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李靜
酥脆食物人人愛,就連單單聽到“酥脆”這個詞,我們腦子里都會立馬聯想到各種美味食物。中國人可能會想到剛出鍋的油條或是蝴蝶酥,日本人可能會想到天婦羅,英國人可能會想到薯條和炸魚,法國人可能會想到可頌面包,墨西哥人可能會想到脆脆的玉米餅……世界各國雖然在文化、習俗等方面都千差萬別,但對于酥脆食物的喜好卻是相似的。那么,酥脆食物是如何獲得世界各國人民青睞的呢?
如果我們滿身是毛的祖先們“穿越”到今天,他們在休閑時,可能會選擇他們更熟悉的酥脆食物,比如蟋蟀、蚱蜢或甲蟲。研究表明,昆蟲是人類祖先的重要食物之一。昆蟲堅硬的外骨骼讓它們帶有酥脆的口感,而且它們還是脂肪和蛋白質的優質來源之一。
時至今日,人類仍然對吃各種昆蟲情有獨鐘,昆蟲菜式也花樣百出,例如廣西南寧的炸蟋蟀、印度那加蘭邦的美食酥炸蚱蜢等,諸如此類的“黑暗料理”仍大受很多人的歡迎。
除了昆蟲,對我們的祖先來說,植物的根、莖、葉和果實也是能夠提供生脆口感的食物。也許在他們看來,黏糊糊的食物通常已經腐爛或變質,而昆蟲、果實和植物的根、莖、葉所提供的脆脆的口感往往代表食物足夠新鮮、富含營養。

時至今日,人類仍然對吃各種昆蟲情有獨鐘,昆蟲菜式也花樣百出

烹飪使許多原本不酥脆的食物變得酥脆、美味
隨著烹飪技術的不斷發展,酥脆食譜已大大擴展。烹飪使許多原本不酥脆的食物變得酥脆、美味。“脆”源自食物加熱時產生的一系列反應,其中之一就是焦糖化。糖在被加熱到一定溫度后脫水焦化,變得酥脆,同時單糖分子轉化成了多種芳香分子,增添了食物風味。此外,加熱也大大提高了美拉德反應(一種非酶褐變反應)的效率——還原性糖和氨基酸結合并發生反應,產生類黑精和多種芳香物質。在燒烤、烘焙、油炸等烹飪過程中,焦糖化反應和美拉德反應在高溫的食物表面同時迅速進行,結果就使食物形成酥脆外殼(比如炸雞的外層酥皮)并產生我們鐘愛的各種香味。

你或許會有這樣的感覺:只要吃上一片薯片,就想吃完整袋。這是為什么?
要調動我們的食欲,大多數的食物主要靠色香味,也就是通過視覺、嗅覺和味覺;而酥脆食物則主要通過觸覺和聽覺。所有的感官系統都有一個共性——習慣化,當感覺神經元持續地接受某種刺激一段時間后,它就會產生習慣化的反應。比如,衣服剛剛穿上我們身體時,我們會深深感覺到衣服與皮膚接觸,但這種感覺很快就會隨著我們習慣這種感官刺激而被忽略。
人腦要通過眾多感官刺激來感知周圍環境,因此習慣化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感官刺激越強烈、越豐富,習慣化所需要的時間也就越長。當我們吃酥脆食物時,食物被咬碎而發出的咔嚓聲和牙齒咀嚼產生的振動會傳達到耳朵,不間斷的聽覺刺激混合上視覺、味覺和嗅覺的多重刺激,會給人帶來比非酥脆食物更強烈的感官刺激,因此,我們會覺得酥脆食物越吃越香。
一項研究表明,喪失聽覺的受試者在吃酥脆食物時,獲得的滿足感比聽覺正常的受試者低。另有研究發現,咀嚼薯片產生的噪聲越大,人們就會覺得薯片越脆、越美味。
其實,無須復雜深奧的理論,或許人們喜歡酥脆食物的理由非常簡單,因為它們帶給我們更強烈的幸福感。

可見,感官反差強烈的食物更能帶給食客滿足感。
酥脆食物如此誘人,當然少不了其他原因。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如果食物在我們口中能快速融化,那么大腦就會誤以為它沒有熱量,我們就容易不停地吃。但不要忘了,酥脆食物往往也是熱量“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