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帥
(南寧師范大學文學院,廣西南寧 530000)
在李白的詩歌中出現了諸多的意象,如山、月、酒、日、劍、影、鯨、船、星、柳等。這些被注入了深厚情感的意象,在他的詩歌中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和寓意,而對于云意象,李白同樣有著深厚的情感注入。
在李白的詩歌中,作為自然之物的云,是使其情感表達更為自然而深邃的重要意象之一。筆者根據中華書局出版的《李太白全集》,對李白詩歌中出現的云意象進行了統計:《李太白全集》中的卷二至卷二十五中,共收錄李白詩歌987首。其中,395首詩中共出現了526次的“云”字。而將云作為意象的詩歌則有377首,且這些云意象共出現了485次(諸如人名“子云”、地名“云南”、琴名“云和”、語氣詞“誰云”等,未納入統計范圍內)。由此可見云意象在李白詩歌中出現的頻率之高,占全部詩歌的近四成(詳見表1)。

表1 對所出現的云意象的部分統計表
對統計的情況進行簡要分析,首先,可以看出浮云、青云和白云這三種意象在李白詩歌中出現的次數遠超其他云意象。又因“他天性開朗,喜歡明麗的色調,不喜歡灰暗色”[1]229,所以對有明亮顏色的云顯得格外偏好,像彩云、碧云、綠云、黃云、翠云、紫云等有顏色之云所占的比重也比較大。其次,云意象除了單獨出現外,更多的是和其他意象組合成新的意象,比如和動物的組合:云鶴、云鵬、云龍、云馬等;和地點的組合:秦云、吳云、楚云、蒼梧云、桂水云、瀛洲云、甘泉云、陽臺云、敬亭云、嵩丘云、秦塞云、滄州云等;和自然事物的組合:云雨、云月、云山、云海、云霄、云雷、云松、云霞、云霧、云峰、云壑、云日、云水、云木、云泉、云霓、云天、云夕、海云、松云等。再者,由于云本身的自然屬性及李白個人性格的緣故,李白詩歌中的云很少是靜態描寫。他往往通過不同的動詞搭配,從而使云有著強烈的動態樣貌,如乘云、披云、凌云、驚云、吹云、拂云、弄云、吐云、云臥、云歸、云生、云行、云卷、流云等。最后,李白詩歌中的云有著多種多樣的描述:云有大小,這就有了片云、一段云、萬里云;云有季節,就有了夏云、秋云;云有早晚,就有了朝云、暮云、夜云。
李白詩中的浮云意象的內涵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實際情感需求的變化而不斷改變的。其一,用來指代欺蒙君主的奸臣。宋玉在“何泛濫之浮云兮,雍蔽此明月”[2]181中,用云遮明月的自然現象來比喻奸臣蒙蔽君主。李白在詩歌中也沿用了這樣的比喻:“浮云隔兩曜,萬象昏陰霏”[3]108、“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云生”[3]931、“浮云蔽日去不返,總為秋風摧紫蘭”[3]1057、“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3]1150。對于“浮云蔽頹陽,洪波振大壑”[3]172,蕭士赟曰:“前指祿山之亂,乘輿播遷,天下驚擾。”[3]163故而李白有時也用浮云指代安史之亂的發生。盡管李白發出了“正當今夕斷腸處,驪歌愁絕不忍聽”[3]931的嘆息,但他仍希望君主能任賢臣、棄小人,仍希望“何不令皋繇擁篲橫八極,直上青天揮浮云”[3]912。其二,用來指代游子。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無定跡,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銜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3]980故李白也用浮云指代在外漂泊的游子,如“吳會一浮云,飄如遠行客”[3]761,言游子在外漂泊而功業未就的迷茫之感;“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3]979,言游子將行未行的戀舊情意;“流水去絕國,浮云辭故關”[3]1374,言閨中等候的女子對游子的思念。其三,用來深化情感的表達:“鞍馬若浮云,送余驃騎亭”[3]667;有對友人的夸贊:“門前食客亂浮云,世人皆比孟嘗君”[3]994;有離別時的不舍:有不堪一擊的脆弱“賓御如浮云,從風各消散”[3]1330。其四,用來表示消逝之意。對“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3]165,王琦注:“‘榮華東流水’,言年華日去,如水之東流,滔滔不返。‘萬事皆波瀾’,言生事擾擾,反覆相乘,如水之波瀾,無有靜時。”[3]165因為人生的一去不復返且無有靜時,所以人生是“去若浮云沒”[3]1084的。這種消逝之感也使李白所看到的浮云和明月是昏暗的:“目極浮云色,心斷明月暉”[3]1294,是令人心傷的:“浮云深兮不得語,卻惆悵而懷憂”[3]1380。其五,用來襯托非凡之意。這不僅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3]111的煌煌霸氣、“駷躍驚矯浮云翻”[3]222的自我傲氣,還有“劍決浮云氣,弓彎明月輝”[3]954的勇氣和“浮云在一決,誓欲清幽燕”[3]653的愛國之意。其六,用來表示超然之意。由于浮云在天空飄蕩而不停留于世間,這也就有了“身將客星隱,心與浮云閑”[3]124的心態,“獨立窺浮云,其心在寥廓”[3]816的遺世獨立,“愿乘冷風去,直出浮云間”[3]1137的超然世間的愿望。
“青云”本是指高闊的晴空,但李白詩中的“青云”卻有著豐富的含義。首先,用來指代自己兼濟天下和獨善一身的理想。“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3]1425這是儒家思想給李白帶來的影響。正如陳貽焮所說:“(其)志向雖有如此之多,而且前后又有所改變,然而其中最大最主要、為他長期所追求而始終不渝的則只有一個——想做宰相。”[4]李白渴望得到皇帝的恩遇而“直上青云生羽翼”[3]574,希冀自己兼濟天下的理想能夠實現:“愿作天池雙鴛鴦,一朝飛去青云上”[3]316、“他日青云去,黃金報主人”[3]732、“主人蒼生望,假我青云翼”[3]1035。又因高位之人不能慧眼識珠而“棄我如塵埃”[3]129,李白在詩中也常嘆息自己的理想不能實現:“哲棲棲古如此,今時亦棄青云士”[3]427、“長吁望青云,鑷白坐相看”[3]609、“圣朝久棄青云士,他日誰憐張長公”[3]921。因為“北闕青云不可期”[3]777,所以他轉向了“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洲”[3]1425的理想上,這也就有了隱逸之青云:“相思在何處?桂樹青云端”[3]586、“所以青云人,高歌在巖戶”[3]907。雖然李白有隱逸的想法,但他所期望的仍是處于高位之人能“灑掃黃金臺,招邀青云客”[3]822,希望自己能夠真正做到“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3]425。其次,用來表示對友人的贊揚之意。由于李白為人豪爽、輕財好施,甚至能做到“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3]1451。所以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李白都能與他們交上朋友。李白在詩中通過組合不同青云意象的方式,來表示自己對友人的夸贊之意:“幸遇王子晉,結交青云端”[3]166、“天開青云器,日為蒼生憂”[3]589、“聞道青云貴公子,錦帆游戲西江水”[3]682。有時也從側面表明對友人的贊揚:“斯人無良朋,豈有青云望”[3]734,若沒有這樣益友的存在,直上青云的念頭也就不會出現;“逢君發花萼,若與青云齊”[3]736,因為好友的到來,這才使桃李繁花似錦;“海內賢豪青云客,就中與君心莫逆”[3]777,我只與你成莫逆之交,是因為你是豪杰中的豪杰。再次,用來表示夸張之意,這時的“青云”更多是起修飾作用。“雙歌入青云,但惜白日斜”[3]553,這是歌聲高歇行云而人生應當盡興的喜悅;“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3]826,這是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而對謝公的追隨;“崎嶇行石道,外折入青云”[3]1392,這是對妻子為自己四處奔走的哀嘆。最后,用來表示諷刺之意。“青云少年子,挾彈章臺左”[3]403,是對富貴公子們的游冶放縱而恣意享樂的批評。正如王琦所注:“此篇是刺當時貴家子弟驕縱侈肆者之作,末引夷、齊大節以相繩,而嘆其有天淵之隔也。”[3]404
此外,李白詩中的白云意象也不能忽視。首先,用來指代隱逸之意。山中由于環境的緣故而導致云霧繚繞,云也就成為了隱者居住環境的典型特征之一。因此也就有了向白云學得深山歸去,不為貧富之別而費盡心力的“白云歸去來,何事坐交戰”[3]684;有了可見其美而不可觸摸的“白云空望美”[3]763;有了白云如影隨形,甚至是白云化身的“長隨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隨君渡湘水”[3]486。不過,李白希望的隱逸是“功成身退”之后的隱逸,這是他理想人生中的重要一環:“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后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洲,不足為難矣。”[3]1425由此可見,李白更希望自己可以“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后相攜臥白云”[3]574。其次,用來表示悠閑、喜悅之意。如何展現悠閑?“有時白云起,天際自舒卷”[3]765,這是天朗氣清而惠風和暢時,空中的白云更讓人覺得舒緩;“綠水寂以閑,白云有時來”[3]628,這是閑暇之時而邀請白云來作客。因為“心中與之然,托興每不淺”[3]765,故而這樣美好的景象也就愈發讓人心曠神怡、意興盎然。如何展現自己的喜悅?“嘯起白云飛七澤,歌吟淥水動三湘”[3]803,這是同友人大醉后的放聲長嘯、盡情放歌;“袖拂白云開素琴,彈為《三峽流泉》音”[3]1057,這是同友人弄弦作曲的其樂無窮。再次,用來表悲嘆之意。“白云見我去,亦為我飛翻”[3]786,詩人見物傷情、內心的悲傷不已,而白云甚至也因這份悲傷而翻騰不斷。“別爾東南去,悠悠多悲辛。前志庶不易,遠途期所遵。已矣歸去來,白云飛天津。”[3]839這不僅是希望友人能堅持自己的“前志”,更有和友人分別后所產生的思念之悲。
至于詩中的其他云意象,如“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3]1193中的彩云代表一種喜悅之情;而“影滅彩云斷”[3]412和“天空彩云滅”[3]185中的彩云則帶有虛無縹緲的意味。再比如碧云意象,有“海上碧云斷,單于秋色來”[3]416的壯闊;也有“斗雞金宮里,射雁碧云端”[3]934的人生得意;還有“碧云斂海色,流水折江心”[3]985的灰暗心情和“帝鄉三千里,杳在碧云間”[3]1168的壯志難酬。
“巴蜀早期文化發展遲于中原。蜀地先王,很晚才立宗廟,宗法思想和禮教束縛,相對薄弱。巴蜀人重卜筮,北部的賨人尤好巫鬼,為道教發展提供了土壤。”[5]由于巴蜀地區和中原地區的交流不是那么頻繁,傳統的宗法和禮教相對薄弱,所以張道陵于東漢末年在蜀地創立的道教才能經久不衰,影響深遠。加之李白人生的早期是在蜀地度過的,故而他常在詩中表明他和道教之間的緣分:“家本紫云山,道風未淪落”[3]1345、“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3]1287、“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3]704。由于道教的求仙訪道、隱逸出世和自然有著密切的聯系,故而李白對自然和自然界中的種種事物也就有著極大的親近之感。這也正如《藝苑卮言》所述:“太白以氣為主,以自然為宗。”[6]1005-1006
“以自然為宗”的觀念在李白的詩歌中也有諸多的表現。首先,在對語言、情感等方面的追求上。“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3]194這是連用不同的感嘆詞和句式來抒發內心的震撼之情。“春風知別哭,不遣柳條青”[3]1343,這是用簡易的語言形容景物,從而表達委屈深長的離別之苦。其次,在對待具體的自然景物上。“秀色難為名,蒼翠日在眼”[3]765,郁郁蔥蔥的山林在陽光照耀下產上的秀美光景,讓人心曠神怡、意興盎然。“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3]1115,美麗的洞庭湖給人帶來的明凈、皎潔的享受;這些都能讓人切身地體會到自然的存在和自然所帶來的意趣。再次,“以自然為宗”的態度也讓李白通過“擬人”化的方式來貼近自然和自然界的諸多事物。“東晉至齊、梁,從以玄對山水,即色悟道,到以情對山水,轉入審美,從根本上說,都是一種心物關系、主客關系……是把山水作為賞玩物對待的。”[7]盡管山水詩的情景相融自謝朓就已實現,但此時的山水自然之景仍被當作一種媒介、一種外物,而詩人本身也就和這些山水自然之景隔著距離。李白在詩中卻常將這些外在的山水或其他自然事物進行擬人化,拉近甚至是消解這些自然之物和詩人之間的距離,從而展現出獨特的生命意識,如: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3]851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3]1098
天借一明月,飛來碧云端。[3]1106
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3]1137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3]1237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3]1256
在這些詩句中,能明顯地看出李白沒有將山、水、天、月、星等自然之物當作外物來看,反而賦予這些景物以生命并將它們擬化成人。因為景物的擬人化,李白可以和敬亭山之間有同病相憐時的相顧無言;可以端著酒而向天、向水發問,問明月何時會來,問誰的離別之意更深;可以邀請明月一同飲酒對飲;可以和太白星對話。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8]494,主體將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山、海等外在景物上,從而讓自己內在情感不僅有了外在的寄托,甚至還讓情感表達得更加深邃。對本就是自然之物的云來說,李白不僅將其擬人化,有時也將人比做云。在人和云相互轉化的過程中,李白詩歌中的云意象不僅內涵更加豐富,其本身也更加生動。如:
昨宵夢里還,云弄竹溪月。
今晨魯東門,帳飲與君別。[3]907
詩人昨夜夢回曾和友人韓準、裴政、孔巢父等人一起踏山訪仙的歡樂之時。在夢中,他看見云撩撥著靜默的竹子、歡騰的溪水和皎潔的明月。雖然今朝就要為友人送別,但曾經的歡樂與美好會一直留在心間。
又如:
云見日月初生時,鑄冶火精與水銀。[3]245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3]363
關于日月的誕生,《淮南子》這樣表述:“積陽之熱氣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日;積陰之寒氣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3]247此時云就好像站在了“上帝”的視角,親眼目睹了日月的誕生,看到了宏大世界的創立。
王琦注:“李用二‘想’字,化實為虛,尤見新穎。”[3]364因為佳人之美就如那春風吹拂下的帶露之牡丹一般,明艷動人。所以,不僅云會像人一樣“想”佳人那華艷不已的衣裳,甚至連艷麗的花也在“想”佳人動人的容貌。
李白詩中云不僅有“弄”“見”“想”等像人一般的動作,有時也會有和人一樣情感:
顧謂戚夫人,彼翁羽翼成。
歸來商山下,泛若云無情。[3]272
這時的云是無情的。王琦按:“此詩大意美四皓,當暴秦之際,能避世隱居,及漢有天下,雖一出而輔佐太子,乃功成身退,曾不繋情爵位,真可以希風巢、許者矣。”[3]275雖然是夸贊商山四皓不慕富貴,但用“云無情”加以類比更顯生動,此時云的無情更像是商山四皓對富貴、地位的藐視。
丹砂成黃金,騎龍飛上太清家。
云愁海思令人嗟,宮中彩女顏如花。[3]219
這時的云有人的憂愁。“按《樂府詩集》,《飛龍引》乃琴曲歌辭。太白二篇,皆借皇帝上升事為言,乃游仙詩也。”[3]219丹砂煉成黃金時,黃帝便騎飛龍而成仙。成仙之事是讓人羨慕的,甚至連云都為自己不能像黃帝那樣成仙而憂愁。
由于浮云意象和白云意象在李白詩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所以他也常對這兩個意象進行擬人化,從而達到“俱與云霞親”[3]907的目的。
對浮云意象的擬人化:
夫子理宿松,浮云知古城。[3]658
涸轍思流水,浮云失舊居。[3]679
獨用天地心,浮云乃吾身。[3]910
在這里,浮云成為了一個“人”。因為治理有方,所以連浮云都知道這座美麗的古城;浮云飄蕩無所依,就好像在外漂泊的游子找不到自己曾經的舊居;甚至說詩人本身也完完全全地成為了浮云。
對白云意象的擬人化:
白云遙相識,待我蒼梧間。[3]689
白云見我去,亦為我飛翻。[3]786
白云南山來,就我檐下宿。[3]1298
黯與山僧別,低頭禮白云。[3]503
此時成了另一個主體的白云,和詩人之間也就有了極為密切的關系。白云因早已認識了詩人,所以會留在“蒼梧間”等待;白云懂得詩人內心的悲傷,所以會通過不斷“飛翻”的方式表示理解;白云像個遠道而來的旅人,在詩人的屋檐下停留過宿;甚至是在離開之時不僅和山僧相告別,也和白云告別。
也有對其他云意象的擬人化:
楚舞醉碧云,吳歌斷清猿。[3]610
行云且莫去,留醉楚王宮。[3]1107
碧云和行云也都無法離開,因為二者都已經“醉”了:碧云則是被楚舞那美麗的舞姿所陶醉;而行云是因為在楚王宮中喝了太多的美酒。在將這些云意象擬人化的過程中,李白拉近甚至是消解了自己與這些云意象的距離,甚至是讓自己成為了云意象的一部分。可以說,李白和這些云意象在此時達到了完美的交匯。
李白也會在詩中將人比做云,從而表達出不同意義。如:
清風動百里,惠化聞京師。
浮人若云歸,耕種滿郊岐。[3]551
楊奇賢注:“浮人,流人也。”方圓百里都知道你的清廉,甚至是中央朝廷都知道你的治理業績。所以很多外鄉人在聽聞徐安宜縣令治理有方后,都來此定居。云本在天空飄蕩無所依,但一個“歸”字讓本無所依的云有了倚靠,讓本不知前方何在的“浮人”也有了目標。雖然此詩是一首干謁詩,但李白通過側面襯托的方式使干謁的意味削弱,反而更像是對友人的夸贊。
又如:
身騎白黿不敢度,金高南山買君顧。
徘徊六合無相知,飄若浮云且西去。[3]577
盛德無我位,清光獨映君。
河東郭有道,于世若浮云。[3]592
《世說新語》評價裴叔:“見裴叔則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3]577蔡邕在《后漢書》中對郭有道高度評價:“吾為碑銘多矣,皆有慚德,唯郭有道無愧色耳。”[3]592浮云飄然而于世獨立,所以李白在《贈郭季鷹》和《贈裴十四》中,不僅將好友和古代名士相比較,也用浮云意象強化了自己對友人高潔品質的贊揚,表達了自己對友人的敬仰之情。同時,李白也在友人的精神世界中,照見了自身。
“意象”中,“意”不僅能通過語言表達出來,也能借用“象”來傳達,且這種傳達的范圍有時甚至比語言所能展示的還要廣闊。因此,才會有“古人善于言情者,轉意象于虛圓之中,故覺其味之長而言之美也”[9]13的說法。由于深厚情感的注入,李白詩歌中的云意象也就有了極為豐富的內涵和寓意。此外,“以自然為宗”的李白通過采取將云意象進行“擬人”化和將人進行“擬云”化的方式,讓自己的情感表達顯得更加自然和深邃,從而使自身和外在自然達到完美的交匯,并展現出超凡的想象力和對自然、對人生的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