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奶牛出現乳房炎概率明顯要高于中青年奶牛,尤其是多胎次奶牛及產乳量過高的奶牛發病率遠高于其他奶牛。若奶牛抵抗力免疫力較弱或奶牛出現產后敗血癥、布氏桿菌病及急性子宮內膜炎,都會降低奶牛抵抗力及免疫力,導致奶牛患乳房炎概率較高。
環境管理水平低或環境管理措施不當也是引發奶牛乳房炎的重要因素。通常情況下,若奶牛牛舍若環境潮濕、通風不暢,擠奶工具沒有完全消毒,在擠奶后沒有按照相關規定對乳房進行消毒和清洗,容易誘發奶牛乳房炎。同時在飼養過程中,養殖人員沒有按照相關技術標準存儲飼料,導致飼料發霉及變質都是奶牛發生乳房炎誘因。管理人員應嚴格重視環境管理,盡可能降低奶牛患乳房炎的風險。
奶牛乳房炎直接因素是病原微生物侵入及感染,造成奶牛乳房炎微生物有很多種,例如大腸桿菌、棒狀桿菌、鏈球菌屬及其他腸道桿菌,布氏桿菌屬及分枝桿菌屬也會引發奶牛乳房炎。這些微生物及病菌通過乳頭管口入侵奶牛機體,從而導致乳房炎。
通常情況下,奶牛乳房炎往往由于擠奶不衛生引起,還因為擠奶機械故障導致。在使用機械擠奶過程中,可能出現消毒系統故障的現象,在擠奶后,相關系統沒有及時消毒,在下次擠奶前機械內部留有病菌或病原體,感染奶牛,從而造成奶牛乳房炎。奶牛乳房炎是一種傳染性疾病,若養殖場中一頭奶牛感染乳房炎,會引發養殖場內部其他奶牛出現乳房炎癥狀,嚴重危及到奶牛養殖質量。母牛自身遺傳因素也會造成乳房炎。一些疾病也可能引發奶牛乳房炎,例如產后癱瘓、脫衣不下等,或奶牛乳腺組織構造缺陷、乳頭不規則、異常泌乳能力及吞噬細胞功能差也會導致奶牛乳房炎。
奶牛乳房炎可分為急性乳房炎、慢性乳房炎及隱性乳房炎。急性乳房炎是由于上述各種原因直接作用于奶牛乳房內部,乳汁滯留蓄積在乳房中,病原微生物感染導致。患病奶牛乳房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充血、腫大、疼痛和溫熱現象,同時奶牛泌乳量降低、乳汁稀薄并且伴有絮狀物。除此之外,患病奶牛還會出現精神不振、食欲下降、乳房堅硬及體溫升高等表現。嚴重患病奶牛還會出現乳汁黃水樣,乳房外表呈現深褐色甚至發黑現象,病牛會因為乳房疼痛不愿下臥,迅速消瘦。患病奶牛乳區彈性下降,奶牛乳區出現大小不等的硬塊,部分奶牛乳房腫脹但是無全身癥狀。隱性乳房炎患病奶牛的乳房和乳汁沒有肉眼可見的異常現象,同時也沒有具體的臨床癥狀,但是患病奶牛乳汁內部體細胞及細菌數量不同于正常乳汁,乳汁由弱酸性轉變為偏堿性,白細胞數量明顯增多。要想檢查隱性乳房炎,應使用實驗室檢查方法檢測奶牛乳汁,從而降低奶牛乳房炎發病及傳染概率。
奶牛乳房炎分為顯性的臨床型乳房炎和隱性的乳房炎,會對奶牛健康及乳汁質量造成不良影響。養殖工作人員能通過肉眼觀察及實際檢查發現臨床型乳房炎的明顯病態過程。同時乳房炎發病期從每年6月開始,7~9月是此病高發期,在奶牛泌乳或停乳時間段發病概率較高,治愈周期相對較長。
首先,養殖工作人員要保證牛床及相關硬件條件設計合理,保持良好的環境衛生,保證奶牛牛舍內部干燥清潔,及時清理奶牛糞便,使用清潔水刷洗牛體,保證奶牛后驅及尾部的清潔,有效降低奶牛乳房炎發生概率,降低奶牛被微生物及病原體感染的概率。牛舍內部要保證良好通風,在牛舍地面使用干草或石灰來保持內部干燥及消毒,控制好奶牛的養殖密度,奶牛過多也易患乳房炎。同時還應在日常飼養過程中結合當地溫度及季節使用不同的養殖方法,在中國北部地區冬季,應設置良好的保溫措施,避免奶牛出現其他疾病,進而引發奶牛乳房炎。在夏季,應保證良好的降溫措施及通風,降低奶牛生存環境中的微生物及病原體數量,減少季節應激反應。應針對擠奶環節進行培訓,保證按照相關規定操作,在擠奶時應保證牛體潔凈,注意清潔乳房及奶牛后驅腹部和牛尾部位,這些部位中往往隱藏大量細菌,能通過擠奶環節侵入牛體中引發乳房炎。進入泌乳期后,應進行乳房炎檢測,一旦發現疑似病例或確診病例時,應及時聯系獸醫進行處理,并且進行加急隔離,避免對其他奶牛造成不良影響。最后要保證在每次擠奶前后都對擠奶設備進行消毒處理,鮮奶應科學放置,并且在24 h以內送至乳品加工廠。應對奶牛注射乳房炎疫苗,有效預防奶牛乳房炎,現有的乳房炎疫苗能對無乳鏈球菌、金黃葡萄球菌及停乳鏈球菌、大腸桿菌都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
合理的飼料配置也能有效抵制乳房炎,經研究證明,維生素、礦物質、腐殖酸及中草藥可治療乳房炎。若奶牛體內缺乏硒元素、維生素A及維生素E,都會增加奶牛臨床型乳房炎概率,養殖人員應合理配置日常飼料,提高奶牛抗感染能力及奶量。在奶牛泌乳期加入維生素E及硒元素,有效降低奶牛在泌乳期出現乳房炎的概率,即便此時出現乳房炎,也能有效縮短病程,提高治療效果。在奶牛飼料中按照體重增加25 mg蛋氨酸鋅,也能有效降低奶牛乳房炎發病率,同時還能提高產奶量。添加維生素A能有效抵御隱形乳房炎。
奶牛乳房炎是由于奶牛乳房受到外界微生物及病原菌侵襲而導致的,可使用抗菌藥物來進行治療。在應用抗菌藥物前,應先對奶牛使用藥敏試驗,篩選抗菌藥物,有效避免奶牛藥物過敏,避免濫用抗菌藥物,導致奶牛出現抗藥性,影響藥物效果。常用的抗菌藥物主要包括碳酸氫鈉、青霉素、鏈霉素、四環素及卡那霉素等。將藥液稀釋到一定濃度,然后通過乳頭管直接注入乳池,并且在局部區域保持相對較高的濃度。首先,應將奶牛患病區的乳汁擠凈,同時將碘酊或酒精涂于乳頭及注射器管口,一端連接去尖的針頭,另一端連接注射器,將藥液注入奶牛乳池內部,注射完畢后用手指捻動乳頭管,從乳頭不斷向上按摩,使藥液擴散,每天注射2~3次。封閉療法就是在臨床中采用全身封閉的療法,使用0.25%~0.5%普魯卡因200~300 mL對病牛進行靜脈注射,能夠加速奶牛代謝、降低奶牛疼痛。同時也能使用局部療法,使用0.25%~0.5%鹽酸普魯卡因配合20 mL青霉素,連續3 d對母牛乳房基部進行注射。也可使用青霉素、林可霉素及四環素等抗生藥物對患病奶牛進行乳房灌注。通過熱敷法、紅外線療法、激光療法及乳房按摩和增加擠奶次數等提高奶牛治愈率。
天然中草藥具備無耐藥性及無殘留等特點。中草藥治療原則是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同時兼顧健脾胃,能夠單獨治療奶牛乳房炎,也能與西藥聯合治療。其中,仙人掌療法是針對急性乳房炎的中藥治療方法,急性乳房炎是由于奶牛胃熱導致的熱毒,經脈受阻氣血瘀滯,仙人掌屬于苦寒物,將其外敷具有行氣活血、清熱解毒的療效。對于確診內急性乳房炎的奶牛,能夠使用數片仙人掌,去刺搗成泥狀,涂抹于患病奶牛乳房,每天1次。正常情況下,4 d左右奶牛乳房紅腫消失,擠奶通暢,奶牛沒有明顯的疼痛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