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業技術的快速發展,對蠶桑生產經營模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蠶桑養殖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要以實現高效養殖為目的,綜合分析目前蠶桑生產經營模式的弊端,創新現代化蠶桑生產經營模式,在優化蠶桑種養技術基礎上,幫助廣大養殖戶增收增效,促進蠶桑產業可持續發展。
目前,家蠶養殖主要問題包括:蠶桑種養不規范、種養人員老齡化嚴重、機械化效率低、種養效益較低、技術水平停滯不前、生產經營粗放等。隨著時代發展,蠶絲需求量日益上漲,而傳統的生產經營模式已無法適應時代發展需求,有統計表明,中國蠶繭產量已高達71萬t,但種養人員經濟效益卻始終停滯不前,致使桑園面積大范圍縮減。目前,中國云南、陜西、四川等區域蠶桑產業發展態勢良好,而江蘇、浙江等蠶桑主產區卻出現發展萎縮現象,生絲價格停滯不前,平均每千克僅38元左右,這與當前經濟發展極不相符,追其根源,與蠶桑生產經營模式落后有直接關系。另外,一部分區域在栽桑養蠶過程中受到病蟲害影響,濫用藥物、技術措施不科學等問題日益嚴重,無法從根本上保障生絲質量,削弱了蠶桑產業市場競爭力。
浙江省、江蘇省作為蠶桑主產區,其生產經營模式較為傳統,存在諸多弊端,例如機械化程度不高、生產經營過于分散、生產效率低下等。部分繅絲廠在實際生產環節機械化水平偏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人力勞動量,阻礙了招工進度,加之人工流失嚴重,致使部分公司倒閉、破產。
目前,國內蠶桑產業發展離不開絲綢制造、繅絲、蠶繭生產等,其中中低端絲綢在市場上占據了較大的競爭地位,而生絲在醫美、食品、環保涉及領域較小。
綜合來看,當前栽桑養蠶人員及繅絲工年紀普遍偏大,僅有少部分青年人。有調查顯示,中國東西部蠶桑產區繅絲工平均年齡均在52歲以上,而養殖人員平均年齡則高于58周歲。
如今,中國蠶桑生產經營模式、技術方法均存在一定缺陷,此種問題在部分蠶桑主產區普遍存在,僅有少數蠶桑企業采用先進加工工藝,實現了產業及技術的融合發展。
中國蠶桑生產主區均受到了蠶桑價格波動等因素影響,對蠶桑產業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2012年,浙江嘉興蠶繭價格出現巨大波動,價格下跌致使桑園面積減少45%,這無疑會降低桑蠶種養戶的積極性及熱情度。
分析當前蠶桑生產經營技術狀況,技術水平要遠遠落后于蠶桑產業未來發展需求。政府部門要發揮自身引導作用,借助政策引導蠶桑產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同時,不斷強化資金扶持力度。部分地區已在政府引導下,通過對地方蠶桑產業資源的優化與整合,加大政策及資金扶持力度,為企業和農民發展蠶桑產業提供支持。
政府部門通過政策宏觀調控,選擇與當地蠶桑龍頭產業合作,逐漸提高當地蠶桑產業影響力。通過創建地方蠶桑產業品牌,幫助地方桑蠶品牌贏得市場競爭力,在政府部門引導下,推行企業、農民、合作社一體的經營化模式,向各地推廣優秀經營生產模式,帶動地區蠶桑產業發展。另外,要進一步優化當地蠶桑養殖結構,為蠶桑產業未來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
要想推進農村大力發展蠶桑產業,就要逐步融入禽類、魚類、蔬菜、中藥等桑園套種元素,促進桑茶、果桑等生態業與絲綢、服裝等產業融合發展,再通過供應鏈模式向企業或農民提供所需原料,由企業提供技術保障,優化產品質量。一方面,要將蠶繭市場價格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另一方面,要實現資源的合理優化與配置,促進生態種養業的發展,鞏固蠶桑產業市場競爭地位。
要想進一步調整與優化蠶桑主產區產業結構,就需在蠶桑生產經營過程中融入多元化產業,在規范技術標準的同時,對蠶桑副產品實行深加工制度,盡可能提高桑樹綜合利用率。為保證桑葉、桑葚和蠶繭質量,確保農民向企業提供優質桑產品,可由企業向農民提供技術支持,帶技術入戶,深入指導農民進行標準化、規范化生產。另外,通過引進機械化設備提高企業生產經營效率,盡可能減少人力勞動量,促進蠶桑企業從勞動型逐漸向技術型方向轉變。
要想全方位打開蠶桑生產經營市場,拓展市場規模,就要充分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利用電商銷售模式拓寬銷售渠道。政府部門也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深入推廣地方蠶桑品牌,利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推廣模式,提高蠶桑產品宣傳效率及宣傳質量,為地方農產品打造良好的品牌效應,在幫助蠶桑產業增收增效的同時,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綜上所述,現代蠶桑產業應走高效發展模式,合理配置并優化蠶桑產業資源,在打造優質產業鏈的同時,提高桑蠶產品質量。政府部門無論在資金還是政策方面,均要予以一定支持,逐漸為傳統蠶桑產區注入源源不斷的技術力量,支持現代蠶桑產業發展。另外,還可大范圍推廣普及多元化種養模式,為蠶桑產業開辟可持續發展道路,促使現代機械和新工藝、新技術融合發展,為未來蠶桑產業開拓良好的發展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