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對于豬肉及其制品的需求量進一步增加,加上生豬養殖技術的進步,促進了養殖業的發展。保育豬養殖是重慶市重點產業,保育豬養殖較好滿足了市場需求,一定程度促進了養殖戶增產增收,促進養殖工作朝著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對于保育豬來說,加強飼養管理,有效防控疫病,是促進其生長發育、保證養殖效益和質量的關鍵,由于部分養殖人員對飼養技術掌握不足、疾病防治意識有待提高,對保育豬生長造成了影響,相關養殖人員還需掌握一定的飼養技術,改善養殖誤區,同時降低疾病發生率,促進養殖工作發展。
保育豬適宜生活在涼爽、干燥生活環境中,在養殖過程中,需結合重慶市氣候實際情況,為生豬創造適宜的生長環境。飼養前,需做好圈舍的打掃工作,徹底做好消毒清潔工作,改善通風、溫度與濕度狀況,保證保育豬能夠獲得較好的生長環境。
飼養前,可對保育豬圈舍做好全面清潔,使用高壓水槍先對圈舍墻壁、地面、欄板、飼料槽等做好徹底清理,檢查喂養設施和飲水設施是否能夠正常運行,避免其運行不暢影響后期使用。檢查好電路、電氣設備的完整性和運行狀態。之后進行消毒,閉緊門窗,促進藥物揮發。消毒后需做好通風工作,待通風空置一段時間后,才可以進行后續的飼養工作。
保育舍需要控制好溫度、濕度。一般情況下,4周齡生豬適宜溫度為21~23℃,濕度為67%~69%,隨著周齡的遞增,環境溫度可適當降低,空氣濕度維持在70%左右,一般8周齡以上的保育豬適宜的生長溫度在19℃左右,日常還需加強環境監測,嚴格控制好溫度與濕度,促進保育豬生長。另外,還應做好圈舍通風工作,保證圈舍中空氣流通,也要避免長時間通風而影響圈舍溫度。做好一切準備工作后,才可以進行后續的飼養工作。
剛斷奶的仔豬可讓其在原先圈舍中生活一段時間,1周左右,選擇合適的時機將其轉入到保育舍中,并做好合理分群工作。通常情況下,分群要將原本一窩的仔豬在一個圈舍中飼養,且保證所有保育豬日齡相同,體重差別較小。對于體弱的保育豬,可單獨飼養一段時間,待其身體恢復后,可進行混群飼養。同時要控制好養殖密度,避免養殖密度不科學為其生長造成不利影響。通常,保育舍中保育豬飼養數量可控制在15~20頭,不要超過25頭,保證所有保育豬能夠有0.5 m的活動空間。當仔豬進入保育圈舍前,飼養管理人員需提前進行生活調教,使其能更好適應新的生活環境,提高保育質量。
要科學開展保育豬的飼喂工作,促進保育豬生長。要從正規途徑購買飼料,做好科學搭配,保證飼料可以滿足保育豬生長對于各種營養物質的需求。合理控制好飼喂量,定時定量投喂,投喂前做好食槽的清潔工作。仔豬剛剛進入保育舍時可先用代乳料進行喂養,之后逐漸減少飼喂量并用其他飼料進行替換,避免土壤更換造成保育豬出現應激的情況,保證其順利度過保育期。為避免應激,增強仔豬免疫力,可以在其飼料或飲水中加入維生素、葡萄糖、礦物質、中草藥等。飲水要保證干凈、衛生、充足,溫度適宜,不宜過涼。每天飼喂時間和次數都應該固定,注意少喂勤添,禁止飼喂變質、過期的飼料。
隨著養殖集約化程度的提高和生豬調運的日益頻繁,為疫病傳播埋下了隱患,現階段依然存在疫病高發的可能。為做好疫病防控,可采取自繁自養的養殖方式,必要時進行保育豬引種,還需規范引種工作。首先,要明確引種地疾病發生情況,禁止從豬病高發地引進保育豬。在保育豬進入養殖場前,可先進行車輛及保育豬的消毒工作,之后要單獨隔離飼養,加強護理。隔離一段時間確定其無攜帶疫病后,才可以進行混群飼養。在日常養殖過程中,可以采取封閉性的飼養方式,遵循“全進全出”的養殖原則,外來車輛、牲畜、人員一律禁止進入養殖場。
養殖場可以在當地獸醫部門的指導下,結合養殖實際及區域疫病流行情況,制定科學有效的免疫程序,做好保育豬的免疫接種工作。例如,對于4周齡保育豬,可進行口蹄疫首次免疫,9周齡后進行二次免疫。6周齡后可進行豬偽狂犬病2次免疫,8周齡進行豬瘟二免。
需從正規途徑購買疫苗,科學進行儲存。豬口蹄疫疫苗屬于滅活疫苗,同油佐劑混合乳化制成。應在2~10℃環境下儲存,使用前要充分搖勻,在豬耳根后肌肉注射,使用劑量為2 mL,免疫期長達半年。接種完成后,要注意觀察是否存在不良反應,一旦存在不良反應要及時作出有效處理。
做好保育豬舍的消毒清潔工作,有助于降低疾病發生概率。可在養殖場進出口處設置消毒池,對養殖人員、車輛做好消毒工作。養殖人員要注意衛生,勤洗手、勤消毒,穿好防護衣物,佩戴口罩、手套等。對于養殖產生的各種污染物,要及時處理并清潔,對養殖產生的糞污進行無害化處理。結合養殖實際情況和疫病流行情況,制定科學完善的消毒清潔制度,提高消毒清潔工作的規范性。在疫病流行高峰期,可適當加大消毒頻率。要科學選擇消毒藥物,保證藥物使用劑量合理,能夠較好殺滅各種細菌病毒,降低疫病傳播概率。
日常應做好驅蟲工作,以免寄生蟲病高發制約保育豬健康生長。驅蟲時,首先要明確其易感染的寄生蟲種類,選擇新型、廣譜、高效、安全的驅蟲藥物,及時驅除保育豬體內和體外的寄生蟲。一般可選擇伊維菌素、阿維菌素等藥物,可及時驅除疥螨等寄生蟲;蛔蟲、毛首線蟲等可選擇芬苯達唑、阿苯達唑進行驅蟲,驅蟲工作一般在保育豬42~56日齡進行。首次驅蟲后1周,可再次進行驅蟲工作,并注意環境衛生。
日常還需加強疾病監測工作,保證及時發現疫病并采取措施,避免疫病加重或在豬群中傳播。在保育豬生長過程中,應密切關注其生長狀況,若存在發熱、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咳嗽、腹瀉或便秘等情況時,應及時采取有效的隔離策略,對其生長環境及飼養器具等進行消毒,同時密切關注同圈舍其他保育豬的生長情況。之后結合患病豬臨床癥狀,結合實驗室診斷等方式,對疾病進行精準診斷,并針對性用藥,及時做好疾病治療,避免疫病大范圍蔓延。
綜上所述,保育豬飼養和疾病防治技術關乎養殖工作的可持續發展,為保證養殖質量,還需進一步強化保育豬飼養技術,并加強疾病防治技術的學習,在實踐中做好技術應用。畜牧防疫部門應進一步強化和改進飼養技術,做好技術推廣工作,加強監督,促進保育豬養殖工作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