注意藥液溫度,保持38~42℃即可,防止燙傷患者皮膚,每日換藥前溻漬,時間15~20 min,觀察患者皮膚是否存在過敏現象。另外,用具遵守專人專用原則,避免出現交叉感染等現象。
1.2.3 穴位按摩護理:護理人員每日對患者進行1次按摩護理,用手掌來回揉搓患者下肢局部40次,采用適當力度,用按、一指禪推、揉法等作用于環跳、三陰交、委中等相關穴位,并對整個下肢進行揉搓,直到患者出現發熱感,并伴有酸、麻等感覺為宜。按摩時間20分鐘/次,嚴重者可相應增加按摩時間。研究[4]顯示在穴位注射中成藥,如丹參注射液可直接作用于下肢血管、神經走行區,配合艾灸關元、氣海以及足三里等穴位也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1.2.4 耳穴壓豆護理:耳穴壓豆前,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耳廓皮膚進行消毒,采然后用探穴棒取患者的神門、皮質下、脾以及交感等相應穴位,將1粒王不留行籽用醫用膠帶固定在所選的穴位上,并正確指導患者每日在休息時按壓耳穴4~5次,3 min/次,按壓強度以耳廓出現酸脹感為標準。
1.2.5 艾灸護理:護理人員取患者血海、解溪、環跳、足三里以及三陰交等穴位,點燃艾灸條,將艾灸條在患者的上述穴位上停留5~8 min,注意艾灸條與患者皮膚保持適當距離,直到艾灸條燃盡。
1.2.6 中藥湯劑護理: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多為血瘀導致,可采用中藥口服方式,幫助患者溫陽通絡、清熱解毒化濕、扶陽軟堅化痰。中藥湯劑應根據證型選擇溫服或涼服,以飯后1 h服用效果最佳,服用后觀察用藥效果及反應。奚九一[5]教授強調,忌過早應用大劑活血藥攻瘀,其激惹反應會引起病情惡化,可根據致病主邪選擇主藥,應以祛邪為先,清解濕毒、軟件化痰,藥物主選金銀花、野菊花、重樓(七葉一枝花)、垂盆草、茵陳、海藻、槐花、虎杖、牡蠣、失笑散等,擇宜而用,初虛不必驟補,大劑量活血藥更應慎用。
1.3.1 癥狀積分:觀察2組患者干預前后疼痛感、冷感、麻木、間歇性跛行、潰瘍等自覺癥狀積分。癥狀積分分為重度(6分)、中度(4分)、輕度(2分)、無(0分),總分數為0~30分,癥狀積分越高,效果越差[6]。
1.3.2 血管功能:觀察2組干預前后踝肱指數和血流速度。踝肱指數是通過Acuson Sequioa-C512型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檢測雙側肱動脈、脛后動脈收縮壓進行計算。護理人員測量患者干預前后動脈血流速度。
1.3.3 護理滿意度:護理滿意度采用自行設計滿意度調查表評估,主要內容包括護理質量、護理技能、護理態度以及護理投訴事件4個方面,滿意度分別為非常滿意(6分)、滿意(4分)、一般(2分)以及不滿意(0分),總分數為0~24分,分數越高,說明護理滿意度越高。
干預前,兩組癥狀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癥狀積分總分較干預前均下降,且觀察組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自覺癥狀積分比較(±s) 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自覺癥狀積分比較(±s) 分
與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
干預前,兩組踝肱指數、動脈血流速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踝肱指數、動脈血流速度均有提高,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護理前后血管功能變化比較(±s)

表2 2組患者護理前后血管功能變化比較(±s)
與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總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s) 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s) 分
與對照組比較,*P<0.05。
?
介入手術是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主要治療手段,受個體差異影響,患者在術后會出現不同的癥狀,需要醫護人員針對患者加強個性化護理干預,減少不適癥狀,幫助患者縮短住院時間,加快恢復健康[7-8]。中醫特色護理在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接入術后護理中能夠發揮良好的干預效果。血瘀是該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主要病理機制,因此,活血化瘀是術后主要護理內容,可通過中藥熏洗護理、中藥足浴護理、穴位按摩護理、耳穴壓豆護理以及艾灸護理等中醫護理方式改善患者癥狀[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疼痛感、冷感、麻木、間歇性跛行、潰瘍、踝肱指數、動脈血流速度等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采用中醫特色護理方式能夠幫助患者起到活血化瘀、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有助于加快術后恢復,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有利于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從而提高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中醫特色護理干預在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介入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值得在臨床推廣。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
開放評審
專欄主編點評:該文貼近臨床,文字表達通順,內容詳實,條理清晰。通過探究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術后患者采用中醫特色護理的應用效果,體現其較強的臨床實用性,研究設計基本完整,邏輯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