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
冠心病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類型,發病患者中老年人群占比例高,現階段,受生活飲食方式的變化及人口老齡化情況的加劇等因素的影響,疾病臨床發生率激增。臨床中給予藥物治療的同時,會對患者的活動進行必要限制,從而緩解其循環負荷,雖然對于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殘率具有一定作用,但是會導致患者機體功能和活動能力退化。現階段臨床相關研究結果證實,疾病早期實施合理的康復治療措施,可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從而提升其生活質量,對于改善預后具有積極作用[1]。為此,本次研究將本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重點觀察治療中早期康復訓練的臨床應用效果,為疾病治療方案優化提供可靠參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2 月~2020 年12 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00 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CT 或冠脈狀動造影診斷確診;年齡≥60 歲;意識清醒配合程度較高;患者家屬對研究知情,并同意在文件上簽字確認。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患者;合并惡性腫瘤患者;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患者;肝腎功能嚴重異常患者。100 例患者依據隨機抽簽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 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7∶23;年齡60~81 歲,平均年齡(69.25±4.44)歲。觀察組男女比例為29∶21;年齡60~83 歲,平均年齡(69.37±4.5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n,±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n,±s)
注:兩組對比,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根據疾病情況選擇系統治療方案,包括:使用洋地黃類藥物、利尿劑及醛固酮拮抗劑等治療;采取吸氧、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等干預;要求患者合理控制飲食,避免高脂肪、高膽固醇及油膩食物的攝入,穩定控制血脂、血壓和血糖。
觀察組同時接受早期康復訓練,詳細方法為:①運動訓練:針對入院患者,詳細了解患者疾病情況、用藥情況、病史、身體狀況和運動耐受能力,并以此為依據制定個性化運動訓練計劃,要求患者循序漸進地完成運動訓練。②呼吸訓練:指導患者掌握腹式呼吸、縮唇和深呼吸方法,患者可保持立位、臥位進行訓練,呼吸動作為訓練的關鍵部分。腹式呼吸訓練,左、右手分別放在胸前和腹部,全身肌肉放松,靜息呼吸,吸氣時用鼻吸入,盡力挺腹,胸部不動,呼氣時用口呼出,同時腹部要收縮,胸廓保持最小活動幅度,緩慢深呼吸,增加肺泡通氣量。縮唇呼氣訓練,用鼻腔吸氣,用口呼氣,呼氣時口唇縮攏似吹口哨狀,持續慢慢呼氣,同時收縮腹部,訓練過程中合理調節嘴唇大小程度。③日常活動能力訓練:訓練時需要和患者進行深入的溝通,詳細了解患者內心的擔憂和想法,并注意觀察患者病情變化;詳細說明疾病誘發原因、治療方法、控制疾病發展措施和康復訓練的重要性;要求患者盡量獨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動,包括穿脫衣物、刷牙洗臉、如廁、上下樓梯,不斷強化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從而有助于身體機能的強化。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于治療3 個月后,對比兩組心肺功能指標水平,采用心臟彩超測定患者LVEF、LVEDD 水平。采用6 min 步行試驗測定患者心肺功能,患者6 min 內步行距離越長心肺功能越好。對比兩組生活質量,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100)進行評定,包括生理、心理、社會及環境四個項目,總分100 分,分值越低提示生活質量越差[2]。兩組均于治療后隨訪1 年,記錄相關并發癥及再次入院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心律失常、關節僵硬、肌肉萎縮、肺血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后心肺功能水平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LVEF、LVEDD、6 min 步行試驗距離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心肺功能水平對比(±s)

表2 兩組治療后心肺功能水平對比(±s)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治療后并發癥及再次入院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及再次入院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后并發癥及再次入院發生情況對比[n(%)]
2.3 兩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89.24±2.36)分高于對照組的(86.73±2.1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536P=0.000<0.05)。
冠心病屬于大眾較為熟悉的心血管疾病,也被稱之為缺血性心臟病[3]。現階段,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變化等因素的影響下,疾病臨床發生率顯著增加。研究證實[4,5],疾病發生及發展與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和肥胖等密切相關[6,7]。中老年患者為冠心病高危人群,年齡和疾病的發展關系密切,年齡越大,發病風險就越高。疾病發生后,主要臨床表現為心前區疼痛,發生胸悶或心悸等,如果不能及時得到有效的救治,會對心臟結構和功能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極易誘發心血管疾病的不良事件,對患者健康及生活質量存在嚴重的影響[8,9]。臨床中通常會選擇藥物進行對癥治療,主要目的為改善患者心血管功能,可實現一定效果。如果心絞痛較為嚴重,還可以利用介入治療進行緩解,但是藥物治療或是介入治療無法提升患者身體功能和生活能力[10-12]。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在常規用藥的同時聯合康復訓練治療,通過科學合理的運動訓練,降低患者心臟負擔,提升肺功能,能夠逐步提升患者運動能力和生活能力,恢復患者身體機能和心肺功能,使其回歸正常家庭生活。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LVEF、LVEDD、6 min 步行試驗距離均優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及再次入院率均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老年冠心病患者通過開展早期康復治療,進行適量運動可強化患者心肺功能,控制相關并發癥的發生,避免再次入院,對于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具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實施早期康復訓練,有助于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和預后情況,能夠降低并發癥及再次入院的發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臨床價值顯著,值得借鑒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