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玉成 (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匯文小學)
在當前社會的人際交往中,溝通是最為重要的一種交往方式,它能使交際雙方更加清晰地進行自我情感的表達以及對他人意愿的了解。由此可見,溝通作為一種交往藝術,在人際交往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小學階段的學校教學中,班級管理作為其中重要的一項工作內容,既是教師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教師引導學生成長的重要平臺。而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溝通作為教師與學生互動、了解的重要形式,在強化師生情感聯系、提升班級管理效率方面意義重大。因此,教師作為班級管理工作的實施者,應積極地進行自身溝通藝術的提升以及應用,通過溝通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心理動向,通過溝通更加有效地實施對學生的教育與引導,以此使學生在寬松、和諧的班級管理氛圍內獲得健康、良好的成長與發展。
溝通是人際交往中一方通過語言或文字的表達,與另一方進行自己想法或意愿交流的一種方式,以此獲得預期交往的結果,實現雙方信息傳遞的效果。本文所指的溝通為語言溝通,即通過語言的形式進行某種期待、感知、要求以及信息傳遞的溝通方式。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一聲六月寒”,溝通作為一種藝術,在人際交往中,獲得良好的溝通效果,與溝通藝術的水平以及發揮的效果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溝通雙方應遵循相應溝通原則。首先,應遵循平等的原則。平等是溝通雙方最為基礎的溝通原則,雙方只有處于平等的地位,才能沒有任何顧慮地進行自己情感及觀點的表達,實施最為有效地溝通與交流。其次,應遵循針對性的原則。在人際交往中,溝通藝術的發揮應做到因人而異,只有結合對方的具體情況,調整溝通的方式與方法,才能更好、更有效地發揮出溝通的藝術性,獲得更為良好的溝通效果。最后,應遵循善于傾聽的原則。在人際交往中,溝通與傾聽是相輔相成的兩個環節,只有通過傾聽才能更加深刻、清晰地了解對方的想法,以此實現溝通有效性的提升。因此,善于傾聽是溝通藝術得到發揮的重要促進因素,是獲得良好溝通效果的重要原則。
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班級是學生生活、學習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溝通的重要渠道。因此,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教師溝通藝術的具備以及發揮的技巧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義:其一,有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一直以來,教師嚴肅認真的形象深入人心,學生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或多或少的都會對教師具有一定的敬畏心理,這就會使學生在與教師進行溝通時常常存在一定的顧慮,不利于良好師生平等對話關系的形成。而教師通過自身溝通藝術的發揮,會有效改變在學生腦海中的固有形象,使學生在寬松、自由的氛圍內更加樂意與教師進行溝通與交流,以此促進良好、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其二,有助于教師管理工作針對性的增強。在班級管理工作中,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原則,同時也是提升班級管理效率及質量的重要途徑。而在小學班級管理中,教師通過溝通藝術的發揮,能與學生建立更加良好的關系,使學生能給予教師更多的信任與信賴,更樂意對教師敞開心扉,進行自己真實想法的傾訴。這樣就使教師更加全面、細致地了解了學生的具體情況,以更具針對性的教育引導來優化班級管理工作的效果。其三,有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綜合素質能力全面發展的重要時期,來自教師的教育與引導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溝通作為教師教育引導功能得以發揮的重要途徑,通過溝通藝術的發揮,教師不僅能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注與期望,同時學生還會在教師的激勵引導下,形成良好的自我認知,實現自己潛能的發掘,以此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發展。
在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教師自身的管理理念發揮著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對于師生間良好關系的形成、平等溝通地位的構建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師溝通藝術的發揮。因此,在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教師應積極地順應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進行自身教育管理理念的更新,以此優化管理工作溝通的效果,實現班級管理效率的提升。
1.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學生的自主管理地位,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課程改革的深化賦予了學生課堂的自主學習地位和班級管理的自主管理地位,使學生真正地參與到了具體的班級學習、管理工作中。在這種教育形勢下,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管理地位,并與學生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以此來為班級管理工作中師生間的良好溝通奠定基礎,促進教師溝通藝術的有效發揮。
2.教師應在素質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注重師生溝通的有效實施
素質教育的深化使素質教育理念成為教育管理工作中最為重要的一項指導理念,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也成為班級管理工作中最為核心的工作目標。而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有效的師生溝通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能力引導的重要形式。因此,在這種教育形勢下,教師應充分重視師生溝通的有效實施,使教師在自身溝通藝術的發揮中,獲得學生更好的信任與信賴,在“親其師,信其道”中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發展。
在以往的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存在教師為了維護教師威信,以命令、強制的方式來要求學生嚴格地遵守班級管理制度的情況,對于學生的意見以及態度置若罔聞。這種剛性化的班級管理模式常常導致師生關系緊張,不利于師生間平等、和諧溝通的開展。因此,在課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級管理工作中,為了更好地實現師生間良好的互動、溝通,教師就應積極地進行班級管理模式的優化與創新。
1.教師應積極地進行柔性化管理模式的實施,將溝通作為最主要的管理手段之一
柔性化管理模式是相對于剛性化管理模式而言的一種新型教育管理模式,它以開導、溝通等管理手段為主。因此,在順應課程改革發展趨勢,進行班級管理模式優化的過程中,通過柔性化管理模式的實施,教師就很大程度上增強了與學生溝通的機會,使教師能在更加頻繁、更加有效的師生互動中實現自身溝通能力、溝通藝術的提升與應用,以此來拉近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增強教師對學生進行管理、引導的有效性。
2.教師應積極進行民主化管理模式的實施,實現師生間平等溝通地位的構建
在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學生是班級的主人。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應積極地進行民主化管理模式的實施,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到班級事務的管理中,使每一位學生都能與教師開展平等、良好的對話與溝通。這樣教師就能在寬松、民主的班級管理氛圍內,進行自身溝通藝術的發揮,將教師對學生的關愛與重視給予有效地表達,以此促進學生自主管理意識及能力的有效提升。
在當前的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溝通已經成為教師最為重要的管理手段之一,教師在教學管理工作中,溝通意識也越來越強烈。但是基于小學階段學生興趣廣泛、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的特點,一成不變的溝通方式,僵化、封閉的溝通渠道很容易導致學生溝通積極性的消磨,很大程度上影響班級管理工作中師生之間的溝通效果。因此,這就需要教師應積極地進行溝通途徑、溝通方式的拓展與創新,以更加豐富多彩的方式來了解學生、給予學生更為有效的教育與引導,以此增強班級管理工作中師生溝通的效率與質量。
1.教師應充分發揮班級管理工作中語言溝通的功能
在班級管理工作的師生溝通中,語言溝通是最為重要、最為常用的溝通手段。因此,教師就應充分地發揮語言溝通的藝術性,來增強管理工作中語言溝通的效果。如,在教師與學生進行語言溝通的過程中,教師應采取誠懇的語氣,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或學生的優勢特長等方面切入,以此實現學生緊張情緒的改善。另外,教師在與學生進行溝通時,還應表現出更多的耐心,對學生的想法進行耐心地傾聽,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耐心地回答等,這樣就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溝通積極性,以此促進教師溝通藝術的發揮。
2.教師應通過網絡平臺的運用,開拓嶄新的溝通途徑
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人們進行溝通、聯系的途徑越來越多,人際交往也越來越便捷,遠在千里的人們也能通過互聯網進行有效地溝通。在網絡時代背景下,單純面對面地溝通已經無法滿足師生間日益提升的溝通需求,這就需要教師應與時俱進,積極地進行信息化溝通途徑的拓展。如,教師可以在電子互動平臺中增設“論壇”的欄目,使學生能在這一欄目中暢所欲言,以此來實現教師與學生的良好溝通,實現教師溝通藝術的有效發揮。
在師生溝通的過程中,教師所采取的溝通方式也不能一成不變、毫無差異。在具體的班級管理工作中,學生由于生活經歷、成長環境以及性格、愛好等方面的不同,在與教師進行溝通時的理解能力、應對反應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缺乏針對性的溝通方式很難直擊學生內心,形成情感共鳴,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師生間溝通的效果。因此,教師在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時,應建立在對學生具體情況全面了解的基礎上,并通過因材施教溝通原則的實施,與學生開展更有針對性的溝通與引導,實現班級管理有效性的提升。如,在與班級內性格內向、具有自卑心理的學生進行溝通時,教師就應根據自己對學生的充分了解,對其的閃光點以及優勢給予積極的肯定與贊賞,使學生能在教師的激勵中鼓起勇氣,傾訴苦惱,而教師就可以通過耐心地傾聽和適當地引導,來敲開學生的“心門”,并在因材施教的溝通中幫助學生樹立信心,促進學生健康身心的培養。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班級管理制度作為重要的管理因素,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促進教師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的途徑,同時更能在制度的層面來保障班級管理工作中溝通行為的有序開展。因此,為了更好地促進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教師溝通藝術的充分發揮,教師應充分重視班級管理制度的制定與健全,以此來提升溝通的有效性。一方面,教師應注重圍繞“班級管理制度制定”這一話題進行班級溝通的開展。另一方面,教師應在班級制度的保障下,開展有效、有序的溝通活動。這樣教師就在對班級管理制度的制定與保障中,有效開展師生溝通,促進班級管理效率的提升。
小學班級管理作為一項綜合性的教育管理工作,其溝通不限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教師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同樣發揮著重要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師在班級管理工作中,還應注重家校合育策略的實施以及在家校合育過程中與學生家長的有效溝通。通過有效的溝通,拉近教師與學生家長的關系、獲得學生家長的支持,推動家校合育力量的形成,共同促進小學班級管理工作效率與質量的提升。如,教師在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時,應對學生家長給予充分的尊重,通過對學生進步、發展的肯定以及期望的提出,引發學生家長的情感共鳴,以此獲得學生家長的支持與配合。
綜上所述,小學班級管理是一項綜合、系統的教育管理工作,涉及很多的教育管理因素,其中,溝通藝術作為教師管理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地體現著教師教育管理的能力水平。因此,在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教師就應通過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管理模式的優化、溝通途徑的拓展、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家校合育策略的實施,從更加全面的角度優化教師的溝通藝術,促進教師溝通藝術的有效發揮。以此來營造良好的班級管理氛圍,實施井然有序的班級管理工作,實現學生健康身心的培養,為其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