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龍建
《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以下簡稱《論修養》)是1937年7月劉少奇在延安馬列學院和中央黨校的講課稿,隨后整理成冊、付印成書。作為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建設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獻,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通過學習這部著作加強了自身的黨性鍛煉和修養,為中國共產黨的事業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今天,重溫《論修養》這部著作,對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黨性修養的重要論述,以黨性錘煉筑牢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之基、培固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之本、鑄就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之魂,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啟示意義。
1938年11月23日,被任命為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的劉少奇離開延安,前往河南竹溝籌建中原局,途中于11月28日駐足三門峽市澠池縣八路軍兵站56天。期間,在八路軍澠池兵站的三孔窯洞里召開了“中共豫西特委擴大干部會議”,劉少奇向與會同志傳達了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并詳細講解了毛澤東同志關于中國抗日戰爭方針的軍事政治著作《論持久戰》,這次會議持續了一個星期左右。會后,為了加強基層黨員黨性修養,新成立的豫西省委利用兵站,開辦了兩期共產黨員訓練班,并邀請劉少奇為訓練班作報告。正緣于此,劉少奇便起草了他的名著《論修養》的提綱,當時這份提綱雖然只有1000多字,但卻奠定了中國共產黨黨性修養理論的基礎,也正是在這個訓練班上,劉少奇第一次系統地講述了共產黨員的修養問題。
1939年3月下旬,劉少奇回到延安,延安馬列學院邀請劉少奇講授黨的建設的課程,劉少奇表示可以講講共產黨員的修養。7月8日,在延安蘭家坪馬列學院窯洞外面的廣場上,劉少奇首先講了“緒論”和“黨員思想意識的修養”,全體學員都參加了聽講,效果出人意料的好,在延安產生了轟動效應。于是,中央黨校也邀請劉少奇到中央黨校禮堂來講,這樣聽眾的范圍也進一步擴大。講課結束后,劉少奇由于忙于其他事務,講課就先放到了一邊。后應《解放》周刊邀請,劉少奇把演講稿整理出來,毛澤東給予高度肯定。8月20日至9月20日,《解放》周刊以《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為題分三次發表。11月7日,延安新華書店首次出版了單行本。
《論修養》的發表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首先,全面抗戰爆發后,國共統一戰線形成,黨組織為大量吸收黨員,入黨條件降低。部分新黨員入黨動機不純,加之老黨員中一些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的私欲膨脹,使黨內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彌漫泛濫,如果不及時正確地加以應對處理,將會產生嚴重后果。其次,建黨初期,黨的相關理論準備不成熟,導致理論上的先天不足,這也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屢遭挫折的重要原因。劉少奇指出:“這與我們黨直至今天在理論上的準備與修養仍然一般不夠的現象,是有密切關系的。它給了黨內以極壞的影響。”最后,黨的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左”的和右的錯誤思想傾向,這一階段以王明為首的右傾錯誤主張嚴重沖擊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確政治策略,損害了黨的政治紀律和民主集中制原則。以上這些問題都促使具有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和對黨的事業具有高度責任精神的劉少奇進行深入思考,于是共產黨員要加強黨性修養的理論和實踐的問題便在《論修養》中逐一展現出來。自此,中國共產黨黨內首個關于黨性修養的系統理論誕生。

《論修養》共分九章,結構完整、內容豐富、論證過程嚴密。概括起來說,主要探討了共產黨員加強修養的必要性、修養的基本內容和加強修養的具體路徑這三個方面的大問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深刻的教育意義。
關于共產黨員加強修養的必要性問題,劉少奇從三點進行了闡述。首先,“我們共產黨員,是近代歷史上最先進的革命者,是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現代擔當者和推動者”。共產黨員的基本責任是為了實現共產主義,使命光榮、責任巨大,為了能擔負起歷史“大任”,共產黨員必須加強黨性修養。其次,從黨組織和黨員自身狀況的角度來說,加強黨性修養能確保黨組織和共產黨員的自我提升,無產階級先鋒戰士的純潔性、革命者能力的提高、能夠“運用自如”掌握革命規律的革命家的鍛造都“離不開自己在實踐中的主觀努力,離不開在實踐中的自我修養和學習”。最后,劉少奇指出歷代的革命者在成功之時,便被勝利沖昏頭腦,失去了原有的革命性,“因而放肆、驕傲、官僚化,以致動搖、腐化和墮落”,最終反使自身“成為革命進一步發展的障礙物”。因此,共產黨人“更要提高警惕,更要加緊自己的無產階級意識的修養”。
關于共產黨員修養的基本內容,劉少奇總結了八個方面。簡單來說,主要包括政治理論方面的修養、思想道德方面的修養、作風方面的修養,以及其他科學知識方面的修養等等。其中,《論修養》重點圍繞前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在政治理論方面的修養中,劉少奇指出共產黨員要端正態度,努力學習政治理論著作,成為“真正刻苦修養,忠實做馬克思列寧主義創始人的學生的人”。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修養中,劉少奇認為“我們共產黨員的世界觀,只能是共產主義的世界觀”,要堅決同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意識進行斗爭,從而以“最偉大的氣魄和革命的決心”推動共產主義事業的發展。在作風方面的修養中,劉少奇主張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態度以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式進行黨內斗爭,他指出:“我們提倡黨內負責的、正式的、對黨有益的批評和自我批評。”同時,他還強調共產黨人要杜絕貪污腐化、保持清正廉潔,黨員個人利益要絕對地無條件地服從黨的整體利益,等等。
關于共產黨員加強修養的具體路徑問題,劉少奇認為主要有三條。首先,共產黨員要能做到自省。他引用古代曾子之言“吾日三省吾身”,強調了自我反省對修養的重要性。其次,共產黨員要能做到慎獨。慎獨是儒家的一個重要概念,它講究個人道德水平的修養、看重個人品行的操守,是個人風范要達到的最高境界。他認為,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即使在他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的時候,他能夠‘慎獨’,不做任何壞事”。但是他也指出:“古代許多人的所謂修養,大都是唯心的、形式的、抽象的、脫離社會實踐的東西。”最后,共產黨員要注重學習和實踐,要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指導實踐,推進工作和事業的發展,要“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具體的革命實踐相結合”,要“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學習和革命斗爭的實踐中,來建立自己的共產主義的世界觀”。只有這樣,才能“把自己鍛煉成為一個忠誠純潔的進步的模范黨員和干部”。
《論修養》問世已有80多年,作為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建設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獻,在黨的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今天,我們重溫《論修養》,對于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黨性修養的重要論述,以黨性錘煉促進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啟示意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劉少奇同志的經濟思想、治國理念和《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理論是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教科書,應該好好學習、研究和宣傳。”
以理想信念筑牢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之基。黨內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態的靈魂,黨內政治文化的底色是共產黨人的堅強黨性,建設黨內政治文化與加強黨性修養高度一致。理想信念作為中國共產黨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統一,是共產黨員安身立命的根本,是黨性的集中展現。中國共產黨自成立那天起就已明確: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也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最好的共產黨之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給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從內部來說,“四大考驗”“四種危險”依然復雜嚴峻,對黨內政治文化帶來巨大影響;從外部來說,西方國家反共主義意識形態的滲透愈益強烈,嚴重侵蝕著黨內政治文化。因此,我們要保持清醒和自覺,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黨性修養的著力點,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念好共產黨人的“真經”,為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筑牢信仰之基。
以人民立場培固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之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是中國共產黨鮮明的政治品格。在劉少奇的一生中,黨和人民的利益永遠被放在第一位,他在《論修養》中指出:“無產階級的堅定立場,就是要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代表最大多數人民的最大利益。”作為中國共產黨黨內文化的集中體現,黨內政治文化從形成之初便凸顯其人民立場。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黨內政治文化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的文化,只有扎根人民,從人民當中汲取智慧,才能了解人民群眾生活的實際,在社會主義的原野上呈現出最瑰麗的黨內政治文化景觀。如果脫離群眾,黨內政治文化將缺乏生活氣息,高高在上,恰如“一汪死水”,了無生機。因此,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人民立場,始終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為根本、以人民為動力、以人民為尺度、以人民為目的,才能更好地規范黨內政治生活、涵養黨內政治生態。
以忠誠擔當鑄就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之魂。忠誠擔當是共產黨人最基本的政治素養,是每個共產黨員必須遵循的黨性原則。回望劉少奇的一生,就是忠誠擔當的一生,無論是在白色恐怖的嚴酷考驗之下,還是在慘遭迫害的生命彌留之際,他仍誓言:“一個革命者,生為革命,死也永遠為共產主義事業,一心不變。”忠誠擔當作為共產黨人價值觀的深刻體現,是我們黨對黨員的根本政治要求,是黨的事業順利發展的堅強保證,是黨內政治文化的深層價值取向。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我們尤其要承繼和發揚劉少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忠誠擔當精神。在黨內政治文化的彰顯和弘揚過程中,要更多的注入忠誠擔當的紅色基因,不斷增強廣大黨員干部對黨、對人民、對事業的絕對忠誠和敢于擔當、勇于擔當、善于擔當的責任意識,以忠誠擔當鑄就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