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文
(北京市昌平區醫院內分泌科,北京,102200)
糖尿病作為當前臨床常見慢性病之一,發病誘因較為復雜,一般認為與年齡、生活習慣、內分泌、遺傳等因素具有密切關系,對患者的心血管、眼部、足部、腦血管等系統均造成嚴重危害。其臨床治療一般以降低患者血糖、控制并發癥為主要目標,但是由于部分患者對于健康知識相對欠缺,故造成其日常行為未遵醫囑,影響了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常規護理形式無法滿足當前糖尿病患者對于健康知識的需求,尤其針對部分老年患者而言,獲取知識的渠道相對較少,故對其護理方案加以分析尤為必要。協同護理模式作為臨床中多種慢性疾病的重要干預手段,其主要目的在于突出患者在護理工作中的重要性,通過護理人員、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協同護理模式,可提升患者健康知識的掌握水平,減少患者對疾病、治療及護理等誤解與問題,有效增加患者的遵醫囑比例,因此,對其臨床治療效果產生了較高的作用。針對老年糖尿病患者開展協同護理模式,普及糖尿病、治療方案、護理方式等知識,并給患者介紹日常生活中各項注意事項,促進患者改善自身不良習慣,并掌握正確的自我健康管理方式,其臨床應用效果顯著。對此,本研究針對老年糖尿病患者護理方案進行分析,討論協同護理模式的應用價值。
選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北京市昌平區醫院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10例,應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5例。觀察組男33例,女22例;年齡65~86歲,平均年齡(75.69±4.82)歲。對照組男35例,女20例;年齡65~87歲,平均年齡(75.74±4.86)歲。對比兩組老年糖尿病患者年齡、性別數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兩組可予以對比論證。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本研究經由北京市昌平區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9年版)》相關診斷標準;②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排除標準:①精神類疾病;②認知能力障礙。
全部患者均予以常規治療,根據患者病情及既往治療方案予以降糖藥物、胰島素治療。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患者在院治療期間,依據其癥狀對其實施體征監測、飲食干預及用藥指導。觀察組實施協同護理模式,協同護理模式是指護理人員協同患者及其家屬共同進行的一種護理形式。①低血糖處理。需重點監測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一旦患者發生饑餓、乏力、心悸、肢體震顫、冷汗、惡心等癥狀時,說明患者出現低血糖癥狀,需立即與主治醫師取得聯系,并迅速為老年糖尿病患者測量血糖情況,遵醫囑給予患者葡萄糖口服液或靜脈注射葡萄糖注射液。另外,大部分患者發生低血糖事件均在夜間,因此,護理人員需加強夜間老年糖尿病患者巡護工作,重點觀察患者臨床表現,于凌晨3時左右對患者實施血糖監測,防止患者發生低血糖問題。同時指導患者如何識別早期低血糖反應,一旦患者在家中實施胰島素治療時發生不良反應,老年糖尿病患者可通過口服葡萄糖溶液、含糖飲料,或食用含糖糕點糾正血糖。②藥物干預。臨床中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對胰島素及糖尿病治療藥物存有偏見,認為藥物不良反應較多,因此用藥依從性有所不足。臨床中針對這一現象,護理人員應給予老年糖尿病患者及家屬心理護理,并通過健康教育告知患者血糖長時間過高的危害,引導患者科學認知藥物不良反應及臨床作用,從而減少患者恐懼與排斥心理。尤其針對胰島素治療方面,告知老年糖尿病患者胰島素不良反應發生比例極少,積極與患者溝通,選擇簡單易懂的方式進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疾病相關內容,普及糖尿病并發癥種類及其預防的相關知識,提高患者的健康自我管理能力。③心理護理。與患者進行全面的溝通交流,及時掌握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狀態。患者可能存在不良情緒,一般主要表現為焦慮、抑郁、緊張、恐懼等,故需要對其開展全面心理咨詢,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努力滿足老年糖尿病患者生理及心理方面的相關需要,幫助患者形成良好的治療信心。護理人員應重視部分特殊類型的患者,包括高齡、合并其他慢性病、存在不良嗜好等患者,提供針對性的幫助和指導。④飲食干預。飲食對患者血糖的影響相對較大,加之老年群體獲取健康知識的途徑相對單一,極易受到不實信息的影響,因此飲食方面的宣教十分必要,也是老年患者增加健康知識的渠道之一,護理人員應綜合分析患者身體實際情況,尤其需要掌握患者既往飲食習慣,依據患者自身習慣制訂相應的飲食方案,鼓勵患者參與到飲食方案的制訂之中,用以提升患者的配合度與依從性,密切關注患者日常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纖維素等重要營養物質的攝取情況,必要時可給予患者補劑,確保其營養的平衡性。
檢驗老年糖尿病患者護理前后血糖指標,包括空腹狀態下的血糖指標、用餐后2 h的血糖指標、胰島素抵抗指數、胰島素分泌指數。各指標標準值:空腹狀態下的血糖指標3.9~6.1 mmol/L;用餐后2 h的血糖指標≤11.1 mmol/L;胰島素抵抗指數 <2.65;胰島素分泌指數100%。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護理前后心理健康狀態,總分均為100分,分數越高,則說明患者焦慮情緒、抑郁情緒越嚴重。
應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評估患者護理前后睡眠質量,總分21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睡眠質量越差。
通過中國老年人生活質量調查表評價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水平,包括生理機能、心理健康、精神狀態、社會功能,每項總分均為100分,分數高則顯示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高。
護理滿意度:采用北京市昌平區醫院自制量表調查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范圍1~10分,10分表示十分滿意、6~8分表示基本滿意、≤5分表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 =(十分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護理前,兩組患者血糖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空腹狀態下的血糖指標、用餐后2 h的血糖指標、胰島素抵抗指數較對照組低、胰島素分泌指數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糖指標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相關量表分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焦慮量表、抑郁量表、睡眠質量量表分值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焦慮量表、抑郁量表、睡眠質量量表分值比較 (,分)
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生理機能、心理健康、精神狀態、社會功能評分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分)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n(%)]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疾病,隨著患者病程時間的延長,其并發癥發生概率逐漸升高,對于患者多系統健康均產生危害。患者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其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有所不足,導致部分患者無法正確進行健康管理,護理工作難度相對較高。通過針對老年糖尿病患者開展協同護理模式,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患者血糖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空腹狀態下的血糖指標、用餐后2 h的血糖指標、胰島素抵抗指數較對照組低、胰島素分泌指數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兩組患者相關量表分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焦慮量表、抑郁量表、睡眠質量量表分值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生理機能、心理健康、精神狀態、社會功能評分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護理人員在日常護理工作中,需針對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教育宣講工作,使其正確認知糖尿病患者遵醫囑的重要作用,可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另外,血糖監測是糖尿病患者治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針對老年糖尿病患者,因其身體各系統機能有所下降,血糖波動過大對患者身體健康的影響較大,尤其是對心腦血管、足部、眼部等器官的影響極為嚴重。鑒于此,護理人員需加大血糖監測重要性的宣傳,為患者發放糖尿病自我管理手冊,針對部分高齡患者,可指導其家屬為其進行血糖監測,凸顯臨床治療效果。同時給予糖尿病患者開展心理干預,緩解患者對于疾病、治療效果的擔憂,改善其心理狀態,使患者焦慮、抑郁有所改善,睡眠質量水平升高。傳統護理形式僅干預患者的疾病和機體功能,而忽略了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心理干預的管理,造成患者對疾病知識掌握程度較低、心理狀態欠佳,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通過協同護理模式,將患者納入到護理工作之中,開展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預,能夠有效促進患者積極進行健康管理,患者與護理人員進行配合,患者參與感有所升高,進一步提升患者的配合度與依從性,其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協同護理模式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護理中具備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