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劍
在臨床疾病診斷過程中,實驗室檢驗為診斷提供了重要依據,也是反映患者體內感染情況的主要臨床檢驗方法[1]。在微生物檢驗過程中,如果采集標本不合格將會直接導致檢驗結果受到影響[2-4]。本院于2020 年4 月1 日開展臨床微生物標本質量提升工作,重點對標本采集進行了質量把控,降低了不合格標本數量,提升了微生物檢驗結果精準度。研究期間,在臨床微生物標本質量提升工作開展前(2019 年10 月1 日~2020 年3 月31 日)和 開 展后(2020 年4 月1 日~9 月30 日)各選擇150 例患者進行微生物檢驗結果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于2020 年4 月1 日開展臨床微生物標本質量提升工作,并選擇臨床微生物標本質量提升工作開展前(2019 年10 月1 日~2020 年3 月31 日)和開展后(2020 年4 月1 日~9 月30 日)各150 例患者進行微生物檢驗結果分析,臨床微生物標本質量提升工作開展前患者中男87 例,女63 例;年齡26.2~71.2 歲,平均年齡(50.71±4.07)歲;其中疑似菌血癥患者50 例,疑似泌尿系感染患者50 例,疑似呼吸系統感染患者50 例。臨床微生物標本質量提升工作開展后患者中男84 例,女66 例;年齡26.4~71.1 歲,平均年齡(50.53±4.11)歲;其中疑似菌血癥患者50 例,疑似泌尿系感染患者50 例,疑似呼吸系統感染患者50 例。臨床微生物標本質量提升工作開展前后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知情同意此次臨床微生物標本采集研究內容;②能夠依從各項標本采集過程。排除標準:①中途退出臨床微生物標本采集研究者;②精神疾病者;③新冠肺炎者;④已經確診或者高度疑似傳染性疾病者。
1.3 方法 數據調查法:對臨床微生物標本質量提升工作開展前后患者進行微生物檢驗結果分析,疑似菌血癥患者取血培養標本;疑似泌尿系感染患者取尿培養標本;疑似呼吸系統感染患者取痰培養標本。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臨床微生物標本質量提升工作開展前后標本合格率、微生物陽性檢出率、患者滿意指數,并分析臨床微生物標本質量提升工作開展前標本不合格采集原因。
1.4.1 標本合格率 由臨床微生物標本采集研究人員負責判斷標本采集是否達標,采集合格標準為:①血培養:體溫>38℃,應用抗生素前抽取標本,成人采血量5~10 ml/瓶,同時采集需氧瓶和厭氧瓶作為一套標本,采用雙抽四瓶的采血方法;嬰幼兒很少見厭氧菌感染,采用兩部位各采集1 個需氧瓶,1~5 ml/瓶。對間歇性寒戰或發熱患者應在寒戰或體溫高峰到來之前0.5~1.0 h 采集血液,或于寒戰或發熱后1 h 采集。可疑細菌性心內膜炎患者,在1~2 h 內采集3 套血標本,如果24 h后陰性,再采集3份以上的血標本。②尿液標本:清潔外陰后留取中段尿液標本收集于無菌有蓋容器內送檢。③痰液標本:空腹清潔口腔后留取深部肺部痰液標本,標本應以膿樣、干酪樣或膿性黏液性痰液為合格,痰量3~5 ml。
1.4.2 臨床微生物標本質量提升工作開展前標本不合格采集原因 ①標本采集量過少;②患者未依從標本采集過程;③患者身體狀況不適合采集標本;④采集標本未妥善保管;⑤采集標本未及時送檢。
1.4.3 微生物檢驗結果 由臨床微生物檢驗人員負責記錄血培養標本、尿液標本、痰液標本微生物陽性檢出率。
1.4.4 患者滿意指數 由臨床微生物標本采集研究人員負責發放滿意度調查問卷(0~50 分)。①不滿意(<14 分);②可接受(14~28 分);③滿意(29~50 分)。滿意指數=滿意/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7.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微生物標本質量提升工作開展前后標本合格率比較 臨床微生物標本質量提升工作開展前,血培養標本合格45 份(90.00%)、尿液標本合格40 份(80.00%)、痰液標本合格42 份(84.00%);臨床微生物標本質量提升工作開展后,血培養標本合格50 份(100.00%)、尿液標本合格49 份(98.00%)、痰液標本合格49 份(98.00%)。臨床微生物標本質量提升工作開展前血培養標本、尿液標本、痰液標本合格率均低于臨床微生物標本質量提升工作開展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 義(χ2=5.2632、8.2737、5.9829,P=0.0218、0.0040、0.0144<0.05)。見表1。

表1 臨床微生物標本質量提升工作開展前后標本合格率比較(%)
2.2 臨床微生物標本質量提升工作開展前標本不合格采集原因分析 臨床微生物標本質量提升工作開展前標本采集不合格共23 份,其中標本采集量過少2 份(8.70%);患者未依從標本采集過程10 份(43.48%);患者身體狀況不適合采集標本5 份(21.74%);采集標本未妥善保管5 份(21.74%);采集標本未及時送檢1 份(4.35%)。見表2。

表2 臨床微生物標本質量提升工作開展前標本采集不合格原因分析(份,%)
2.3 臨床微生物標本質量提升工作開展前后微生物檢驗結果比較 臨床微生物標本質量提升工作開展前,血培養標本微生物陽性檢出1 份(2.00%)、尿液標本微生物陽性檢出1 份(2.00%)、痰液標本微生物陽性檢出1 份(2.00%);臨床微生物標本質量提升工作開展后,血培養標本微生物陽性檢出8 份(16.00%)、尿液標本微生物陽性檢出7 份(14.00%)、痰液標本微生物陽性檢出7 份(14.00%)。臨床微生物標本質量提升工作開展前血培養標本、尿液標本、痰液標本微生物陽性檢出率均低于臨床微生物標本質量提升工作開展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9829、4.8913、4.8913,P=0.0144、0.0270、0.0270<0.05)。
2.4 臨床微生物標本質量提升工作開展前后患者滿意指數比較 臨床微生物標本質量提升工作開展前,患者滿意指數為74.00%,其中滿意111 例(111/150),不滿意9 例(6.00%),可接受30 例(20.00%);臨床微生物標本質量提升工作開展后,患者滿意指數為90.00%,其中滿意135(135/150),不滿意3 例(2.00%),可接受12 例(8.00%)。臨床微生物標本質量提升工作開展前患者滿意指數低于臨床微生物標本質量提升工作開展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3.0081,P=0.0003<0.05)。
微生物標本采集質量直接關系到檢驗結果[5,6],標本采集不合格原因包括標本采集量過少、患者未依從標本采集過程、患者身體狀況不適合采集標本、采集標本未妥善保管、采集標本未及時送檢。本院在提升標本采集質量時,加強了對采集人員的培訓,不僅注重提升其業務水平,還讓采集人員觀察患者在采集過程中的身體狀況,對患者進行健康宣講,指導其完成標本采集,因此顯著提升了標本采集質量。此外,通過研究結果也可以發現,采集標本質量不同會對微生物檢驗結果造成影響,導致檢出率降低,因此相關科室應該嚴格把控標本采集過程,才能真正提升檢驗工作質量[7-10]。
綜上所述,在臨床微生物標本采集過程中嚴格把控標本質量,能夠降低標本的不合格率,并且提升微生物檢驗結果陽性率,讓臨床醫生與患者更加滿意臨床微生物檢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