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是云南省重要產業,洱源縣作為云南省煙葉種植大縣,近年來,在煙葉產業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煙葉病蟲害問題依舊是影響煙草產業收益的難點。在新形勢下,基于洱源縣煙葉種植現狀,分析煙葉病蟲害問題及防治措施是確保煙葉種植效益最大化、助力煙農增收的關鍵所在。
該病通常在煙葉種植中后期出現,以高持續性、大范圍發病為主要特征,嚴重時可持續發病至煙葉成熟期,剛開始時病發部位大多集中于植株下部葉片,之后慢慢向上部葉片蔓延。病發部位也由直徑小于1 mm的小塊斑塊發展為直徑大于10 mm的大塊斑塊,且容易破損、出現裂孔,甚至也有部分更為嚴重的煙葉病斑斑點之間彼此連接成片,最終導致葉片焦黃脫落。首先,挑選抗病性好的種植品種,重視全過程栽培監管,有規律施肥、灌溉,加大植株間栽種間距,科學密植;科學用藥,常用藥劑為50%濃度退菌特,發現病害時,立即將藥液均勻噴灑至葉面,防止病癥蔓延。
蚜蟲多發于溫度高、降水少的時節,喜歡附著于煙葉嫩芽和莖尖部位,其蟲體構造較為獨特,可以依靠刺吸來汲取葉片水分。蚜蟲也會自體內分泌毒素較高的液體,減緩葉片成熟速度,在被蚜蟲入侵后葉片會有發黑癥狀,也會繼續引發其他類型疾病,致使產量大減。防治蚜蟲時,主要借助煙蚜繭蜂進行生物防治,煙蚜繭蜂是煙蚜蟲主要天敵,利用人工飼養煙蚜繭蜂,大量投放到煙田,形成優勢群體,控制煙蚜、減少蚜蟲病毒傳播、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此外,在煙葉幼苗期覆蓋地膜,隔絕蚜蟲,防范煙葉移栽期間病毒入侵,同時也能減少藥劑使用量。
該病又名火燒病,一旦病發,煙葉下會出現直徑大約為2 cm的穿孔,通常自植株根部為起點,慢慢向上擴散并不斷加劇,在生長繁茂期發病可能性更大,且侵害范圍較廣,可以使得整片煙田內70%煙苗被侵害。就往年病發情況來看,在天氣變化較大的時節,該病出現概率更高,也被煙農稱為“氣候斑”,實際發病時癥狀很容易觀察且較好辨別,需盡快采取防治措施。可強化田間管理,經常翻曬田間土壤,并做好清理,避免滋生病菌,在剛開始觀察到病癥時便立即清除病變葉子,防止病害蔓延。若已有大量煙葉受到病害影響,需立即使用藥劑防治,可以使用波爾多液處理煙田土壤。
對于各類病蟲害而言,化學防治技術見效最快、效果最佳,但也會給空氣、土壤等帶來不良影響。在使用化學藥劑時,最好挑選對生態環境危害小、毒副作用少的綠色藥劑,盡可能減少實際使用劑量。在保證防治效果的同時盡量減少對生態環境、煙葉的危害,避免藥劑殘余,在使用藥劑時,注意不要長時間只用一種藥劑,將多種藥劑輪換使用,提高病蟲害抗藥水平,降低防治難度。
物理防治技術是依靠光、熱、電、聲波等物理方法防治各類病蟲害,環保性強,其應用有助于煙葉綠色化種植,具有較高的生態價值。例如人工捕殺法,首先清除病株,并處理好植株中的病變部位,再依靠光能、電能、色彩等進行防治,目前比較常用是殺蟲燈及色誘板。除此之外,加強管理溫濕度,例如在煙葉播種前采取曬種、浸種等種子處理措施,便于后期病蟲害防治,在實際應用時,廣大煙農需基于具體蟲害類型妥善做好防治工作,采取可行性高、見效及時的物理手段。
生物防治技術遵循食物鏈規律,在維持煙田生態平衡的基礎上減少害蟲數量,具有綠色環保、無害無毒、易于操作、性價比高等優勢,近年來受到煙農歡迎。最常用的有3種防治方法:第一種是性誘殺技術,借助昆蟲雌性激素來捕捉蛾類害蟲,擾亂害蟲正常交配,減少害蟲數量;第二種是研制生物制劑。最后一種是天敵法,即以益蟲治理害蟲,通過在田間投放適量煙葉害蟲的天敵,不但不會污染生態環境,經濟效益較高,例如投放赤眼蜂來消滅煙青蟲等。
品種品質是影響煙葉產量和質量的重要因素,抗病、抗蟲性能好的煙葉品種可以降低多種病蟲害發生概率,現階段,中國大多選用K326、KRK26等品質優、抗性佳的煙葉品種。選種后,需進行種子處理,在正式播種前提前消毒,并通過包衣技術強化種子抗病、抗蟲性能,仔細消毒田地土壤,防止土壤中的真菌影響煙葉生長。煙農平時要多關注煙草品種改良信息,適時更換煙葉品種,避免長期種植同一品種,基于地區氣候、土壤條件做好選種工作。
煙稻輪作是現階段煙草種植主要模式,通常依靠漂浮育苗手段來進行育苗、壯苗等,縮短煙葉緩苗期,強化煙葉綜合抗性,另外,移栽期也是多種病蟲害高發期,此時做好移植管理工作十分關鍵。具體移栽時,務必要慎重小心,防范各類病毒病,特別是花葉病等,若此時防治不當,會加大后續防治難度。重視整地和施肥工作,深翻晾曬土壤,達到消滅病菌、蟲卵的目的,減少后續病蟲害侵害,整地過程中要確保地面整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