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莉,景彩霞,薛亞娟
(延安大學 醫學院,陜西延安 716000)
近幾年,人體寄生蟲病流行局勢發生了較大變化,其中食源性寄生蟲病流行較為突出[1-2]。食源性寄生蟲病指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感染期寄生蟲的食物而造成人體感染的寄生蟲病[3-4]。目前我國已有報道的食源性寄生蟲病多達30種以上[5],根據食物來源可將食源性寄生蟲病分為肉源性、魚源性、淡水甲殼動物源性、軟體動物源性及植物源性寄生蟲病5類[6-7]。我國常見的食源性寄生蟲病主要有豬帶絳蟲病、剛地弓形蟲病、旋毛蟲病、并殖吸蟲病、廣州管圓線蟲病和華支睪吸蟲病等6種[8]。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種類及人們飲食方式的增多,導致我國食源性寄生蟲病發病率出現上升趨勢。食源性寄生蟲病已成為影響我國食品安全和威脅人們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公共衛生問題[9]。基于此,本文對陜北居民進行了食源性寄生蟲病知識認知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筆者于2021年5月根據自己所掌握的專業知識以及查閱相關資料后設計調查問卷表。主要內容有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居民對食源性寄生蟲病相關知識的知曉情況、居民日常健康行為情況以及對待食源性寄生蟲病的態度、信念情況等。于2021年6月至2022年4月在陜北進行了食源性寄生蟲病認知度調查與科普宣傳,經統計共獲得有效調查問卷1 257份。
采用現場發放調查問卷表的方式,讓居民匿名填寫對食源性寄生蟲病的相關知識的了解度,經過仔細篩查獲得現場有效問卷858份;然后采用網絡問卷的形式,匿名調查陜北居民食源性寄生蟲病知信行情況,共獲得有效網絡問卷399份,總計1 257份。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調查共獲得有效問卷1 257份,主要為漢族居民。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一般情況表
調查顯示,知曉食源性寄生蟲病的居民有265人,占21.08%;知曉該疾病危害的人數為1 097人,占87.27%;知曉傳播途徑的居民為807人,占63.96%;據統計居民對食源性寄生蟲病知識的認知主要來源于手機和電視(54.20%),其次為書本(36.80%)與各種講座(7.80%),部分居民知識來源于其他途徑(1.20%),如鄰居親朋好友告知。此外,城鎮居民的知曉率(213/744,44.65%)高于農村居民的知曉率(52/513,10.14%),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對食源性寄生蟲病的知曉率有差異。出現的差異可能與城鎮居民接觸的媒體機會更多、受教育程度更高有關。
調查發現,飯前便后勤洗手的居民有960人(76.37%),偶爾洗手為161人(12.78%),不洗手的136人(10.84%);不吃生的或者半生不熟的居民為831人(66.14%),經常吃的126人(9.97%),表示偶爾吃的300人(23.88%);不喝生水的居民752人(59.84%);經常喝生水者114人(9.10%),喝過但不經常喝生水的391人(31.11%);分開生熟砧板的居民379人(30.18%);不養寵物的居民864人(68.77%)。吃過生雞蛋的人數為426人(33.86%)。不同性別居民“飯前便后勤洗手”“不吃生的或者半生不熟的食物”和“不喝生水”等行為形成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6.142、χ2=14.689、χ2=27.521,P均<0.05),女性的健康習慣優于男性(見表2)。漢族居民家庭在“生熟砧板分開”方面健康行為形成率較低(24.8%)。

表2 不同性別居民衛生行為現狀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食源性寄生蟲病的流行特點和發展趨勢也隨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尤其是以前罕見或少見的食源性寄生蟲病例明顯增多,給人們的健康造成了新的威脅[10]。食源性寄生蟲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是經口,其傳播和流行與人們的飲食習慣密切相關,因目前缺乏商品化的疫苗和快速有效的早期診斷技術,防止“病從口入”是預防食源性寄生蟲感染的關鍵[11]。陜北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但食源性寄生蟲病偶有發生。為了解居民對食源性寄生蟲病的認知情況,設計了本次調查問卷,本次調查的居民主要來源于榆林和延安等不同區縣,成長環境、生活和飲食習慣略有不同,其中有生食或半生食習慣的人群是食源性寄生蟲傳播的高危人群。本次調查研究發現,人群知曉率普遍偏低,提示相關部門應加強食源性寄生蟲病知識的普及與宣傳工作,如播放一些食源性寄生蟲病的教育視頻。
在健康行為形成方面,除“分開生熟砧板”這一項形成率(30.18%)較低外,“不養寵物”(68.77%)與“不吃生雞蛋”(66.14%)這兩項行為形成率均相對較高,這與2018年某市食源性寄生蟲病調查結果基本一致[12]。統計顯示,女性健康行為形成率明顯高于男性,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與女性更愛講究衛生等習慣有關。因此,需重點強化對男性的宣傳教育及健康促進工作。
綜上所述,今后課題組將宣傳工作的重點放在農村,加強對農村居民開展食源性寄生蟲病知識宣傳教育,使其逐步改變原有的不良飲食和衛生習慣,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從根本上減輕食源性寄生蟲病對居民的危害。