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晉松 盧鳳艷 劉 博 馬夢澤 喬 娜
曲靖市第一人民醫院皮膚科,云南曲靖,655000
臨床資料患者,女,47歲。因“全身環狀紅斑伴下肢疼痛4天”就診。4天前患者無明顯誘因雙側腿部皮膚散在對稱丘疹,呈現離心性擴大,成環狀,不斷有新發皮疹,形成同心圓,向外擴展,疼痛、皮疹逐步播散至四肢、軀干,面部未累及,部分消退后留有色素沉著。曾在當地醫院就診(具體治療不詳),4天來皮損進行性加重,即到我院急診科就診。既往體健,無相關腫瘤及免疫系統病史。
體格檢查:生命體征平穩,內科系統查體無特殊異常體征。皮膚科查體:軀干及四肢皮膚見泛發環狀、回狀紅斑,邊緣寬約1~2cm,環狀邊緣隆起,呈鮮紅色和紫紅色,壓之不褪色,內附鱗屑,局部見環狀色素沉著(圖1)。

圖1 1a:腹部回狀紅斑,腹部皮損已大部分消退;1b:背部回狀紅斑大部分消退,伴有色素沉著;1c:雙上肢環狀、回狀紅斑;1d、1e:雙側下肢環狀、回狀紅斑
實驗室及輔助檢查:紅細胞沉降率測定(儀器法):血沉96.00(mm/h)。血細胞分析:白細胞數11.4×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76.9%;淋巴細胞百分比17.3%;女性腫瘤標志物全套13項(核醫學)、類風濕因子、抗鏈球菌溶血素“O”實驗,抗核抗體測定(ANA)均回報未見明顯異常。真菌熒光染色鏡檢(1個部位):真菌熒光染色鏡檢腿部:真菌陽性。乳腺檢查(含腋窩淋巴結)-超聲報告單右側乳腺內低回聲結節(BIRADS:III類)。雙側乳腺內多個囊性結節(BIRADS:II類)。胸部CT報告單示:(1)右肺中葉鈣化灶;(2)右側附件區囊腫;(3)肝膽胰脾腎、子宮CT掃描未見明顯異常。雙下肢血管檢查-超聲報告:(1)雙下肢原發性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左側重度,右側輕度);(2)左側小腿肌間靜脈擴張聲像。皮膚組織病理:網藍狀角化,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淺層血管附屬器周圍見大量紅細胞外溢,中等量中性粒細胞浸潤,可見核塵,部分血管壁可見血管纖維素樣壞死(圖2)。

圖2 2a~2b:網藍狀角化,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淺層血管附屬器周圍見大量紅細胞外溢,中等量中性粒細胞浸潤,可見核塵,部分血管壁可見血管纖維素樣壞死(HE,2a:×200;2b:×400)
診斷:匍行性回狀紅斑。治療:口服抗組胺藥物、抗生素,外用糖皮質激素乳膏等治療2周后皮疹大部分消退,部分遺留色素沉著。
討論匍行性回狀紅斑系機體對腫瘤組織的一種過敏反應,病因不明。被認為是一種專性副腫瘤性皮膚綜合征。臨床表現:皮疹好發于軀干四肢、有劇烈瘙癢,起初為小丘疹,離心性擴大,成環狀,環中央不斷有新疹發生,形成同心圓,向外擴展,相互連接構成水紋狀、腦回狀、圖案狀等奇異形態。預后取決于合并腫瘤的狀態,多數病例惡性腫瘤去除后,皮膚組織癥狀很快好轉或消失[1]。匍行性回狀紅斑發病確切機制仍有爭議,但懷疑是惡性腫瘤引發的免疫反應,需建議患者進行癌癥篩查等檢查[2]。本病需與下列疾病鑒別:離心性環狀紅斑,本病為一種原因不明慢性反復發作的環狀紅斑性疾病,起初為淡紅色扁平丘疹,離心性擴大,本病可自行緩解,預后良好。慢性游走性紅斑,為萊姆病的皮膚表現,有蜱蟲叮咬史,初起位于叮咬部位,紅斑發展緩慢,可在組織病理中發現螺旋體病原。風濕環狀紅斑,為風濕熱皮膚病表現之一,紅斑游走性和多發性,變化較快,常在數小時或2~3天內消失,紅斑無鱗屑。組織病理中炎細胞為多形性,有中性粒細胞浸潤及其他風濕熱臨床癥狀[3]。
本例患者皮膚組織病理的表現基本符合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該病是皮膚科常見的血管炎,是一組原發于皮膚血管壁及其周圍炎癥變化的疾病;兒童及成人均可累及,以青年女性多見。本病的病因為多種致敏因素導致與免疫復合物沉積相關的III型變態反應,病程長,易反復,皮損特點為多形性,可有紅斑、丘疹、風團樣皮疹、水皰、紫癜、結節或潰瘍等,并以某種損害為主,呈對稱分布,下垂部位如小腿多發,常伴乏力、發熱、疼痛,關節或胃腸道,嚴重可有神經系統等癥狀,腎、肺、脾、關節等均可受累。實驗室檢查白細胞一般無明顯變化,有時可增高,急性發疹時有血小板暫時性降低,伴有血沉增快,血清總補體可降低。本病為自限性皮膚病,治療僅有皮損時,可用支持治療,可選用抗組胺藥,非甾體類抗炎藥等一般治療。如有系統累及或有潰瘍的病例,可選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氨苯砜等藥物[4,5]。
本例患者不明原因出現大小不一的環狀、同心圓狀及多環形紅斑,部分呈木紋狀外觀,呈逐步消退趨勢,出院2個月后復診,見皮疹完全消退;臨床診斷符合匍行性回狀紅斑,該例患者雖然腫瘤標志物無明顯異常,由于未能行相關胃腸鏡檢查,PETCT檢查及骨髓穿刺檢查(患者自行拒絕相關檢查),不能排除實體腫瘤存在風險,故建議其定期我科門診復診,長期隨訪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