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蘭
(赤峰市醫院核醫學科,內蒙古 赤峰,024000)
核醫學采用核技術來診斷、治療疾病,是研究疾病的新興學科。核醫學結合了核技術、電子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化學等現代科學技術。就核醫學進行分類,主要劃分為兩類,即臨床核醫學、基礎核醫學。核醫學具有靈敏、簡便、安全以及無損傷等特點,可以廣泛用于多個組織器官功能檢查。結合核醫學科工作經驗,核醫學診治中使用的放射性藥物、廢棄醫療材料、患者排泄物等屬于非密封源,處理不當易擴散,危害醫護人員。基于核醫學科的特殊性,對科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確保醫院工作的順利開展,保障工作人員的安全,最大程度上降低核醫學護理中的職業風險,保證患者與護理人員的安全性。結合醫院科室工作經驗,常規管理存在諸多的不足,需進一步優化,以保障科室工作的有效開展以及工作人員、患者的安全性。考慮到科室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加強風險防范。加強風險防范管理實現了風險的提前預防、干預,對于提升科室工作質量與工作人員自身的安全等方面均有明顯的積極意義。基于此,本研究就赤峰市醫院核醫學科護理人員為例進行研究,時間為2020年1月~2020年3月、2020年4月~2020年6月,通過分組對照進行管理的形式驗證加強風險防范管理的價值。
本研究采用回顧性分析,選擇赤峰市醫院就診的2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就診時間不同分為兩組,將2020年1月~2020年3月就診的100例患者納入對照組(采用常規管理);將2020年4月~2020年6月就診的100例患者納入觀察組(采用加強風險防范管理),另選取10名核醫學科室護理人員。護理人員男7名,女3名;年齡25~50歲,平均年齡(33.50±4.50)歲;學歷情況:大專5名,本科5名。觀察組患者中,男60例、女40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50.50±5.50)歲。對照組患者中,男58例、女42例;年齡22~63歲,平均年齡(51.80±6.2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和核醫學科室護理人員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赤峰市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參與人員具備配合能力;②護理人員為同一批,期間工作并未發生變化;③基線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①更換工作崗位者;②個人原因退出者。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管理,即按照核醫學科制度進行科室日常工作管理,做好防護措施,接診時為患者進行健康宣教與心理疏導,叮囑患者核醫學檢查期間相關的注意事項。
觀察組采取加強風險防范管理。①制訂并積極落實防護管理制度。結合醫院以及科室的實際情況完善相應的放射防護制度,嚴格執行相應規定,復雜突發事件要求科室協同處理,對重大事件需及時上報并妥善處理,定期考察制度實施情況。②提高職業防護意識。定期開展職業防護教育,以提升工作人員的自我安全防護意識,安排專人進行管理監督,確保核醫學科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另外,操作時做好放射防護,佩戴劑量儀,定期體檢,以了解工作人員的健康狀況。③加強防護培訓。工作人員進行崗前職業風險防護培訓,包括國家放射衛生法律、放射防護知識以及相應的法規與標準,嚴格按照輻射安全規程操作,如用藥時于有屏蔽的鉛玻璃進行、吸藥時戴防護用品、注射時使用防護套等,各個工作流程嚴格落實,落實工作責任制,不僅要提高醫護人員自身的防護意識,還要加強社會公眾防護宣傳力度,提升個人與環境防護責任感。④合理布局。執行清潔區、低度活性區、高度活性區三區制布置原則,清潔區分配位置于上風向,低度活性區涉及到走廊以及治療室等,高活性區涉及到分碘房以及操作室等,設于病房末端位置,以合理的布局保護工作人員與受檢者的安全性。為核醫學門診部配備可視對講機,護理人員與患者可通過可視對講機進行溝通,在護理工作時無需直接接觸患者也能給到患者優質的護理服務。⑤加強給藥后管理。檢查中注射了放射性元素,患者自身成為了移動的放射源,在未完全排除放射性元素情況下與其他人合理隔離,避免對他人身體造成的潛在危害性。
①比較兩組防護問題發生率,防護問題包括防護物品不足、醫護人員意識不高、制度執行不佳、廢棄物處理不當、藥品存放與使用不正確,防護問題發生率=(防護物品不足+醫護人員意識不高+制度執行不佳+廢棄物處理不當+藥品存放與使用不正確)例數/總例數×100%。
②分析患者滿意度,采用赤峰市醫院自制滿意度問卷調查,總分百分制,分為非常滿意(≥90分)、基本滿意(70~89分)、不滿意(≤69分)。滿意度 =(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③比較核醫學科護理人員的工作質量,采用赤峰市醫院自擬工作質量評定方法,包括放射源庫、分裝室、分裝室操作位置、治療室、給藥室、ECT室、骨密度室、放免室以及操作者手衛生評分,均為百分制評分,評分越高說明工作質量越好。

每個月各抽查1次,每組工作人員各抽查3次,10名即30次。兩組護理人員防護物品不足、醫護人員意識不高、制度執行不佳等防護問題抽查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防護物品不足、醫護人員意識不高等防護問題的發生率為3.3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發生率2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防護問題發生情況比較[n(%)]
觀察組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滿意度比較 [n(%)]
兩組護理人員放射源庫、分裝室、分裝室操作位置、治療室、給藥室、ECT室、骨密度室、放免室等環境測量以及操作者手質量評分情況比較,觀察組工作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工作質量評分比較(,分)
核醫學利用非密封放射性核素,由于使用放射性藥物等因素,處理不當易擴散,危害患者、醫護人員安全。所以,需加強防護工作。風險防范管理重視對風險事件的提前預防,對于提升安全性有明顯的積極意義。
風險防范管理:制訂并積極落實防護管理制度,依據醫院核醫學科工作開展情況制訂放射管理、防護制度,嚴格執行《差錯事故登記制度》等對緊急事件處理進行規定,復雜突發事件要求科室協同處理,重大事件及時上報、處理。定期考察制度實施情況,以及時發現問題,促使提升工作質量,形成良好的防護管理氛圍;提高職業防護意識,工作執行效率高低與否、醫護人員自身安全與否均與醫護人員自身的職業能力、危險認識程度有關,所以必須提升醫護工作人員的職業防護意識,可以進一步提高工作人員的主動、自覺防護意識。定期開展職業防護教育,安排專人管理監督,以確保教育效果、工作人員的參與情況。另外,要求工作人員操作時做好放射防護,穿戴個人防護用品,包括工作服、帽、鉛衣以及手套等,佩戴劑量儀,定期體檢建立健康檔案;加強防護培訓,不斷的培訓可以細化、規范工作操作流程。工作人員上崗前必須進行崗前職業風險防護培訓,確保工作人員能夠熟悉放射防護知識、技能,嚴格按照輻射安全規程操作,操作前充分做好準備工作。用藥時于有屏蔽的鉛玻璃進行,輻射強射線于玻璃罩上加薄鉛防護層,吸藥時戴口罩、手套等防護用品,注射時使用防護套,藥濺到皮膚立即以清水反復沖洗避免放射性照射損害,工作臺、地面有放射性藥物外溢情況下,以紗布抹洗干凈裝入放射性廢物容器中,用過的棉簽等物品置于專用廢物容器中集中處理。另外,盡可能縮短接觸放射源的時間、增加距離,禁止活性區吸煙、飲水、進食,最大程度保護工作人員以及患者的安全;基于科室工作的特殊性以及潛在的危害,為了減少核醫學病房環境污染,需合理布局。分開放射性活性區、非活性區場所,執行清潔區、低度活性區、高度活性區布置原則,按照放射性高-低排列。其中,清潔區涉及到辦公室以及會議室等,分配位置于上風向,避免放射污染。低度活性區涉及到走廊以及治療室等,雖然不直接接觸放射物質,但有放射污染風險。高活性區涉及到分碘房以及操作室等,這一類分區直接操作放射物質,所以設于病房末端。通過各個區域的合理劃分,以確保各個區域的相互獨立、工作的順利開展,最大程度上提高安全性。另外,防護設施、物品準備充足,可配備可視對講機,在減少危險的基礎上提高工作質量;加強給藥后管理,告知患者用藥后相關注意事項,24 h后可恢復基本生活,期間要求患者休息,不要隨意離開病房。相關研究指出,分析核醫學科護士職業特點的基礎上完善規章制度,嚴格按照要求執行操作,可減少放射性輻射劑量、職業風險。
本研究中,觀察組防護問題的發生率為3.3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滿意度為100.00%,明顯高于對照組9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工作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核醫學科護理人員加強職業風險防范,可以積極預防不良事件,提升工作質量。
綜上所述,核醫學科放射性輻射風險高,需積極進行風險防范,以提高工作人員與患者安全性,促進醫院工作的有效、有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