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題目:Extentofpreoperativemedialmeniscalextrusioninfluencesintermediate-term outcomesaftermedialopening-wedgehightibialosteotomy.
原文作者:YangHY,KwakWK,LeeCH,KangJK,SongEK,SeonJK.
原文出處:JBoneJointSurg(Am),2022,104(4):316-325.
內側開放脛骨高位截骨術是一種用于治療伴有內翻畸形的膝關節內側間室骨關節炎的手術方法。內側半月板的突出與關節負荷的分布、關節炎的進展有關。近期,有學者研究半月板突出的程度與內側開放楔形脛骨高位截骨術后較差的短期臨床結果有關。然而,術前內側半月板突出對開放楔形脛骨高位截骨術后中期臨床結果是否有影響仍未知。
此文章的研究目的是確定術前內側半月板突出與內側開放楔形脛骨高位截骨術中期隨訪結果之間的關系。回顧性分析了在2009年1月至2014年9月期間接受內側開放楔形脛骨高位截骨術的269例患有膝關節骨關節炎的患者,納入了Kellgren-Lawrence Ⅱ級或Ⅲ級且膝關節穩定的內側間室骨關節炎的患者,排除了活動度較差、屈曲攣縮、多間室骨關節炎、炎癥性關節炎、骨壞死、行微骨折術之外的其他軟骨再生手術、膝關節不穩定以及術前核磁缺失的患者,最終納入了212例患者。依據Costa等提出內側半月板突出程度測量方法、MRI膝關節骨關節炎評分(MRI osteoarthritis knee score,MOAKS)標準的內側半月板突出分級方法和內側半月板相對突出值3種測量方法,評估術前內側半月板突出情況,統計脛骨高位截骨術(high tibial osteotomy,HTO)術前以及術后隨訪至少5年(平均8.1年)的膝關節損傷和骨關節炎評分(knee injury and osteoarthritis outcome score,KOOS),以及Tegner活動量表評分并進行比較。研究結果發現,病理性和非病理性內側半月板突出組術后KOOS疼痛評分顯著不同,術前內側半月板突出程度與術后KOOS疼痛評分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此外,作者將術后轉為全膝關節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作為生存分析的終點,在3種半月板突出程度的測量方法中,均未觀察到存活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作者得出結論,術前內側半月板突出的嚴重程度與內側開放楔形脛骨高位截骨術中期隨訪期間不良臨床結果有關,特別是疼痛。但無論內側半月板突出的程度如何,內側開放楔形脛骨高位截骨術在平均8.1年均能獲得令人滿意的生存率。術前內側半月板突出不應被確定為禁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