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玲 白瑞春 (哈爾濱師范大學)
當今世界科技日新月異,網絡新媒體迅速普及,青少年成長環境深刻變化,人才培養面臨新挑戰。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道德與法治課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旨在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等,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為培養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鑄魂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核心,鑄造優良品質、高尚靈魂,培育可用之才、有為之才,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彰顯和踐行。新課標的課程理念中強調遵循育人規律與學生成長規律,教學目標體系構建要與“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人格健全、責任意識”的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目標相一致,突出育人成果導向,挖掘育人元素,找準出發點與落腳點。
中學道德與法治課要以“成長中的我”為原點,將學生不斷擴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圍作為建構課程的基礎,依據我與自身,我與自然、家庭、他人、社會,我與國家和人類文明關系的邏輯,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組織和呈現教育主題。以九年級“道德與法治”第六課《共筑生命家園》為例,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出發點要以學生為中心,遵循該學段學生的成長規律,進行學情分析,落腳點要彰顯課程鑄魂育人本質。由于知識信息來源的多元性,當前學生對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內容并不陌生,通過課內外多種形式或多或少對生態文明建設都有所理解,生態文明意識也在內心逐漸形成。

《共筑生命家園》“成長中的我”責任意識敬畏自然,具有綠色發展理念,初步形成環保意識和生態文明觀,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自覺踐行生態文明的理念。國情教育 認識“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重要抓手和重要標志。法治教育 了解環境保護的法律規定,樹立生態文明觀念。
生態文明意識為學習《共筑生命家園》做好了鋪墊,為“學習如何堅持綠色發展”提供了知識的準備。從個人層面來說,學生愿意踐行低碳生活方式,但缺乏從國家和社會的角度思考問題的格局和高度。中學生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生態文明價值觀對于其“扣好第一??圩印币彩遣豢苫蛉钡慕M成部分,需要通過課堂教學主渠道來提升他們在人口、資源和環境等方面的認知水平和行為選擇能力,引領并促使他們成長為建設美麗中國的青春力量。
按照新課標核心素養的要求,課堂要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在收獲知識的同時健全人格,強化責任。因此在單元學習目標設定中,首先可以讓學生通過“生態文明、綠色發展”主題系列活動,了解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取得的成就,提升生態文明素養,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其次通過對教材知識梳理整合構建,讓學生理解從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挑戰到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的道路,到每個公民的具體行動,實現知識碎片化到結構化的重構;最后通過經典習題訓練,根據材料,讓學生掌握答題技巧和基本方法,形成從套路到思路、從做題到做事、知識到情境的能力轉變。
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中學道德與法治課既要強調知識的基礎性和內容的主干性,讓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基本原理、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應用,還要通過課程學習實現獲取與解讀信息、語言文字表達、辨識與判斷、分析與綜合、推理與論證、探究與建構、反思與評價等能力提升。通過關注當前國內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重大主題,豐潤愛國主義、家國情懷、科學人文精神等元素,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感,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育,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
新課標要求,教學要圍繞課程內容體系,及時跟進社會發展進程,結合國內外影響較大的時事進行講解。要將黨和國家重大實踐和理論創新成果引入課堂,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講給學生。以《共筑生命家園》為例,從教學內容出發,教師要將黨和國家的最新理論成果和實踐理念融入其中。本課內容主要教育引領中學生建設美麗中國、共建生態文明的思想共識與行為追求。人類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愛護自然就是維護人類自身生存與發展。但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效率與效益的博弈中,出現了日益突出的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和問題,教師要將黨和國家相關的重大實踐和理論創新成果及時更新補充到課程內容體系之中。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科學合理解決發展與生態之間的平衡,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人類面對生態危機做出的智慧選擇。因而教學重點是要掌握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的內涵,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而教學難點則在于理念轉化為行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多維度分析如何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生態文明。最終使學生將黨和國家的重大創新理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學生形成“理念——行動——愿景”的知識性重構。

理念 堅持新發展理念中的創新理念與綠色理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行動走綠色發展道路,多維共筑生態文明國家層面:國策、戰略、法治社會層面:宣傳、教育、氛圍企業層面:綠色生產、科技創新個人層面:綠色生活、低碳環保愿景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美麗中國時代圖景
中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時段在“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構建中處于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僅講清概念原理,還要講透道理方法。要按照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灌輸與啟發相統一的原則,讓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相得益彰,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導人。新課標指出,要以學生的真實生活為基礎,增強內容的針對性和現實性,突出問題導向,將理論放到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中,由學生來發現、分析、解決這一問題,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斷力。具體到《共筑生命家園》的教學微觀設計中,可以從生活出發,通過社會調查、案例分析、實踐參與等活動,促進學生達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達成。
教師通過生活案例 “一個塑料瓶的N種命運”導入探討,設置驅動問題:“你會如何處理使用完的塑料瓶?一個塑料瓶最終會有多少種命運?”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引入生活經驗,由“塑料瓶”的N種命運的探討和變廢為寶的啟示,進而實現設計意圖:基于真實生活的理念引領,生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通過生活案例“某村開辦塑料廠發展了經濟但導致了環境的惡化,要不要關停?發展道路如何選擇”,通過這樣的情景分析,引導學生的觀點碰撞,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既鍛煉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又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后通過總結、概括、遷移、提煉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從而使學生深刻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走上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
通過“垃圾分類”問卷調查直面學生真實的困惑。通過垃圾分類“調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學生的實踐參與能力,提升環保意識和生態文明素養,認同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增強學生對于建設美麗中國、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態度認同,增強學生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新課標強調,教學要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課內課外要聯結互促,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要相配合。因此,教師在案例選擇、項目體驗中都要做到潛移默化,鼓勵學生探究討論,頭腦風暴,通過布置課后作業引導學生利用參觀訪問、現場觀摩、志愿服務、生產勞動、研學旅行等方式走向社會。學生在對國情、社情、民情的逐步深入了解中,培養愛國情,激發強國志,實踐愛國行,在調研反哺社會中擴展視野,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砥礪品格。
以《共筑生命家園》一課為例,為了拓展學生的實踐參與,教師可以通過設置課前作業和課后作業的方式讓學生深入到社會中,收獲最直觀的感性認識。如“問卷星垃圾分類調查”課前任務,讓學生收獲實踐帶來的第一手資料。布置撰寫“低碳微行動”倡議書的課后作業,通過提出邏輯清晰、語言流暢、具體可行、符合綠色發展理念的可視化要求,引導學生用學科觀點結合實際生活,有邏輯地表達,做美麗中國的建設者、傳播者,樹立生態文明價值觀和使命感。
1.要關注學生的真實困惑
以學生為中心設立出發點,教師要從學生的真實困惑出發,層層設計學習任務,通過課前調查問卷,準確把握學生實際生活中的困惑,以學生素養提升為落腳點,找到真問題,實現真解決。如礦泉水瓶的處理導入,學生周邊取材,從學生經驗入手,找到學生經驗與知識的契合點。
2.要貫穿生活邏輯與思維邏輯
從生活中的塑料瓶處理到垃圾分類的調查,課堂內容要關注時代發展體現生活邏輯。教師要引導學生全面、辯證、多維度地思考,就會形成解決問題的思維邏輯。
3.注重觀點碰撞與對比分析
教師通過科學方法的應用訓練學生理性的思維方式,使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結論由課堂和學生生成,實現求同存異。
4.融合學科素養與學科育人
在落實學科核心素養中,教師要多方面多層次調動學生的感知覺、思維、價值觀,深刻激發學生的辯證思維、科學精神,在思辨中提升思維品質,巧妙實現積極的價值觀引領。
綜上,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要遵循立德樹人根本要求,體現成果導向,依據新課標中“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人格健全、責任意識”的核心素養理念,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聚焦必備知識,注重基礎性;強化關鍵能力,注重綜合性;凝練學科素養,注重思想性;突出價值涵育,注重認同性,使學生形成“理念——行動——愿景”的知識重構、能力提升、素養增強、價值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