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曉慧
[關鍵詞]察類明故;為義;兼愛非攻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誕生了如老子、孔子、莊子等奠定中華哲學思想大廈根基的諸子百家,先秦時期的這些哲人巨子,對形成中華文明、中華文化起到巨大的指引作用。其中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嚴肅的教育家、卓越的科學家,他建立的學派與儒學一起在百家林立的流派中赫然成為最著名的顯學。
他就是墨子。
墨子(約前468—前376年),名翟,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魯國人,是當時和孔子齊名的文化巨人。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擔任宋國大夫,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而墨學,則和儒學一樣是當時的顯學,即最著名的學派。當時的百家爭鳴中,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去世后,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其弟子根據墨子生平事跡的史料,收集其語錄,完成了《墨子》一書。
墨子在春秋戰國四分五裂的時代,大膽猛烈地批判了儒學,促進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儒學不屑于從事生產實踐及觀察事物,而墨學恰恰相反,他們強調察類明故,以見知隱,以往知來,重視勞動生產和科學實驗。墨子本人用木料拼成的鳶鳥,能在天上飛翔一天,還比魯班更早地發明了云梯。他對物體運動中力的作用、杠桿原理、光線直射、光影關系、針孔成像、點線面體圓概念等力學、光學、幾何學方面的認識,廣泛且深刻,在我國科技發展史上具有偉大的先驅意義。今天,我國的各類飛機和人造衛星常以墨子號命名,就是向這位偉人致敬,感謝他于中國科技發展諸方面的開創之功。
百感交集,墨子絕學,墨子這位2500年前與開創儒學的孔子并立的大哲人,今夕何夕,故我又重讀《墨子》。
一、墨子的出身和成名
墨子出生于一個木工世家,當他成為和孔子齊名的哲人時,仍念念不忘是“農與工肆之人”和“農與工肆之事”。墨子幾乎天天把這些人和事掛在嘴上,經常用“農與工肆”的人和事來打比方、舉例子。墨學也反映了“農與工肆之人”的利益,喊出了他們的心聲。
墨子是一位平民出身的文化偉人,青壯年時就流譽四方,被稱為“圣人”“賢者”。在先秦時代,墨家是唯一可以跟儒家分庭抗禮的學派,韓非子把儒墨并稱為“世之顯學”,人們也常把“儒墨”或“孔墨”并提。到了秦朝,尊崇法家。漢初的時候,提倡黃老道家,漢武帝董仲舒時又獨尊儒術,經過一系列最高統治者的“冷處理”,墨學逐漸衰微。而且,一衰微就是2000多年。
墨子之所以能夠開創與儒學并立的墨學,與他深厚的學養有關。莊子客觀地說墨子“好學而博”(《莊子?天下》);《淮南子?主術訓》說:“孔、墨皆修先圣之術,通六藝之論。”六藝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初級的指禮、樂、射、御、書、數等禮儀、音樂、射箭(軍事科目)、駕車(軍事科目)、書法和數學計算,后期又指《禮》《樂》《書》《詩》《易》《春秋》6種經書。墨子本人也自稱遍讀百國《春秋》,由此看來,他的確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大家。
墨子遍覽群書,又銳意創新,提出了自己獨特的學術觀點,并且開宗立派,像孔子一樣廣授門徒。在魯國開辦私人學校,把教育看成自己的終生所為,在中國的思想史哲學史上建立起墨家學派。
墨家團體有自覺的綱領、明確的組織形式和嚴密的紀律,其綱領就是實現墨子的學說,他們叫作“為義”;其組織成員稱為“墨者”,有代代相傳的領袖“巨子”制度;其紀律嚴明,成員身穿粗制衣,腳蹬木麻鞋,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如果不能承受,就沒有資格當“墨者”。
但是,墨家這樣一個具有宗教性質的集團,往往容易被人利用。據《史記》記載,在楚國舊貴族陽城君等殺害從事變法改革的吳起時,墨者巨子孟勝就站在陽城君一邊。后來陽城君畏罪逃走,楚國要收回其封國。孟勝為陽城君守封國,忠于陽城君。他傳巨子于田襄子,自己為陽城君死難,許多弟子也從其而死。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墨者有“俠客”的精神。這樣的行為可能并不符合正義,但是說話算話,講信用,答應人家要辦的事就必須辦到,而且行動果斷,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去解救別人的危難。
有賴于這樣的組織形式,墨子后學薪盡火傳,代興不輟,活動足跡遍及神州。一直到秦朝統一天下,墨家團體才逐漸失去了“市場”,漢代以后更是由于統治者的有意“冷置”,在中國的政治舞臺上黯然退場。
二、墨學的成書及流派
我國古代流行兩個典故,一個是“墨突不黔”(班固《答賓戲》),意思是墨子四處游說,東奔西走,灶上的煙囪來不及熏墨,便又奔走他方。另一個是“墨子無暖席”(《文子?自然》《淮南子?修務訓》),意思是墨子忙于游說等社會活動,沒有功夫把席子坐暖,就又動身往別處去了,這也是成語“席不暇暖”的來源。
這說明什么呢?說明墨子這位大哲人的主要活動,除了聚徒講學,就是四處游說、八方辯論,以宣傳自己的主張。墨子一生到處奔走,“遍從人面說之”,“上說諸侯,下說列士”。墨子說:“不強說人,人莫之知也”。就像一個熱忱的傳教布道者,不積極游說,人們就不會知道他的學說,所以席不暇暖奔走各地。
《墨子》一書,篇幅往往很長,內容繁盛,看起來讓人眼花繚亂。現存53篇,9萬多字,雖然不像莊子之文汪洋恣肆,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但是語言準確鮮明,樸實生動,具有明顯的理趣性、邏輯性和功利性。可能對于喜歡美文的人來說,稍顯枯燥,但是從嚴密的邏輯推理來看,還非這樣不可。
《墨子》一書有10個篇名,與他的10個論題相應,也可以說是他的十大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尊天、事鬼、非樂、非命、節用、節葬。墨子認為,要根據不同國家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十大主張中最適合的方案。如國家昏亂,就選用尚賢、尚同;國家貧弱,就選用節用、節葬等。
《墨子》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為《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6篇,一般稱作“墨辯”或“墨經”,是后期墨家作品,綜合了戰國中后期百家爭鳴的思想成果,著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其他各門科學知識和邏輯思想。
三、墨學的各種觀點
墨子是一位思想巨子,他自立門戶,創立了墨家學說;他與眾多的圣賢一道,展開思想的砥礪和交鋒,共同創造出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他還是位科學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在力的作用、杠桿原理、光線直射、光影關系、小孔成像、點線面體圓概念等眾多領域都有精深造詣的人,后人尊稱墨子為“科圣”。
(一)生產觀和科技理論
墨學具有生產觀點,并以生產觀點貫穿學說始終。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在于生產,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從事生產勞動,改變自然,創造財富,以求生存。墨子及其后學積極勸人勞動,把勞動叫作“從事”,“強從事,則財用足”。強就是積極勤勉,盡最大努力。所有的勞動中,墨子最重視農業生產,把農業看作是國民經濟的根本,主張應該有足夠的勞動力來從事農業生產,這是墨子的重要經濟思想。
墨者的特點是勤于實踐、善于總結。墨子有一個指導思想為“察類明故”,“明故”就是問“為什么”。后學發揚這種窮原竟委、探明物理的精神,以明故究理為己任,發現了81條定理的“故”,這使墨子在絕大部分人輕視科學原理的古代非常另類,當然也非常了不起。
(二)節約觀和非樂論
墨子的節約觀非常出名,他專門做過“節用”“節葬”的學術游說,宣傳節約開支,節制消費,葬儀從簡,反對浪費。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以備兇災。司馬遷評價墨子的基本思想之一就是“為節用”,即提倡節制消費。
這種“強本節用”(加強農業生產,節制消費)的思想引申出墨子的“非樂”論。墨子家鄉魯國的北方鄰居齊國,國家富庶,有作樂傳統,“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戰國策?齊策一》)。墨子不喜這種舉國熱衷音樂的行為,認為這導致了直接從事生產的人減少,而單純消費的人增多,一直有著為民興利除害思想的墨子為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走上極端,企圖禁止一切音樂。墨子本人言行一致,說到做到,他終生不涉音樂,遍讀整部《墨子》也看不到他欣賞音樂的事例。
(三)政治倫理觀
墨子學說的一個專題是“尚賢”,就是任用賢能,賢人就是有道德的“仁人”和能說會道、知識淵博的“智者”。墨子認為,國家當務之急是選拔任用大批賢人,摒棄基于血緣“任人唯親”的用人標準,實行“任人唯賢”的用人之道。
除去“尚賢”,墨子還提倡“尚同”,把賢人政治推廣到全國,讓有才有德的人從事國家的各級管理工作,建立全國上下一致,高度集中統一的賢人政治。從最高長官天子到最基層的長官,都從有才有德的人中“選”出來。在當時以血緣為基礎的貴族專政制度下,要求國君由臣民共同協約決定,是中國最早的先民原始民主思想。
墨子學說的另一個基本論題是“兼愛”,又叫“愛無差等”,主張人與人之間,不分血緣關系的親疏和身份等級的貴賤,平等地相愛互助。
(四)戰爭觀和軍事觀
墨子深知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倡導“非攻”,反對戰爭。把大國對小國的攻伐掠奪視為“天下之巨害”,看作是跟盜竊一樣的不義行為。墨子經常指名批評齊、晉、楚、越四大國窮兵黷武的政策和恃強凌弱的霸權行徑,同時主張小國儲兵備戰,抵御強寇。
公元前440年,楚國攻打越國后,又要攻打宋國,墨子聽到這個消息,一方面安排大弟子禽滑厘帶領300名精壯徒弟,操持墨子監制的守城器械,幫助宋國守城,一方面親自向楚國出發,當面游說楚王放棄攻宋。
在墨子的出色辯才和充足備戰的謀略下,公輸盤完全認輸,楚王停止攻宋計劃。宋國守城不戰而勝,墨子成就一段傳奇和平故事。
(五)人生觀和價值觀
墨子本人衣食住行以節儉為原則,“量腹而食,度身而衣”,有飯吃,有衣穿就可以,余外無求。在人際關系上,墨子奉行利他主義觀點,孟子說他“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意思是墨子主張兼愛天下,哪怕從頭頂到腳跟都被磨成粉末,只要對天下有利,就去做。
《墨子》中專門給“任”下定義:“任,士損己而益所為也……為身之所惡,以成人之所急。”“任”即任俠,就是以推行道義,抑強扶弱為己任,為他人的急務、急難,可以損害甚至犧牲自己。這樣的思想指導之下,“墨子之門多勇士”,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六)宗教觀和無神論
墨子提出“天志”和“明鬼”兩個論題,在這里,墨子是承認鬼神的。“天志”即天有意志。墨子把有意志的天看成人類社會的最高主宰,假借天意來宣傳自己的學說。對上天的崇拜,是商周時占統治地位的宗教思想。“明鬼”就是證明鬼神存在,讓鬼神幫助老天爺“賞善罰暴”。墨子的“鬼神”和“天志”一樣,都是為推行其學說而使用的工具。這種宗教觀有神論,在墨者集團內外引起了許多爭論,導致墨子后學無神論的誕生。
(七)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學
墨子本人沒有明顯的辯證法思想,但其后學卻在辯證法方面頗有建樹。墨者認為“同”是兩個不同事物具有一致方面,“異”是兩個事物在一定方面具有不同性質。“同異交得”,相異或對立的性質存在于同一事物,也就是“對立統一”,并用了14個例子來進行說明。比如一個女子,對女兒來說是母親,對母親來說又是女兒,所以她既是長輩又是晚輩,同異交得。《墨子》中明確把辯證法作為觀察思考的方法,分析問題常用兩點論,提倡兩點論,避免一點論。
四、墨子故里的紀念
墨子的出生地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墨子生于東魯(今山東棗莊滕州市),死后也葬于滕州,享年92歲。目前有西安、北京、上海、香港、山東和河南等地的諸多專家出版了21部專著認定墨子故里是山東滕州,并從七個方面論證墨子是山東滕州人,滕州大量的墨子遺跡也為此說提供了充分的史料依據。專家學者在山東滕州考察發現,這里擁有大量墨子遺跡和遺址、墨子廟、墨子店、墨子洞和墨子故里碑。另外,滕州民間還有很多關于墨子的傳說,如墨子的曬布石、講經洞、墨學傳人等。
另一種說法是墨子故里在河南平頂山市魯山縣,而且魯山縣也把本地作為墨子故里進行宣傳。到底是山東滕州還是河南魯山,雙方各執一詞,各自進行轟轟烈烈的墨子紀念。
戰國時期一度與儒學并立的墨學,經過秦漢之后2000年的沉寂,如今山東河南又爭搶紀念,變得炙手可熱。不管怎樣,對于墨學這個中國的傳統絕學,都是一件好事。
有紀念,就會有研究;有研究,就會有傳揚。而這于文化,于墨學,于今天的我們,都是幸事。
兼愛,非攻,尚賢,節用!
哲人遠去了,智慧卻永遠在回響!
【參考文獻】
[1]梅季,林金保.白話墨子[M].長沙:岳麓書社,1991.
[2]孫中原.墨子及其后學[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