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繡技藝的起源不詳。現存的宋代以來蘇繡實物顯示了不同歷史時期蘇繡技藝的發展狀況和實際水平,如元代蘇繡殘片表明,當時已有一件作品運用9種刺繡針法;明代繡品多采用文人畫稿,開始形成精細雅潔的獨特風格;清代蘇繡成為行業,商品繡極為發達,蘇州因此有“繡市”之稱。道光年間,蘇州女子丁佩總結刺繡技藝,完成了中國第一部刺繡專業著作——《繡譜》;清末民初,蘇繡名家沈壽創“仿真繡”,晚年口述《雪宧繡譜》,總結刺繡經驗;20世紀30年代,蘇繡名家楊守玉創“亂針繡”,豐富和擴展了蘇繡的題材與內涵;20世紀50年代,蘇州刺繡研究所建立,聚集、培養了大批蘇繡人才,她們在繼承傳統繡法的基礎上研究和創制了多種繡法與針法,使蘇繡技藝不斷發展和提高。
自明代以來,蘇繡大師輩出,流派紛呈,目前尚有確切傳人并有影響的蘇繡可分為三大譜系:一是傳統細繡;二是沈壽所創的“仿真繡”;三是楊守玉所創的“亂針繡”。這三大譜系的技藝都有著豐富而多變的適應性、完整而系統的技藝法理,具有傳統的書畫品味和濃厚的地方色彩。
蘇繡一直是蘇州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工藝美術,對工藝美術史、民俗學和女性學等學科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但隨著現代商品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電腦繡花技術得到普遍應用,在此情勢下蘇繡的生存空間日益縮小,擁有高超技藝的蘇繡傳承人和高品質的蘇繡藝術品越來越少,蘇繡正面臨著有序傳承的危機,亟待搶救、保護。
很多人都是三分鐘熱度,還沒有學習幾天,就覺得刺繡過程枯燥煩瑣,忍受不了,就中途放棄了,這也就造成了我國蘇繡的學習傳承者越來越少。在拯救蘇繡的過程中,出現了這么一位奇女子,她就是被稱作蘇繡“皇后”的姚建萍。
與刺繡的不解之緣
刺繡起源于幾千年前的周朝,在中國已經存在了至少3000年。自刺繡的技術被發明以來,得到了無數姑娘們的青睞,也正是因為從事刺繡工作的絕大多數都是婦女,所以刺繡也是女紅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刺繡主要分為蘇繡、湘繡、粵繡和蜀繡四大類,對于喜歡刺繡的人來說,刺繡就像書法一樣,也是一種情緒的表達,一針一線之間,抒發的全是自己內心的情感。
對刺繡有著深厚感情的姚建萍就是這樣。姚建萍于1967年出生于蘇州鎮湖鎮,蘇州鎮湖鎮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刺繡之鄉,擁有著深厚的刺繡的文化底蘊。
相傳,這個鎮是蘇繡的發源地之一,最早的蘇繡技術就是從這里興起并流傳開來的。更是流傳著只要是生活在這里的人,沒有一個不會刺繡的說法。姚建萍就出生在這樣的環境下,從小耳濡目染,八歲的時候就已經拿起繡針,開始學習刺繡。
都說學習刺繡最講究的就是細致,許多大家都是靠著極度的細致繡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但是從小善于思考的姚建萍卻有不同的看法,她不拘泥于傳統的刺繡方式,敢想敢做,大膽創新,博采眾長,在自己的刺繡作品中融入了許多的新興藝術。
聰明如她更是憑借著自己深厚的美術功底,把美術中的很多表現手法融合在自己的作品當中,為傳統的蘇繡增添了不少新的想法與創新。
杰出蘇繡大師的成就
從最初對刺繡感興趣,到后來成為刺繡行業的“扛把子”,刺繡已經不僅僅是姚建萍的興趣,更成了她的生活。她在刺繡上嘔心瀝血,創作出了一幅又一幅優秀的刺繡作品。作為蘇繡第三代傳人的她創作了諸如《幽谷之王》《白頭鷹》《狼狗》《蒙娜麗莎》《百年奧運中國夢》《江山如此多嬌》等著名繡品,而這些集傳統與創新于一體的繡品也都無一例外地獲了獎。
在刺繡中,最難的就是人物肖像繡。為了繡出更好的作品,姚建萍到處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尋找靈感,并通過自己無數次的刻苦練習,成功地把人物肖像繡變成了自己的拿手絕活,從而得到了給國內外領導人創作肖像繡的機會。能給國內外的國家領導人創作肖像繡對于一個刺繡者來說,這不僅僅是對她繡技的高度認可,更是讓我們國家的傳統工藝走出國門的大好機會。于是,姚建萍苦練技藝,并成功地為國內外的好幾位領導人創作了肖像繡。她在1998年為周總理創作的肖像《沉思》還獲了獎。在對待外國的領導人時,姚建萍亦是一絲不茍,據她回憶,她們先后搜集了無數張照片,通過了無數次的篩選,利用不同的視角來更好地展現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氣質和儀態。后來,在這幅作品完成后,安德魯王子更是直接稱贊說:“你比我更了解她。”
耗費1.2億針的傳奇繡品
如果說之前介紹的作品和成就還不足以看出姚建萍技藝的高超,那么接下來這幅作品可能會徹底地顛覆你對刺繡和姚建萍的認知。
2018年,刺繡大師姚建萍率領自己的團隊,為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量身創作了一幅巨幅刺繡作品,取名為《玉蘭飄香》。這幅繡品主要以上海市市花白玉蘭作為創作主題,整幅作品以藍色調為主,長12.5米,高4.7米,表達了“玉蘭飄香,廣迎天下客”的主旨。
這幅作品一繡成,立馬引起了整個刺繡界的熱議。繡品畫面主體由500朵形態各異的玉蘭花組成,采用了國花牡丹作為輔助,二者相得益彰,精彩絕倫。
這幅繡品更是采用蘇繡傳統和創新技法,使用了九段式分屏構圖,營造了熱情、祥和、開放的氛圍。整個作品充滿著生機勃勃和繁榮的景象,展現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超技藝,體現了中國人的開放的心態和國家合作共贏的胸懷。
在這幅作品繡制的過程中,姚建萍的團隊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難,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但她們并沒有選擇放棄。在繡制時,她們選擇了走一步,看一步,想一步,做一步,整個團隊的人絲毫沒有松懈,日夜兼程,終于在無數個日日夜夜后完成了這幅耗費了1.2億針的曠世之作。這幅作品的價值也被估計達到幾千萬元,但是它真正的價值卻根本無法用金錢來衡量。
刺繡成就人生價值
有人說,在無聊的生活中,唯有熱愛才能抵得上歲月漫長。對于姚建萍來說,從把刺繡當成一種興趣到把刺繡當成自己的工作,再到把刺繡演變成一種責任,最后刺繡演變成她終生的事業。
姚建萍為中國刺繡的發展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但同時,她也從刺繡中得到了很多。刺繡可以讓她平靜,可以讓她在一針一線中領悟生活的真諦,更能讓她在刺繡中找到自己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在20余年的刺繡生涯中,姚建萍就像一名辛勤耕耘的園丁,不只為了自己,更為了整個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與發揚,在不停地努力著。而未來,她也已經做好了準備,準備繼續為刺繡注入新的血液,不斷創新,準備用自己的真情和熾熱的心靈為祖國的刺繡事業貢獻自己的一生。人們也準備好用余生來欣賞她用一針一線繡出的刺繡,繡出百花飄香,繡出一方天地,繡出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