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茜
(山東省萊西市人民醫院護理部,山東 青島,266600)
近些年,國內惡性腫瘤發病逐年增加,屬于臨床常見疾病,惡性腫瘤的發病原因是人體細胞在突變后持續分裂,且不易受機體控制,病變細胞不斷侵蝕健康細胞,導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最終發展成癌癥。手術仍是治療惡性腫瘤的主要手段,術后通常需要配合化療進行綜合治療,從而有效遏制病情發展。化療是治療惡性腫瘤的重要手段,該療法可滅殺癌細胞,能進一步控制病灶,緩解病情。但是,化療藥物易造成機體不同程度的損害,患者會發生一系列不良反應,如嘔吐、脫發、血糖和血壓升高、肝腎衰竭等,導致護理風險事件增加,影響臨床效果,易引發護患糾紛。因此,臨床需要加強惡性腫瘤化療患者護理力度,提高護理質量,減少護理風險事件。常規護理內容比較單一,不能更好滿足患者護理需求,臨床效果不甚理想。護理風險管理可以有效減少不良事件發生,給予患者更優質的護理服務,緩解患者化療后的不良反應,改善其不良心理狀態,提高患者臨床滿意度。本研究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萊西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08例惡性腫瘤患者為對象,旨在分析護理風險管理的效果情況,現報告如下。
回顧選取2019年12月~2021年1月在萊西市人民醫院接受化療治療的108例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按護理方案分兩組。觀察組患者54例,男28例,女26例;年齡26~74歲,平均年齡(45.17±10.23)歲;癌類型:胃癌8例,肺癌10例,肝癌14例,淋巴癌11例,其他癌11例。對照組患者54例,男30例,女24例;年齡23~75歲,平均年齡(45.58±11.05)歲;癌類型:胃癌10例,肺癌9例,肝癌12例,淋巴癌13例,其他癌10例。兩組患者性別、癌類型等基線資料差異無無統計意義(P>0.05)。研究取得萊西市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準許。患者自愿接受研究并簽署相關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患者的臨床癥狀、病理等相關資料與《臨床腫瘤學診療與實踐》中相關惡性腫瘤疾病相符合;②符合患者化療相關適應證。
排除標準:①精神疾病;②免疫性血液疾病;③嚴重器質性疾病等患者。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入院后對患者進行疾病成因、化療作用及相關注意事項情況,叮囑患者多喝水,注意清淡飲食,適當鍛煉,并指導患者正確用藥,注意患者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護理風險管理干預。①建立風險評估小組。安排1名護士長、2名責任護士、5資深護士組成護理風險小組,學習護理風險知識,并在學習后進行護理風險知識考核,合格者(百分制)才能參與癌癥患者護理風險管理工作。護理風險小組成員制訂護理風險管理計劃,針對化療可能出現的不良事件進行篩選、評估,小組討論共同制訂風險預防措施,并落到實處。②護理風險預防措施。1)心理護理:結合患者的腫瘤情況、文化及宗教背景等資料進行針對性心理干預,為患者介紹惡性腫瘤疾病、化療方案等知識,分享臨床成功案例,組織惡性腫瘤患者進行聯誼活動,增進患者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分享抗癌經驗,改善患者心理狀態。發現患者出現抑郁、焦慮、暴躁等不良情緒,或者嚴重不良反應者,需及時給予心理安慰,護理人員輕言細語,疏導患者不良情緒,告知患者減輕不良反應的方法,并積極與家屬溝通,讓家屬給予患者心理支持,解除患者憂慮等。2)化療相關護理:胃腸道相關:結合患者飲食的喜好,合理進行飲食搭配,采取多餐少量,多食軟、流質食物,少辛辣、生硬的食物,忌口,忌煙酒。注意提供患者清潔的用餐環境,保持良好通風,餐后注意口腔清潔,記錄患者每日的飲食情況,對于飲食不佳者,適當調節飲食計劃。3)骨髓抑制相關護理:加強消毒隔離與無菌臨床操作,定時對患者測量體溫,注意保暖工作。4)全身相關護理:注意加強監測心肺及泌尿系統,記錄每日的尿量情況,臨床順鉑給藥注意靜脈水化,并留意患者肌肉是否酸痛,手腳是否麻木,住院患者需定時(4 h翻身一次)幫助翻身,避免壓瘡。5)皮膚及脫發相關護理:定時進行口腔及皮膚清潔,對于脫發者需講解患者脫發的原因,并指導患者進行帽子、假發佩戴,避免患者因此產生自卑、過激行為。6)靜脈炎、化療藥物外滲護理:嚴格要求小組成員熟知化療藥物毒副反應,掌握使用方法及外滲預防措施,穿刺前評估患者靜脈條件及全身狀態,嚴格遵照化療流程,定期練習穿刺操作,妥善固定針頭,密切監測輸液過程及穿刺部位。出現化療藥物外滲,需及時處理,避免給患者導致不適感。7)院內感染預防:建立陪護制度,規定探視時間,護理人員需要全程執行嚴格的無菌操作,定期更換導管敷貼。③患者參與到護理風險管理的措施:風險護理小組成員需要對患者極其家屬進行護理風險管理知識講座,鼓勵患者進行自我護理,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完成,并積極了解疾病發展情況,積極與醫護人員溝通,了解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應對措施,增強患者的生存欲望。④高危患者的風險管理:有肝腎功能障礙和葡萄糖耐量異常等患者,需在化療時積極觀察患者的生命指標、血糖水平,一旦發生異常,需盡早處理,或通知醫師處理。化療方案中有易引起周圍神經病變的藥物,則需觀察患者藥物不良反應,囑咐患者不可接觸高溫、冰冷、易刺傷皮膚的物品,適當運動;加強對患者的化療看護、安全教育,避免患者活動的過程中暈倒、跌倒、磕碰,患者血常規檢查需及時跟蹤,當患者血紅蛋白低于正常值(男性130~175 g/L;女性115~150 g/L)或白細胞低于正常值(4~10×10/L)水平,需及時進行預防感染護理,讓患者保持平靜心情,穩定情緒,避免顱內壓升高,預防腦出血。
①分析兩組患者護理后的不良事件:惡心嘔吐、腹瀉、蛋白尿、口腔炎、骨髓抑制、肝腎功能損害、靜脈炎及藥物外滲等情況。
②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狀態指標情況,SAS評分≥50分,即焦慮越加嚴重;SDS評分≥53分,即抑郁越加嚴重。
③根據山東省萊西市人民醫院護理問卷調表評價滿意度,包括護理態度、質量、護理安全等,分值0~100分,其中不滿意(≤59分),滿意(≥90分),較滿意(60~89分)。臨床總滿意 =(較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經護理后,觀察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如下:腹瀉11.11%、口腔炎12.96%、蛋白尿16.67%及骨髓抑制9.26%、惡心嘔吐9.26%、靜脈炎3.70%、藥物外滲1.85%,不良事件發生率均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情況比較[n(%)]
與護理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SAS及SDS評分均有所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后SAS及SDS得分均比對照組患者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狀態指標比較 (, 分)
觀察組患者滿意36例,對照組患者滿意28例;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滿意度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比較 [n(%)]
護理風險是指在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過程時,由潛在的危險因素直接或間接引起的危險事件,易增加患者致殘、死亡的風險;諸如靜脈炎、靜脈血栓、化療藥物外滲、自傷或自殺傾向、導管相關性感染等,均屬于惡性腫瘤護理危險因素。護理風險是醫患糾紛發生的根本原因,不但會損害患者的身體健康,也可能降低醫院的經濟效益,因此,避免護理風險是提高化療惡性腫瘤患者生存率的方式之一。
本研究中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發生惡心嘔吐、腹瀉、蛋白尿、口腔炎、靜脈炎、藥物外滲等不良事件均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護理風險管理可降低患者不良事件。原因分析:醫院針對惡性腫瘤患者成立護理風險小組,對患者可能存在的各類危險因素進行評估、識別;同時,綜合考量化療方案、藥物刺激、血管狀態等條件,為患者選取合適的穿刺途徑、工具,若患者外周靜脈穿刺較困難,可行淺靜脈置管,留置針選擇小型號,能提高穿刺成功幾率,且能減少血管刺激,預防靜脈炎。考慮到患者個體差異性,護士積極做好化療毒副反應的預防工作,化療期易嘔吐,不利于患者機體攝取、吸收能量,導致機體耐受性減弱,為此,護士根據患者個人飲食嗜好,每日搭配不同健康飲食,必要時為患者建立靜脈營養支持,以調節患者營養狀態,增強患者化療耐受程度,緩解胃腸道不適。
同時,本研究結果還發現,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SAS及SDS評分均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化療惡性腫瘤患者采取護理風險管理,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可能原因是:由于患者受疾病困擾,及長期化療的痛苦,心理極易產生不良情緒,嚴重可做出自傷或自殺等危險行為,因此,觀察組護理人員結合患者病情、文化背景等資料進行針對性心理干預,并通過臨床成功案例分享及聯誼活動等方式,促使患者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工作,從而改善患者心理狀態。
另外,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滿意度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與蔣妮等研究結果(觀察組滿意度98.46%高于對照組6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相符合,提示護理風險管理確保患者化療期間的安全性,能降低患者不良事件,并改善患者心理,故而達到患者的滿意需求,提高臨床護理滿意度。化療惡性腫瘤患者更需要心理支持,護理風險管理則能給予其心理支持,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疾病,戰勝恐懼,獲取更多的治療信心,降低化療帶來的不適感。但是在護理風險管理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征求患者的心理需求,從患者的角度出發,為患者制訂合適的風險護理管理計劃,有利于患者病情好轉,為患者創造舒適的休養環境。
綜上所述,化療惡性腫瘤患者采取護理風險管理的效果顯著,能預防不良事件,促進心理狀態改善,還能提升臨床滿意度,有一定臨床應用和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