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娟蕓
(甘肅省靈臺縣人民醫院 甘肅靈臺 744400)
隨著環境污染的加劇,空氣污染和生態污染造成人體機能細胞發生不同程度的變異,形成肺癌,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安全,隨著肺癌手術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接受手術治療并重新獲得健康。規范化呼吸護理在肺癌術后患者中的應用,讓更多患者感受到醫學科技進步和護理進步,更好地提高了患者術后恢復的信心,優化患者呼吸功能的同時,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研究對象選取2022 年1 月到2022 年6 月收治的80 例肺癌手術患者。將這些手術患者隨機分為常規組和對照組,每組40 人。
常規組年齡49 歲~72 歲,平均(60±6.28)歲;患病時間2 年~15 年,平均(5.23±3.86)年。
對照組年齡50 歲~73 歲,平均(61±5.66)歲,患病時間2 年~16 年,平均(5.38±4.02)年。
兩組肺癌手術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有可比性。
常規組實施常規化的護理方式,具體包括按時服用藥物以及監測患者的身體情況、肺部情況等,保證患者自身引流管的通暢。
對照組則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取規范化的護理方式,具體包括以下幾部分內容。
(1)呼吸訓練。
肺癌患者術后的最大障礙是咳痰,因為患者在手術之后呼吸道無力,導致其自身無法將痰正常咳出。對此,護理人員就需要針對肺癌患者進行呼吸護理的方式,指導患者正常咳痰。首先,護理人員會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通過鼻子將空氣吸入,而后從口呼出。在進行呼吸的過程中,需要由淺入深,不能夠直接進行深呼吸,否則容易引起呼吸緊張等不良反應。在患者進行深呼吸時,其腹部也要予以配合,比如在吸氣的時候鼓起腹部,在吐氣的時候保持腹部放松。深呼吸的過程可以分階段開展,在患者深呼吸1 分鐘之后稍作休息,而后再進行第二組的深呼吸訓練。如此往復練習20 分鐘。對于患者的呼吸極限,護理人員要予以闡明,即根據患者自身情況的不同而進行適當的調整。有的患者呼吸耐力強,可以適當提高這部分患者的深呼吸強度,反之,則降低患者深呼吸的強度標準[4]。
(2)叩擊、震顫。
所謂叩擊,指的是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將自己的雙手十指交叉,然后叩在自己的肺部位置并進行拍打。拍打的強度需要保持適中,不能夠過重,也不能夠過輕。在叩擊時,需要找準自己的肺葉位置進行逐一叩擊,每次叩擊的時間在3 分鐘~5 分鐘。叩擊的護理方式可以循環開展,但是需要間隔5 分鐘以上。震顫的護理方式與叩擊相似,其同樣是通過手掌進行按壓的方式進行護理,作用的對象也是患者的肺葉,但是震顫需要結合患者的深呼吸共同開展,即在患者吸氣達到最高點的時候用手按壓患者的胸部。按壓的力度需要保持有力,這樣才能夠達到震顫患者胸部肺葉的效果。具體的按壓時間則是根據呼吸的時間而定,一般以8 個呼吸周期為宜。
(3)有效咳嗽。
有效的咳嗽有助于患者排出肺葉內的積痰,但是因為其本身咳痰無力,所以才需要借助咳嗽的方式進行。對于患者的有效咳嗽,護理人員也要予以恰當的指導。一般需要患者坐起,待其呼吸順暢之后進行由淺入深的呼吸。當患者能夠持續進行深呼吸的時候,可以在患者吸氣達到最高點的時候引導患者進行咳嗽,這個時候能夠給肺部造成一定的沖擊力。如果患者自身無法在呼吸最高點進行咳嗽,則可以通過物理手段加以刺激,比如對患者的呼吸氣管進行刺激,促進其進行主動咳嗽,也可以通過胸骨按壓的方式刺激病人進行有效咳嗽。每一次有效咳嗽之間都要保持適當的休息,而后再進行第二次有效咳嗽。該護理過程可以保持5 分鐘~6 分鐘為宜。
(4)體位引流。
體位引流的護理操作相對較為簡單,即在護理人員的輔助下引導病人進行翻身,以促進體內液體的流出。但是不同患者手術過程中切除的部位不同,所以在幫助患者進行翻身時,需要注意保證患者身體的舒適性。一般對于切除上肺葉的患者,需要使其頭部位置調高,或者可以斜靠在墻壁上面,對于切除下肺葉的患者則正好相反,需要降低頭部位置。如果病人的身體情況允許,可以在家人的攙扶下進行適當的走動,這也是實現體位引流的有效方式[7]。
(5)呼吸訓練器。
呼吸訓練器主要還是幫助患者進行呼吸的一種方式,只是其不再依托于患者自身進行呼吸,而是借助呼吸訓練裝置的方式幫助其進行呼吸。通過呼吸訓練器的輔助,能夠幫助患者實現最大程度的吸氣,而且這個過程不宜過快,而是需要緩慢開展。對于患者呼吸的程度則可以根據呼吸訓練器進行了解,并通過裝置調整患者的呼吸氣量。呼吸訓練器可以由患者自身自主掌控,但是前提是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能夠熟練操作方可。對于呼吸訓練器的護理方式,患者需要每天堅持4 次,每次呼吸訓練的時長在30分鐘左右。
觀察并對比兩組肺癌手術患者的各項呼吸功能和運動耐力指標水平與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情況。
選擇軟件SPSS24.0 統計數據,用P<0.05 表示對比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40 例肺癌手術患者的呼吸功能均要明顯高于常規組,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其中,對照組患者在術后各項呼吸功能恢復明顯高于常規組,尤其是通過有效的呼氣指導,叩背排痰手法指導,健康宣教知識普及后,患者的運動耐力指標明顯提升,對部分患者進行最大呼氣流量的有效測定,患者肺功能恢復情況在規范而又科學的呼氣護理的指導下,取得了明顯的改善和提升[8]。另外通過六分鐘步行距離,對患者的運動耐力進行進一步的測試,發現經過規范化呼吸,護理組指導的患者,在運動方式和運動環節的把控上,具有明顯的優勢[9]。適度的運動對于患者疾病的恢復以及患者肺功能的提高產生了良好的作用。
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兩組肺癌手術患者滿意度的調查,對照組40 例肺癌手術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是95%,常規組40 例肺癌手術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是70%,對照組護理滿意度要顯著比常規組高,具有統計學差異(X2=6.121,P=0.012)。
癌癥一直是醫學界難以攻克的重要課題,而且癌癥本身種類繁多,這也就為癌癥的治愈帶來了更大的阻礙。其中肺癌屬于癌癥患者當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病癥,其不僅嚴重影響患者自身的呼吸功能,而且還會衍生出諸多并發癥狀,進一步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當前對于肺癌的治療方式依舊以手術為主,但是術后護理工作對于肺癌的有效治愈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此,加強肺癌患者術后的護理工作也就成為重中之重。在推進肺癌患者術后護理工作的過程中,我們通過對比常規性的護理方式和規范化的護理方式可以發現,患者的住院時間明顯縮短,而且肺炎、肺不張的有效治愈率明顯提升,這也就證明規范化護理方式在肺癌患者術后治療當中的作用價值[10]。
從醫學的角度而言,對于肺癌患者的術后護理工作主要還是圍繞肺葉展開,重點強化患者肺葉的功能恢復,這就需要我們通過各種手段加強和促進肺葉恢復。本文所闡述的深呼吸、叩擊、震顫、有效咳嗽、體位引流以及呼吸訓練器等都是圍繞肺葉功能恢復展開,但是這需要患者自身的絕對配合,包括患者在出院之后,同樣需要在家人的輔助下進行肺部護理工作,每天堅持,這樣才能夠更好的提高患者的肺部功能。而且隨著患者自身肺部功能的恢復,需要不斷加強各項肺部呼吸訓練的強度,逐步優化和完善患者的肺部工作能力。
總而言之,肺癌患者的術后護理工作需要通過規范化的護理方式進行開展,通過各種有效的呼吸訓練方式加強患者自身的肺部功能恢復,減少肺炎、肺不張等病癥的發生率,縮短余肺擴張時間,提高患者的最終治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