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以其源于天然、副作用小、依賴性低、價格相對便宜的特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新型冠狀肺炎在全球肆虐,在西醫沒有特效藥的背景下,中醫的治療效果引起世界的關注,以甘肅道地藥材為主藥研發的中藥制劑,對于疫情的治療和防控發揮重要的作用。全國統一普查的363 個主要中藥材品種中,定西有135 種,占37.2%;中醫藥常用的130 多種中藥材品種中,定西有97 種,占75%左右。隨著我國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養生保健,道地藥材受到人們的青睞。
“十三五”期間,定西市中藥材種植面積穩步擴大,2020 年達到164.7 萬畝,有較大規模中藥材加工企業52 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 家,省級龍頭企業16 家,通過新版GMP 認證的企業22 家,個體加工戶3 000 多戶,年加工轉化各類中藥材35 萬噸;中藥材靜態倉儲能力100 萬噸,倉儲品種320 多個,年周轉量達200 萬噸;有中藥材經營企業500 多家。
通過對11 家年加工產值大于2 000 萬元的企業調查發現,大部分企業經營范圍主要是地產中藥材的種植、購銷、倉儲、中藥飲片加工、植物原料提取、中藥配方顆粒代制、植物液汁及浸膏、固體飲料、中藥材檢測服務等。其中大部分的業務主要集中在中藥材購銷業務和飲片加工。少數幾家規模和產值具有優勢,其余企業產值差距不大,且經營范圍趨同性強。11 家有代表性的中藥材加工企業的經營范圍和產值如表1 所示。
定西具有特殊的地理優勢,道地藥材種植面積逐年上升,產量逐年增加,倉儲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依靠原產地的優勢加工企業產值逐年提高,整體呈現良好局面,但作為道地藥材重要產地,與其他藥材大省的加工產值相比,對當地經濟的貢獻實屬有限。加工企業主要業務為初級原料加工和常規飲片加工,沒有緊盯市場的需求開展業務,大多數企業以傳統的加工方式加工和售賣初級加工品,或者為其他制藥廠代加工初級原材料,在藥材供應鏈上處于源頭供應方,沒有真正進入供需循環系統。整個行業對藥材加工市場的發展態勢和出現的新業態缺乏精準研究。本文基于這個出發點,在對藥材加工的發展現狀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定西市藥材加工的發展思路,為決策者提供制定政策的參考,為業界發展拓寬思路。
2.1 產業鏈不流暢,經濟效益偏低。2020 年定西市持有《藥品生產許可證》的加工企業73 戶,其中省級以上龍頭企業21 戶,規模以上企業29 戶,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 億元的企業6 戶。全市中醫藥工業企業總產值44.48 億元,其中29 戶規模以上企業總產值30.15 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8.2 億元。總體來看,一是業務量不斷擴大,加工能力相對提升,初級加工占比高,缺乏高附加值加工。還存在一部分小規模的家庭作坊,加工形式以簡單設備和人工操作相結合的形式對自家生產的藥材進行粉碎性的加工和切片加工,原材料的質量和加工環境缺乏監管,加工的產品一般以比較低的價格流入市場。全省中藥材產后初加工量不足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大部分藥材仍以原料出售,產業鏈偏短,缺乏延伸服務。二是加工企業主營業務趨同化嚴重,業務單一,缺乏創新和科研投入。三是產業鏈短,增值能力弱。現有的初加工主要是產后清洗挑選、切片和飲片加工,中藥材有效成分分離提取等精深加工企業占比很低,缺乏與科研院所及醫院的深度合作。

表1 11 家中藥材加工企業經營范圍調查表
2.2 藥材質量缺乏有力監控,加工的產品不達標。中藥材的種植以農戶家庭和簽約式的基地種植為主,完全規模化種植的比例不高,由于農戶缺乏科學種植觀念,同時缺乏有針對性的培訓。藥材種植分散,缺乏科學的規范化種植技術和生產標準依據,標準缺失極易引發藥品安全系統性、區域性風險。重茬連作,濫用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重金屬、農殘超標,生長年限不足,采收時間不當等。致使加工原料的質量不能保證。對岷縣、定西和隴西三個縣的家庭加工作坊走訪發現,作坊存在藥材存放不科學、環境衛生不達標、機器設備落后、包裝物不環保等問題。藥材烘干過程中一些非正常手段也屢禁不止。職能部門對相關農資品投入使用沒有明確的規范,對于容易造成農殘超標的農藥使用缺乏監管機構監督,流通加工環節監管不到位,致使進入市場的部分中藥材原料和切片,缺乏嚴格品質檢測和安全指標控制。有藥品檢測業務資質的公司比例過低。藥材的品質處于中低水平,藥材價格上不去,種植戶和企業的收益增加不明顯。
2.3 中藥新藥研發相對滯后,品牌效應尚未形成。隴藥“甘味”品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中醫藥新產品研發力量有所提高,與省級醫院研發的新藥品種不斷增加,基本都在各研發單位內部消化使用,沒有推廣出去。獲得批準的國家級中藥新藥品種仍然偏少,而新產品中除少數產銷量達到一定規模外,大部分仍處于試用階段。新藥開發相對滯后,缺乏“拳頭”產品,藥材深加工的優勢沒有顯示出來。
2.4 中藥材初級加工占比高,未形成一體化產業鏈。中藥材加工銷售企業整體科技含量比較低,除佛慈中藥制藥集團、奇正藏藥制藥集團、甘肅省“獨一味”藥業公司等少數國營和民營大中型企業工藝技術裝備較先進外,大部分中藥企業生產經營的工藝技術裝備水平與GMP 的要求差距明顯,大多數中藥材加工企業規模小,缺乏技術人員,工藝流程粗糙,精深加工開發不足,科技含量不高,產品附加值低,藥材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目前藥材的加工主要集中在中藥切片和打磨粉末,輻射面有限,對產業的發展缺乏帶動作用,在做強飲片加工的基礎上,發展中藥提取和養生,加大制作藥劑、顆粒以及藥渣再利用。堅持綠色生態發展理念,發展新的增值性強的業務,開拓新領域。
3.1 做大飲片加工。加強現有飲片加工企業的整合提升和GMP 改造力度,在已認證通過22 家的基礎上,加快其他企業的改造認證力度,依托廣藥白云山、馮了性藥材、中天藥業、奇正藥業等中藥飲片骨干企業,以甘肅隴藥標準化生態產業園及甘肅隴藥產業孵化園項目為主,推行統一倉儲、包裝、標簽、票據、質檢的“五統一”管理模式,實現由粗放中藥飲片向精制中藥飲片轉變,打造藥材質量過關、包裝符合藥材保鮮、質檢符合行業標準的飲片產業。飲片的加工在保證中藥材質量的前提下要滿足市場多元化的需求,根據不同消費群體推出多樣化包裝設計,滿足不同生活場景的需要。營銷渠道不再是專注于零售藥店,加入時尚消費場所,吸引高消費人群的關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營銷模式,增加飲片加工的收益水平,為加工企業贏得更大商機和更高盈利。
3.2 做精中藥提取。鼓勵中藥提取企業引進高新技術,加速與科研單位合作并促進成果轉化,增加中醫藥產品附加值。通過高新技術引進,結合傳統提取技術,大力發展醫藥中間體提取,促進中藥提取物規模化,培育壯大中藥原料提取物產業。同時,積極適應中藥生產企業原料前處理產地化趨勢,引導一方制藥、三迪植化、民康生物、琛藍醫藥、甘強醫藥等中藥材提取企業加大技改擴能力度,形成規模效應,打造當地中藥原料藥生產基地。進一步脫離以售賣藥材和粗加工為主的初級產業鏈,不斷增強產業的增值效應,借力科技和新技術實現產業升級,鼓勵更多的企業進入這一領域。
3.3 做優現代制藥。立足定西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資源,按照中醫理論指引和實踐為指導,結合市場需求,依托中藥制劑、中成藥生產骨干企業,與省內各大醫院合作生產已經被省藥監局批準的制劑,充分發揮現有的產業鏈優勢,進一步調整結構,以制劑轉型升級、產能有效利用和產業規模的擴大為發展方向,以紅芪口服液、參芪散結丸、芪甲利肺膠囊等國藥準字號產品為突破口,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引進先進裝備,優化生產工藝,加大科研隊伍建設和經費投入,培育有一定自主研發能力的現代制藥加工企業。
3.4 做強復方顆粒。推動中藥經典驗方、醫院制劑配方等復方劑型轉化,擴大復方顆粒中成藥生產規模。抓住國家中成藥配方顆粒生產在甘肅隴西先行試點的機遇,以衛生系統審批的中藥經典驗方、醫院制劑配方等復方顆粒成果轉化為突破口,擴大參芪顆粒、參芪咀嚼片等復方顆粒生產研發和生產規模,推動保健顆粒產品產業化開發。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顆粒型隴藥品牌。
3.5 做優保健康養。用活藥食同源政策,鼓勵九方藥業、千金藥材、馮了性、明治藥業、保和堂等企業開展藥膳食品健康類產品研發生產,開發正平膠囊、參芪顆粒、草本養生茶、金祺茶、紅花籽油、黃精煲、滋補火鍋底料、參芪口服液、銀杞寶、歸芪膠囊等中藥材保健產品,研發以當地特色中藥材為主的膏方、藥膳、藥酒、藥茶、藥枕、藥浴、功能性食品等中藥材保健養生產品,開發苦蕎茶、葛根茶、菊寶茶、決明子茶、隴原四珍、隴原三寶、即食黨參、黨參醋、養生藥膳等中藥材藥食并用產品,結合李氏故里中醫藥健康城建設,推動產品展示體驗和示范推廣,打造隴西中醫藥康養品牌。
3.6 做足藥渣利用。從中藥有效成分提取中藥藥渣廢棄物進行動植物飼料、生物有機肥、營養花卉栽培土生產,推進中藥渣高值化開發、中藥渣絮凝劑和活性炭、中藥渣可燃氣體開發等,實現“變廢為寶”,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推動中藥材產業的生態化、持續化發展。
4.1 依托物流園有效實現供需銜接。藥材產業鏈不能止于藥材種植和加工,還需要物流來實現供應和需求的有效銜接,藥材的儲存和配送必不可少,高效的物流對于降低中藥材產業鏈成本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依托專業的藥材物流園實現中藥材原料和加工品的科學儲存和準時配送,藥材及其相關產品不同于一般消費品,對儲存的條件有一定的溫度和適度的要求,有些制劑產品在配送時有嚴格的實效性。加大物流園硬件設施、冷鏈物流和配套服務滿足藥材及藥品的儲存、配送、流通加工和運輸包裝,以物流園為媒介搭建供需雙方的橋梁,改變傳統松散露天場地交易模式,既能保證藥材的安全儲存,又能為供需雙方提供交流的平臺。
4.2 打造在線平臺助力產業智能化。傳統的交易模式成本高,時間跨度長。解決的途徑是線下交易和線上交易相結合,保持一部分原有交易形式的基礎上,職能部門引薦與已有電商交易平臺合作或者自建在線平臺,為供需雙方提供最便捷的交易,對于已經有合作基礎的交易雙方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縮短交易時間。線上交易的優勢是智能性強,信息的流動性好,供需雙方通過平臺的數據隨時統計出不同品種藥材和切片儲量、成交量、成交時間、流向地域等信息,這是把握市場動向的有力依據。加工企業不再是盲目的根據儲存原料的量來決定加工的量,不按照需求來生產導致的后果就是產品積壓,儲存成本增高,有保質期的產品損失更加嚴重。在線平臺有第三方的金融機構,有效杜絕貨款拖欠現象,有效保證供應鏈上各方利益的平衡,有助于促進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4.3 依靠科技和互聯網逐步建立中藥材溯源系統。中藥材產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標準化,國際和國內都發布了相關的通則及等級標準,藥材的交易越來越有章可循。要有穩定的藥材質量,必須從源頭抓起,借助科技和互聯網,遴選市場上符合甘肅省中藥材種植特點的產品解決方案,從種植環節信息備案開始,到藥材的初加工、包裝材料、儲存條件和藥品檢驗等建立電子追溯系統,將其品種信息、產地信息、農藥殘留及二氧化硫殘余量、其它有害元素等形成二維碼印制在藥材或者切片的包裝上,購買者通過掃碼即可獲得商品的多種信息。達到來可查、去可追的效果。試點成功后可將定西作為甘肅省中藥材認證體系試點地區加以推廣,既能督促中藥材種植戶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也能起到監督藥材初加工企業使用合理科學手段進行加工,有效降低不利于人體健康的有害物質在加工階段產生。對整條供應鏈有序運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依靠科技手段和萬物互聯技術約束種植者和加工企業的不規范操作,不斷提升產品的質量和客戶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