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麗群 程俊霞
經濟學家在對經濟活動展開研究之前,總要闡明其研究的出發點,古典、新古典、新古典綜合以及新興古典學派這些不同時代的主流學派,乃至新制度經濟學派都把“個體行為”“個體動機”作為研究基石,并由這一基石出發探究個體在追求物質財富的過程中與社會生活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而構建其理論大廈,這一基石被抽象為“經濟人”假設。
按照《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中的詞條解釋,“經濟人”是指“在它的理想情形下,經濟行為者具有完全的充分有序的偏好(在其可行的行為結果的范圍內)、完備的信息和無懈可擊的計算能力。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后,他會選擇那些能夠比其他行為能更好地滿足自己的偏好(或至少不會比現在更壞)的行為”。這一定義有著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特點,可以被稱作“標準經濟人”假設。從經濟思想演變的歷程來看,隨著主流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及不同經濟思想對其展開的批判,“經濟人”經歷了古典、新古典和廣義三種模式的演進,這三種模式分別對應了主流經濟學發展的三大時期:古典經濟學時期、新古典經濟學時期、新古典綜合及新興古典經濟學時期。在古典經濟學時期,經濟學家普遍關切的核心問題是財富的性質及增長,試圖通過對經濟現象的觀察歸納出經濟運行中的普遍規律。同時,這一時期也是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逐漸擺脫道德哲學、倫理學的束縛而獨立發展的時期,在經濟學走向“純粹”的過程中,“經濟人”的概念逐步被抽象出來,并被限定以嚴格的使用范圍。隨著新古典經濟學的興起,在歷史學派、制度學派的批判與反批判中,在數學工具和演繹邏輯的幫助下,“經濟人”假設的內涵得到進一步深化:“利己”動機被剝離出來,有序的偏好、完全的信息、理性成為“經濟人”的核心特征,“效用”成為描述“經濟人”偏好的術語,“無差異曲線”成為衡量效用的工具。在新古典綜合及新興古典經濟學這一時期,“經濟人”假設既呈現出進一步計量化的特征,呈現出被任意裁剪以應用于非經濟領域的特征,同時,在“標準經濟人”的諸多嚴苛假設被修正后,其解釋能力得以提升。
在《經濟學》第十九版的需求理論部分,薩繆爾森澄清道:“我們在消費者需求理論中所假定的,只是消費者的愛好和行為具有相當強的共性”,“他們……不至于因持久的誤判或失算而自作自受。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間都能一以貫之地進行選擇,并盡力避免購買行為偏差,且在總體上都能選擇他們最偏好的商品”。這可看作是主流經濟學家在吸收批判理論的基礎上對“經濟人”假設的一種放松。施蒂格勒的總結則重申了“經濟人”假設所適用的范圍:“經濟學邏輯的中心,就是個人的效用最大化行為。……追求私利的力量以及它在復雜的決策領域中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精細微妙,使得經濟學家力求闡明明確的或隱含的價格在解決許多社會問題時所發揮的巨大作用。”“結果,當某一時期的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迅速而廣泛地不再依賴競爭的市場,經濟學家就會非但沒有領導潮流,反而遠遠地落在潮流的后面。”
舞蹈作品里舞蹈和音樂是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樂記》中說:“樂為舞之心,舞為樂之容”。說明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是音樂的另外一種形態。一個成功的舞蹈作品離不開優美而動聽的音樂,音樂是一個可以讓舞蹈歌唱的藝術,同樣舞蹈也有它神奇的力量,可以讓音樂表現出不一樣的藝術形態,舞蹈音樂不是為了純音樂的表演,而是為舞蹈作品表達的情感與故事,將音樂和舞蹈兩者協調融合,所以它不是純粹的音樂表演。所以在創作舞蹈音樂的時候,音樂情緒和舞蹈的風格應該是相似的,無論在節拍、節奏、旋律、時間值上都要配合舞蹈動作的要求,默契配合與展現,達到樂舞合一的完美狀態。
發展至今,主流經濟學理論中的“經濟人”假設已經非常完備,可以從五個方面總結出當代“經濟人”假設的特征。第一,“經濟人”的動機是無關緊要的。只要個體是理性的,則不管他的動機是“利己”還是“利他”,是“求名”還是“求利”,是“自愿負擔”還是“自私自利”,是經濟因素的考量還是非經濟因素的考量,都不影響其效用函數的適用性,從而可以讓個體實現效用的最大化。第二,“經濟人”的認知是外生的。在“經濟人”假設中,經濟學家關注其表現出來的行為,將行為與其效用函數關聯起來,而未討論個體行為之前的機理,或者將個體行為之前的機理作為“規則”“約束條件”進行處理。第三,“經濟人”的決策是基于物質資源稀缺、預算約束的。消費者所面臨的選擇集一般是以物質商品構成的集合,消費者要以其有限的預算在不同商品之間進行偏好排序和選擇,以實現其效用最大化;廠商所面臨的生產要素是勞動力、資本和土地這類物質資源,廠商要以其有限的成本在不同的生產要素中進行組合,以實現其利潤最大化。第四,“經濟人”個體都是平等的。在主流框架中,代表性的消費者即代表了消費者,不存在一個/類代表性消費者對另一個/類代表性消費者的偏好、選擇進行強勢影響的情況,不存在一個/類廠商對另一個/類廠商的生產決策和行為進行干擾、統籌等情況,除了價格信號,消費者與廠商之間也不存在互相影響偏好、決策的情況。第五,“經濟人”對市場是有充分信心的。“經濟人”在做決策時持有“充分信心的預期”,也就是“給定產品和要素的市場價格(無論均衡與否),家庭和廠商預期它們可以出售(或購買)任何數量的其愿意出售(或購買)的產品和要素。其中,‘任何數量’是經濟人通過最大化過程得出的最優數量”。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第四次技術革命帶來人類認知、決策模式、互動模式的極大變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挑戰“人”這一主體的傳統定義,相應地,其對“經濟人”假設的影響也將是巨大的,“經濟人”作為一個在批判與反批判中不斷完善的理論假設,也將在人工智能時代發生重大的變化:
硒是人體和動物所必需的,同時也是對植物有益的一種微量元素。它參與了人體中許多重要的生理代謝與合成,對人體有著諸多重要的作用,如提高人體免疫力,抗衰老、排毒、降低癌癥等疾病的發生率[1-3]。人體和動物中缺硒會導致免疫力的下降,容易發生大骨節病、白肌病和克山病等[4]。隨著對硒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