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李樺 劉 蓮 夏林歡 李曉雪 蔣 獻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皮膚性病科,四川成都,610041
疣狀血管畸形(verrucous venous malformation,VVM),原稱疣狀血管瘤,是一種少見的血管畸形,通常出生時皮損即出現,隨年齡增長增厚,面積隨身體發育成比例增大,性別比例無明顯差異[1],報道多為病例報道。皮損表現為邊界較清的不規則暗紅色斑塊,隨年齡增長表皮角化逐漸加重,可伴有出血、破潰和繼發感染等。本病目前的首選治療方式為手術切除,但術后復發率較高[2]。因此本研究回顧分析了本院10例VVM病例,并結合文獻資料分析本病的人口統計學數據、臨床表現、治療進展等,旨在提高對該病的認識。
1.1 臨床資料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2009年7月至2022年3月本科室就診的10例VVM患者,均經組織病理活檢后確診。并采集了10例VVM患者的人口統計學數據(包括:年齡、性別、發病年齡等)、臨床表現、臨床診斷、組織病理、治療及隨訪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
1.2 文獻資料 采用主題詞+自由詞的檢索策略,使用中文檢索詞“疣狀血管畸形、疣狀血管瘤”和“verrucous hemangiomas、verrucous venous malformation”等,檢索中國知網(CNKI)和PubMed數據庫中 2000-2022年間發表的相關中英文文獻,排除非中文或英文文獻、病例資料不完全以及可能重復的病例。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使用Microsoft excel,GraphPad prism進行處理,數據保留小數點后兩位。
2.1 收治患者情況
2.1.1 一般資料 10例VVM患者中男3例,女7例;年齡1~53歲,中位年齡為14.5歲。9例患者出生時即發病,1例患者3歲時出現皮損,均無明顯誘因,無家族史。
2.1.2 臨床表現及臨床診斷 皮損一般單側分布,以下肢為主(表1)。皮損表現為邊界不規則的暗紅或紫紅色斑塊,密集排列趨于融合,斑塊表面增厚粗糙呈疣狀,隨年齡增長角化程度可加重、顏色逐漸加深;輕微外傷后容易出血和感染。9例患者皮損表現為不規則紫紅色斑塊,其中5例可見破潰、結痂;1例患者皮損表現為過度角化,表面粗糙堅硬,沿肢體呈條帶狀分布并形成鎧甲樣外觀。其中1例下肢病例的病變范圍廣,呈匐行性擴展,上至臀部,下至足踝(圖1)。

1a:患兒,男,1歲。左踝部紫紅色斑塊伴疣狀增生;1b:患者,女,39歲。右小腿紫紅色斑塊,呈匍行性,密集排列且趨于融合;1c:患者,男,53歲。右手背過度角化呈鎧甲樣;1d:患者,女,19歲。左上臂紫紅色不規則斑塊;1e:患者,女,15歲。右大腿內側不規則紫紅色斑塊
2.1.3 組織病理 本研究納入患者均已完善皮膚病理活檢,10例患者病理組織主要表現為表皮角化過度、棘層不規則增生、乳頭瘤樣增生;真皮全層至皮下組織可見管徑大小不一、擴張畸形的薄壁毛細血管樣和海綿狀血管,管腔高度擴張并充滿紅細胞,以真皮乳頭層為著;腔壁有單層扁平內皮細胞,細胞增生不明顯,皮下組織可見少量管腔較大的畸形血管(圖2)。

2a~2c:低倍鏡下可見表皮角化過度,真皮層可見大量管徑大小不一的擴張血管,皮下組織可見少許擴張血管(HE,×40);2d:表皮高度增生并角化過度、棘層不規則增生,真皮層可見擴張血管(HE,×100);2e、2f:高倍鏡下可見擴張畸形的薄壁毛細血管樣血管,腔壁有單層扁平內皮細胞,管腔內大量紅細胞存在(HE,2e:×100;2f:×400)
2.1.4 治療和隨訪 4例患者手術切除后隨訪無復發,其中,1例患者僅切除部分皮損,余皮損部位無明顯變化。1例患者外院使用冷凍治療,治療效果欠佳。6例患者皮損易破潰出血,其中2例運動后疼痛,2例有陣發瘙癢癥狀。5例患者由于癥狀較輕,僅臨床隨訪觀察(表1)。

表1 10例疣狀血管畸形患者人口統計學信息及臨床資料
2.2 文獻及臨床資料分析 本研究回顧分析了2000-2022年國內外文獻報道的VVM病例共169例,包括本研究中的10例病例,共計納入179例VVM患者。其中男97(54.19%)例,女82(45.81%)例;年齡5個月至79歲,平均年齡為16.0歲。大多數患者出生時即發病,患者數為142(142/179,79.33%)例,10歲以前發病患者數為(171/179,95.53%)例。
常見受累部位是下肢(118/179,64.84%),其次為上肢(46/179,25.27%)和軀干(16/179,8.79%),頭頸(2/179,1.1%),1例患者皮損遍布四肢、軀干、頭頸;38例患者伴有皮損破潰出血,34例伴疼痛,11例伴潰瘍,5例伴感染,3例伴瘙癢,3例伴腫脹感,3例伴局部不適感,2例伴軟組織肥大,2例伴皮溫升高,1例伴活動功能障礙,1例伴輕微燒灼感,1例伴滲液,1例伴多汗。
97例(54.19%)患者選擇手術切除,術后5例復發,1例失訪;32例患者(17.88%)使用二氧化碳激光、氬激光、雙波長脈沖染料激光/摻釹釔鋁石榴石激光等治療,療效欠佳;19例(10.62%)患者選擇了冷凍治療,效果欠佳;9例(5.03%)使用雷帕霉素、平陽霉素、普萘洛爾、潑尼松或地奧司明,其中雷帕霉素可緩解出血、潰爛等癥狀,其余均無明確療效;3(1.12%)例患者選用電凝治療,1例1年后無復發,2例失訪;3(1.12%)例患者僅外用氫化可的松或表皮生長因子,無明顯療效;1例(0.56%)患肢使用高頻電刀,半年內未復發。15例患者拒絕手術或藥物治療,隨訪觀察皮損無明顯進展或緩解。
疣狀血管畸形,舊稱“疣狀血管瘤”,于1967年首次作為獨立病種被報道,主要以個案報道形式出現[3,4]。在2018年的ISSVA分類中,VVM歸為單純性靜脈畸形中少見的血管畸形[5]。通常出生時VVM皮損即出現,其面積隨身體發育成比例逐漸增大、厚度和大小隨年齡增長增加,該病無遺傳性,患者的性別比例無明顯差異[6]。VVM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MAP3K3體細胞錯義突變相關:Couto等[7]對6例患者行全外顯子測序,3例患者皮損組織中檢測出MAP3K3基因體細胞突變(NM_002401.3, c.1323C>G; NP_002392, p.Iso441Met);Schmidt等[1]通過數字微滴PCR在6例患者中檢出3例MAP3K3基因體細胞突變。VVM無自限性,且病情通常隨年齡增長加重,常有反復出血、疼痛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外貌和生活質量,因此早期的診斷和治療是必要的。VVM的臨床表現常易于與局限性血管角皮瘤相混淆,然而局限性血管角皮瘤的病變主要位于表皮層和真皮淺層,然而VVM的病變累及表皮層、真皮全層及皮下組織[8]。
VVM的治療仍然有較多的難點,目前手術切除仍為一線治療選擇。但手術后復發率較高,大面積皮損患者需要多期手術。肖莉等[2]研究中納入69例患者,其中18例為手術后復發的患者,12例由于皮損較大需行多期手術。另一項研究中的28例患者有8例手術后復發,7例為需多期手術的大面積皮損患者。普遍認為手術切除VVM范圍為皮損周圍1 cm,不完全切除可能導致復發、加重。本研究中60%患者皮損面積較大,拒絕手術治療,選擇觀察隨訪。激光治療通常僅能緩解VVM部分癥狀(出血、角化過度等),不能解決深部的病變,需聯合其他治療,例如手術切除、冷凍治療等[9]。文獻報道,8例皮損體積較大(15~40 cm2)的患者使用了多種激光治療以改善皮損外觀和癥狀,包括二氧化碳激光(10~30 W連續波模式)、脈沖染料激光595 nm(7 mm, 2 ms, 10~12 J/cm2)和雙波長脈沖染料激光/摻釹釔鋁石榴石激光(脈沖染料激光:7 mm, 10 ms, 10 J/cm2;摻釹釔鋁石榴石激光:15 ms, 50~100 J/cm2)。5例治療超過了10次,3例患者進行了1~10次的治療,患者治療應答率在25%~100%,皮損外觀以及出血癥狀有較大改善。二氧化碳激光改善表淺過度角化最有效,脈沖染料激光處理淺層血管、改善早期角化的效果較好,雙波長脈沖染料激光/摻釹釔鋁石榴石激光可以處理表淺甚至深部的血管,但手術切除深部病變依舊是必要的[10]。Yang等[11]隨訪的23例患者中,14例患者一期手術后平均隨訪時間9.9年內無復發,6例患者皮損較大,多期手術后去除了大部分皮損,并聯合二氧化碳激光、氬激光、染料激光等維持外觀,在平均隨訪時間為9.1年中對臨床效果滿意,3位患者未完成手術。手術后易復發、皮損面積較大以及手術配合度差的患者,常見的治療方式通常無法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因此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仍然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近年來雷帕霉素在多種脈管性疾病的治療中顯示出較好的治療效果,如:淋巴管畸形、卡波西形血管內皮瘤和卡波西肉瘤等[12]。雷帕霉素是一種低毒性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為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劑[13]。雷帕霉素作用于mTOR通路并形成抑制mTOR復合物激活的復合體,從而減少蛋白合成,誘導細胞凋亡,抑制細胞遷移,降低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表達,具有抗血管、淋巴生成的治療作用[14]。因此,有學者嘗試采用雷帕霉素治療VVM。一項回顧性研究中,10例VVM患者在口服雷帕霉素(0.8 mg/m2,日2次)后,中位有效應答時間為25個月,雷帕霉素的隨機血清水平為6~15 ng/mL,皮損明顯縮小[15]。另一項病例報告中,患者口服雷帕霉素(0.8 mg/m2,bid)3年,第1年每3個月進行隨訪,后兩年每6個月隨訪,雷帕霉素的隨機血清水平為6~15 ng/mL,皮損縮小,破潰出血、潰瘍、繼發感染等癥狀緩解,部分改善了皮損導致的活動受限[12]。盡管雷帕霉素治療VVM具有一定的療效,但其具體的治療機制尚不明確。既往研究發現VVM的血管內皮細胞呈GLUT-1、WT-1免疫陽性,說明了VVM具有血管瘤的特點;D2-40和Prox-1在VVM病變中可呈免疫陽性,說明VVM病變有淋巴管免疫表型[1]。因此,雷帕霉素治療VVM的可能機制為誘導內皮細胞凋亡、抗血管及淋巴管生成。雷帕霉素在VVM中的應用,仍需要通過進一步大樣本的臨床試驗驗證其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